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 他山之石可攻錯 不讓淹水成惡夢

年年颱風,大家最怕的就是淹水惡夢 會不會上演,政府為了治水防洪,也多管齊下。比利時 民眾也曾飽受水患之苦,但他們卻客觀的剖析,水並不會刻意害人,只有人會阻擋水路,所 以比利時的防災防洪,不再拘泥於治水,反倒把越來越多土地還給河川,當成大水來襲吸附 洪水的自然保護區。

這棟中世紀的城堡,現在已經變成魯汶大學的建築系所,而這個古蹟雖然沒有遭受地震侵襲 ,卻曾飽受洪水之苦,翻開魯汶水患史,牆上刻痕就是淹水高度。

災難終究會過,但重要的是人們學到了什麼。1891年,市中心淹水2.36公尺,就是 暴雨超過河川負荷量,流域管制局想出了新方法。

流域管制局水文分析師 Jan Pauwels:「這是Dijle河,另一個是Voer河、比較小的河流,會和 Dijle河彙集。」

兩河中間開闢一條人為溝渠,萬一水勢洶洶,就在交合處前先行攔阻,第一道水閘從河底升 起,萬一被雜物阻擋或發生故障,第二道水門從上而降,雙管齊下。

流域管制局水文分析師 Jan Pauwels:「水位超過海平面23.35公尺時,我們就會關水門,所以這整個地方 會淹掉,當發生水患時,這塊洪氾區可以蓄積,從這一頭到另一邊的高速公路,總計大約 80萬噸的水。」

別小看這條平靜的河面,萬一河水暴漲,淹過這條陸地的時候,旁邊這一大塊就是淹水預定 地,因為比利時人認為,最好的治水方式就是無為而治。

魯汶大學土壤與水資源管理教授 Guido Wyseure:「當河川水位上升,就會關水門,當水門一關,被阻擋的水位上升,直到 這塊堤岸,水會淹沒這個區域,可以看到氾濫後的沉積物,等到春天,很多新生命就開始生 長。」

能捨一大片土地,禁建禁用,只為吸附洪水,因為暖化態勢日益明確。

當暴雨來襲,預警系統很重要。

魯汶大學土壤與水資源管理教授 Guido Wyseure:「裡面是探測器,下方是開放式,從這裡可以往下偵測,回傳河川水位。 」

河川上中下游都有水位監測儀,用太陽能發電,將數據回傳。水位、水門高度,精密計算, 再回傳到中控室,分佈圖上綠色是水位儀,紅色是水閘,再配上雷達預警,從英國開始監測 雲雨帶,災情預警系統會在兩天前評估啟動時機。

可以準確看出哪棟房子附近水位超過警戒,兩天後就會淹水。開水閘讓水回灌洪氾平原,就 能免除市區水患,這是快速疏洪式的還地於河,但平日的無為而治,就是把人為干預盡量抽 離。

魯汶大學土壤與水資源管理教授 Guido Wyseure:「讓水自由的流動,沖刷也無妨,非常乾淨,水質很棒,不斷有山泉水流 入河中。當樹木枯死,掉進河中,幾年前會有人把樹移走,現在就不用人為干預。」

讓自然回歸自然,比利時人調整心態,因為他們知道,如此才能自救,救生態。

科學顧問:Guido Wyseure、Jan Pauwels、Johan Schuermans
行政院國科會補助
大愛新聞 林珮霖 宋和祥 比利時報導

 


:::

線上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