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南社大 - 不分類 | 2010-04-06 | 點閱數: 1819

吳茂成   2010/3/28

理解南方社大的教與學!理解其實踐之理想性,理解其困境之解法。

我們很榮幸邀集南方社大近百位熱情的夥伴,齊聚台南,進行這一場教學反思對話。

對話的破題,從政大詹志禹院長的學習心流經驗談起;反思的收斂,從高師大何青蓉教授的教學原型論起,為南方社大的教與學實踐,提供了理解的參考框架,提供了行動的交集。

詹志禹老師未講先問,他提了一個問題:

「學生若是不喜歡釣魚,那要怎麼辦呢?」

哈!這對一位滿懷理想的老師與辦學者來說,可是傷透腦筋!

想要教,可是學生不想學,想要開課,卻招不到學生,這是單方面的挫敗呢?還是雙方面的不瞭解?或是社會的問題?大家陷入沉思!

「這個問題,就涉及到終身學習的動機。我們發現有些社大的教學,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是社大最重要的教與學工作。」詹志禹如此說道!

他認為,能讓人樂在學習、迷上學習,有其學習的心流(flow)經驗,從定義來說就是「高度投入某一工作與學習的心理狀態!」

心流的概念是來自米哈里齊克森,他是一位創造力大師。

與會的社大夥伴回應道─

「是不是上課有吸嗎啡的感覺?」

上課像吸嗎啡!果真如此,那麼人人都會學上癮!

詹志禹院長進一步介紹詩人、發明家、生物學家、爬巖高手、單車選手,乃至於帶團的老師…他們的心流經驗!歸納出「高度的專注」、「行動與意識結合」、「不會憂慮失敗」、「自我意識消失」、「時間感扭曲」、「經驗就是一種酬賞」的心流經驗特色。同時還有三個產生條件,「清楚的目標」、「行動後有立即的回饋」、「挑戰與技能之間達成平衡」。

詹志禹表示,從研究上來說,永遠的勝利與失敗,很難有心流感的出現,他藉由心流經驗的分析圖進一步說明,技能低者遇上挑戰性很高的學習,就會產生焦慮,每戰必敗,不會有心流,但是技能高者逢上挑戰性低的學習,也會產生壓抑,永遠的一百分,不會有趣味。他舉自己與小朋友下棋的經驗說明,讓孩子樂在下棋,有一個原則,要給孩子有七、八成的機會,保持自己三成的贏面,如此,他會一直來找你。

台灣的成人會不會一直來找社區大學學習呢?

若是詹院長所言不假,那麼社大創造一個技能與挑戰性平衡的學習平台,就有其必要了。

詹老師從研究中發現社大學生學習的幾個動機─「補償年輕學習的不足」、「透過學習來提高尊嚴與自信」、「結交興趣相投的朋友」、「預期課程有趣而且壓力不會太大」、「退休生活排遣時間學新知」、「申請入學時不受學歷限制」,他認為社大的學習,產生心流經驗,有社會參與、同儕互動、教學的肯定,就會更渴望學習,產生更多的學習渴望,這個三角圈的迴路存在著,社大就可以永續發展。

然而細究學習心流經驗,畢竟是有心者的學習之境,如何鼓勵無心者、弱勢者進到學習領域,還是未有解答。

心流經驗令我思及禪宗鍛人之術─專注、覺察、反思、實踐、融會、忘境。

我想,任何學習皆有其內在的默會過程,非言傳知識所能言,非實踐實作不可得。這是理論與實踐的辨證,偉大的教學應該包含言傳知識與實踐的默會知識!

從南方社大教與學的反思案例經驗來說,除卻專業的知識之外,更吸引人的是緊扣在教學者的「投身」、學習者的「覺察」、興趣的創作、使命熱情的實踐。

建築的好玩幸福,讓一群人互見心印;人權的學習,體現著生命與生命之間尊重;藝術的社會參與,開啟了自我與社區之美;護沙行動,一竹一沙,讓在地人與社群朋友實踐護沙護鄉理想;生態的山海踏查,慢行慢學,記錄分享著家鄉與生態之美;經絡的推己及人,解放醫療知識,讓健康有了在地的可能。

由此來看,南方社大的教與學不是二分對立觀,不只是言傳式的知識傳遞,更多的時候是教與學彼此的默會互動,彼此針對生命體驗、社會改革熱情的互暖、及其實踐!

因為透過教與學,人與人、人與社群的信任,重新建立;因為實踐,人與人之間有了共善與共創的願景。那是體驗式學習,那是對話式學習,那是參與式學習,那是心靈療癒式的學習。

南方社大的教與學之魅在於此吧!

吾人這樣的反思與歸納,再印諸於何青蓉教授之言,似乎可見其端倪、南方社大教與學之原型。

何青蓉老師認為,就教與學過程中,人們看到的世界有三個元素,一是世界能夠改變,二是可以改變一部分,三是與人合作才能夠實現。

何老師強調社大是教育改革與社會改革,她引李丁讚的觀點說明,台灣社會的改革需要「社會運動」與「公共論述」,從社大教學的公共性來說,第一是人要成為主體,教學不是單打獨鬥,而是一群人,她強調與人合作是社群的必要性,要思考三人成眾,以少敵多的策略,革命式很難成功,改革的方式才有機會,要裡應外合,不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對抗一群人的力量,要透過價值觀的改變,才能改革。

何青蓉老師認為教育要成功不外乎溝通,社大人要做一位反省的實踐者,要思考的是教學者與學習者,當下生命狀態的思考,因為,每個人關切的是當下的關切,教學者並非帶著面具來教學,教學者會把相信的教出來,因此,好的教學必須有自知之明,要很清楚,因為,教學工作就是內在靈魂的鏡子。

我想,教學工作既是內在靈魂的鏡子,那麼教學的形貌,必然是一種信念的實踐,來自教學者相信的真善美、偉大的信念。

「好的教學是來自教師的認同與統整性!」何青蓉老師進一步探究教與學,她說,我們相信的東西,在有意與無意之間透露,我們必須在不確定的情境中去找到常規,這就是教學原型的思考。

她歸納出「知識的內容傳遞」、「學徒式的模塑風格」、「藉事練心的發展觀」、「培力的滋養觀」、以及「社會改革的行動」等五項教學模式,以及「工具」、「溝通」、「詮釋」、「轉化」、「批判」、「政治取向」六項學習特色。進一步探究「教與學」所產生的社群有四種,一是心理治療型,人與人互相信任,以愛為表徵,老師像滋養者,但是要小心的是,當親密成為教與學的重點時,可能會失去了與陌生人和萬物發生連繫的能力;另一種是公民型社群,社大人很相信這部分,缺點是採多數決,但是有些真理不是可以用表決來決定,像愛與正義不需表決;第三種是市場型,像是開百貨公司,強調顧客需求,但是不見得可以滿足,同時也有人沒有能力上百貨公司,特別要注意的是,顧客要的不盡然是要做善的。第四種是求真的社群,教與學就是一群人,求真是共同課題,一群人是交錯的,與主題互動,透過這脈絡建構出對世界的豐富想像。

這四個教與學的社群想像,何青蓉老師舉南方社大教學反思案例,逐一分析論證,企圖讓教學者、學習者與辦學者,看到自己的身影。例如北門社大的護沙行動談的是社會運動的意義;台南社大的人權班透過彎腰撿垃圾,來實踐人權,打破人權的刻板印像,他們看到人我的關係,這是有趣的;旗美社大的油畫班論及純美的本質,油畫課讓人看到美無所不在,這是成功的,每一個人都用美去看世界,那就是社會運動與教育改革,進行根本價值的改變;屏北社大的攝影課,影像除了有大地之外,還有人的靈魂;高雄第一社大則是從社大學習中去看到自己,也看到城市的未來與希望,希望透過社大學習來為城市轉運;建築好好玩讓學習者看到安定的靈魂,看到學習的核心價值,產生珍貴的態度,不是為了知識,而是觀世間人態度,建築旅行以一種新的角度來看人際關係,學員學到的是安定自己。

何青蓉老師從這些案例當中發現,教與學都在談價值,可見老師若只是談內容,那麼與學員是有所脫節的,同時大家都談到安身立命,可見社大的偉大使命是「安身立命」,為這城市找到方向。

她認為偉大的教學是有其方法,那是一種見微知著的教學法,不是每件事都講,案例只是做為「全息攝影」的作用,也就是說─你看到小部分就可以看到全體,每個學門都有其完形,內在的邏輯,例如教美學,色彩是美學中的完形,教學就是闡明全體的高度,老師要掌握核心的東西。

何青蓉老師最後以反思社大教與學的偉大事情是什麼?以及身為社大教師要有何自知之明?做為這一場南方社大反思性教學工作坊的再反思。

這樣的再反思,從諸位主任對南方社大教學風格與想像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見幾個端倪!

一是辦學團隊的風格,影響著社大的風格,展現非政府組織的特色;二是社會運動參與之必要,公共論述之必要;三是在地化的成人教育趨向;四是南方的多元性,如何解構城市的社大模式,發展在地的多重角色可能性。

這些端倪與取向呼應著社大「社會運動」、「非政府組織」、「成人教育」三個性格,以及南方的多元性。

屏北社大邱金惠主秘在會中表示,屏北社大要用很新的思維去運作傳統體制,他們所確認的是要往「屏東學」發展,這應是屏北社大的偉大事情;旗美社大劉逸姿主秘也談到,農村在地化的思考,是旗美所認為的南方社大的特徵,對土地的感情很深,社區的連結很強,學習成果要回饋土地;高雄第一社大李橙安主秘則指出,第一社大要在「到處搶課上,搶課教」的現實中,照顧弱勢的學習者,要在「老師只知教、學習者只知學」的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以社大的學習來為這個城市轉運。

北門社大柳秀惠主任則直言,台灣第一所社大在都會區產生,其經驗也導至今天南方社大的困境,城市面對社區的想像,與南方社大面對農村的關係是完全不同的,在行政人員的配置與課程規劃都有著顯著的差異,因此要思考如何打破都會型社大的框架,才有創造進步性的可能,秀惠也特別從南方運動的多元化反思,她說,什麼人就辦什麼樣社大,就有什麼樣的特色,社運者辦學就具有社運特色,成教背景就有成教的特色,台南社大學程經理王複蓉對此也有所呼應,社大學員疼惜的是社大工作團隊夥伴,工作人員在學員心中是好夥伴的關係。曾文社大陳雲芳主任也表示,社大在偏遠之處設分班,但是偏遠地區國小卻被廢校,南方社大的辦學不能以量化去看,例如學員少,補助經費就要少嗎?此外,農村社大辦學也要配合村民的生活作息,例如開課要錯開垃圾車來的時間,要善用在地的人才,善用村裡的廣播系統宣傳。新營社大張文彬主任則是反思,如果沒有新營社大會如何?他驚覺到危機感,如何做出公共價值才是社大重要的使命,特別是在泛政治化與去政治化之間,社大是不是可以找到一條路,不要太去政治化,而忽略了社大在公共議題的發聲力量。

在這場南方社大教與學反思對話中,永和社大張素真情義相挺,特別從北部南下,她肯定社大承擔著社會改革的角色,政府未做的事,透過社大來翻轉;她憂心社大課程朝市場傾向發展,到最後是不是要討好民眾的需求;她呼籲,就一個社大要達到知識解放的方向,可能要從文化知識不足的地方,透過社大的發展、講師的發展,讓更多東西可以累積起來;她期盼社大十年來,北部與南部各種的經驗可以再進一步的深化與發展。

我想,提問具有破壞性,也具有建設性,反思與行動,解構與論述,往往是一體的兩面,總結此次南方社大教與學的反思及其實踐,我們敘說了教與學的公共性與社會信任關係,敘說了課程在地化、社會運動的取向,敘說南方交集的主題,追求的真理,這是起點,敘說未盡的,有待社大諸友再對話、再論述,一如陳巨擘主任所言,我們要做有機知識分子,我們除了有共同的情感,要投人社會之外,還要有想法,進一步發展出行動,然後建立論述,改變結構,不再受到傳統教育的霸權宰制。

我想,這是南方社大教育實踐、社會改革,下一次的反思與再起吧!

─支援彼此的行動,分享你我的論述!

 

:::

文章類別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