:::
台江分校 shelly - 台江分校 | 2013-10-29 | 點閱數: 978

吳茂成

2013/10/29

給東港溪的朋友們

大河興學,做一位有影響力的NGO工作者。

這個夢很實在,身為當代的NGO工作者,我們是在地公民社會的促成者,我們在社區的底層要不斷的鋪橋造路,開創更多讓社群、鄉親可參與的實踐場域,這項工作,究其實就打開在地的文化公共領域,我們可能無名,因為,我們要的不是名,而是公共的花果,我們不是舞台上的名星,但是,我們是在地文化創新發展的鷹架,讓鄉親踩著我們的身軀,一步一步向上爬、向善走。

做為在地文化公共領域的推手、造橋人,一如克任所說,我們接下來要行動,推動東港溪認養行動,這項行動就是東港溪保育協會為屏東各鄉鎮所搭起的「實踐公德」的鷹架舞台。

大家一起在東港溪的共同守護行動中,一同做事,一同奉獻,一同流汗,誠如克任的行動體驗,有流汗才有感情。

創造一個非型式化的實踐場域,這是與人為善的踐行,積極公民的行動,我常常鼓勵台江夥伴們,我們覺得對的事,覺得很棒的活動,就要思考考如何鼓勵社區/社群夥伴一起參與,好像吃好逗相報一樣,人要互相幫忙,才能相放伴,才能創造公民社會的社會資本網絡。克任說,這是搏感情,究其實,《大廟興學》就是喚醒在地的鄉情。人親土親,NGO與鄉親一起面對著政治與經濟的壓迫,面對著環境與文化的流失,我們必須從在地的歷史文化經驗中求解,找到在地可發展、可創新的資源。

河流自古以來就是在地發展,不分國族的產業可創新資源,《大廟興學》亦是如此,大廟是在地人文創新的可持續資源,因此,不分台江與東港溪地域之別,我們都必須反思根本問題,我們身處的土地家園,有何資源?我們要留給子孫的是什麼?我們要如何經營?

如此思考,就是社會創新,也是社會企業發展的起點─在地求解!雖然他山之石可攻錯,然而,一地的發展絕非一加一等二的線性思考,而是起著化學與創造的蝴蝶效應、因緣系統,當我們明白一年四季有何生活的日常活動之後,我們就會了解到大廟刈香的文化增能(empowerment)意義,透過刈香,村與村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神之間,神與神之間展開相放伴的培力關係。刈香的民俗文化意義在於調營安兵,亦是村落生活所依的祭祀空間的更新(update),透過刈香遶境安營等祭祀活動,再一次確認我們身處的生活空間為何?界限處境為何?簡言之,我們再一次確認了我們的地方感!

我們在地方,在地方追求安身立命的可能,這一些可能的創造性文化活動,構成了NGO組織的存有意義。

從刈香的文化意義來說,今日在地的NGO推行的守護家鄉、振興地方運動,也可以說是在地的、現代的刈香行動。

給東港溪的朋友們,身處在地公民社會的運動之中,對外,我們時時刻刻都要覺察到可持續的在地資源為何?往往,這也是在地最重的公共議題、公共事務;對內,我們也要常常思考社團的宗旨精神,行動者的使命為何?行動的根本目的為何?當我們如此思考,我們就會發現社群合作的創新與可能。

社群串連與資源整合,可以是公私協力,也可以是社群結盟,一如克任觀察到的源兵衛川的經營經驗,透過社團結盟,大家分享資源與人力,我想,這就是陣地戰的方式,整合資源,就是經驗知識與人力資本的效能激發,其目的在於產生更大的公共輿論與行動力量,來改變公共機關的政策行動,來調適發展在地幸福的生活,共創在地與公共機關的文化公共領域空間。

然而,今日未竟的話語,在於我們如何行動,我們保持著陣地戰的在地性,亦要保持著野戰的靈敏性,一如今日的我,像極了快閃的與談人,一到會場,思緒立刻要投入克任所論述的東港溪保育發展經驗之中,也要馬上映照著台江《大廟興學》的在地經驗,回觀我做為一位NGO的組織工作者、促成者、行動者的生命經驗,然後,才能從對話與談中,發現我們共同的希望所在!

期待東港溪與台江進一步的交流,也期待育宗所提,從潮洲行路到台江的夢想,當我們開始行走之後,我們就會發現過程即是目的。

 

:::

文章類別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