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 木本物質/教學篇-李維睦

教學發表案例9:木本物質/教學篇
在轉變的過程中找尋幸福教學的軌跡-
木本物質教學歷程回憶
        李維睦/台南市社區大學木本物質講師  (林冠州採訪整理)
------------------------------------------------------------------------------------------------------■
  身為社大唯二教滿十年的老師,要談自己的感受,得先從自己的小故事說起。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很穩定的人,常常一個工作就待很久。由於自己不太喜歡唸書,因此國中時就先去爸爸的鐵工廠工作,對於用手工作,感覺比唸書要快樂多了。一直工作到後來抽到海軍陸戰隊,才不得不重新讀書考上二中。這段時間對自己的工藝技術有很重要的養成作用。

  後來到了劇場工作,發覺在表演團體中,很多人想從事編劇、表演或行政工作,但卻沒有人想作較勞力的工作,自己就用自己的專長,從事劇團中的舞台設計、道具等工作,結果這一待又待了24年。

人生的轉變~從劇場到社大
  到台南社大教學是自己在劇團工作第十年的時候。那時候在劇團剛好也開始接觸到木工製作道具及劇場佈置的階段,一切都是自學,也逐漸摸出一些心得。會來社大是因為社大想開木作的課程,而社大工作夥伴又不希望僅是找一個木工師父來純粹教技術的部份,所以有找自己來談,恰巧自己也覺得或許可以發展一些新的經驗,也就開始自己在台南社大教學的時光。

  巧合的是,那時的台南大學戲劇系也在這個時段要找一個劇場設計的老師,讓自己在人生中另外具備了另一種成為教學老師的可能性,也讓自己開始整理自己要怎麼整理本身的經驗,並且可以教會別人一些事。以前的自學經驗,都是在遇到問題逐步解決中產生知識,但要把這些知識教給別人,就必須經過系統的整理與實作,這樣的過程,也讓自己的人生有發展另一種專業的可能。

  這個教學的機會,也讓自己確認一種人生的態度,也就是只要在一個領域作的夠久、夠認真,就會有很多人找你去作另一件事,所以人生並不一定要強求什麼事,只要自己夠認真,在一個位置待夠久,夠專業,機會就會不斷的出現在自己身邊。

  這兩個教學的機會,也讓自己開始去正視整理我們所學這件事。由於以前是自學,所以不注重系統化,在面對劇場問題時,就是去找出解決的方法。但教學不能這樣,必需要將自己所會的,透過系統化的組合、排序才能引導學習者依自己所設計的學習步驟,一步步學會所教的知識。

  所以針對社大的課,自己開始建立自己專業領域的系統,重新從基礎中去拆解經驗,建立一種系統化的工序,再到教學現場去印證自己的工序,從中找到很多需要再修改處。在社大學到最重要的是教學相長,告訴自己必須要真正進入一些事,才能得到真正的經驗知識,而這種真的結合工作經驗及教學現場調整的知識,才是真的可以引導學習者學到東西的材料,且對於已經有豐富生活經驗的成人學員來說,對於教學的引導方式更不同於一般大學,需要更多的現場討論與調整。

不希望教學變成一種教師的複製
  在社大前幾學期,自己不斷地透過班級中討論與學員回饋的磨合,不斷回來調整及完善工序。雖然如此,目前在課堂上的教學還是非常忙。因為自己並不希望所有同學在班上都在作同一件事--不希望僅是教出三十個小李維睦,教大家作出同樣的物品。所以要面對三十多位不同的學員要發展出不同的作品,而且又都是沒經驗的初學者,教師本身就要注意到每一位學員個體的學習狀況,所以必須不斷地走動、協助調整、回答問題,教師必須不斷地輪轉,不斷地面對單一學員協力解決單一的問題。

  會不會出現現場負荷不了的問題?有時候會有一點,主要還是要看那一學期學員的特性。有些學員的學習方法非常依賴教師,習慣一遇到問題就都丟給老師解決,然後自己再照著摸索;有些人則完全不找老師,比較有自我研究的精神,作出來的作品比較有自己的風格。所以這些年下來的教學經驗,如遇到依賴高的學員自己會"閃",盡量協助他發展出自己解決創作問題的能力;而依賴度低的自己就會"點",有事沒事就會轉到身邊,偶爾提點一下技術或創作視野上的小問題,以此來讓班上不同學習風格的學員趨向一致的學習。

 這種不想複製小李維睦的教學概念,保留了學習中開創性及趣味性的探索元素,所以會讓很多學員不斷再回來學習。最重要的是老師有保留學員自由創作的空間,讓學員有不斷學習的動力。

  所以,這樣的教學方式,就必須有助教的協力,尤其像自己這樣在現場有機具操作的學習,助教是必要的。目前自己班級助教的工作,多是協助教師處理較危險的問題,許多機器在初使用時會有隱藏的危險性,因為班上的機器都是功能性較多的機器,使用的自由度較高,危險性也比較高。目前安全性高的則是功能較單一、操作也不複雜的機器,但若採取這樣功能單一的機具,現場就必須採買很多機器,較不符合目前社大場地及經費的負擔。因此自己對於助教的要求多在協助學員注意較危險的機具使用教學。

  在這一部份,自己這幾年的教學經驗,有發展出很多安全的使用機器的方法,包括如何教會學生安全的使用機器,要用幾分力推木材、要怎麼避免操作不當受傷等。這些年來都有記錄學員的受傷記錄,許多同學受傷都不敢告訴老師,因為老師都說過,但自己會在每一次的受傷後去檢討及記錄,這四個學期都沒有發生這些事。

 據自己的觀察,社大學員有三種,有一種人是因為想幫別人作一點東西,有一種是不太喜歡工作的,是來社大交朋友的,在社大有暫時脫離家庭、脫離自己角色的呼吸感,用學生的身份暫時喘口氣。第三種是真的想要作東西,想在在這個技術上多一些學習。這樣的學生,也促發了自己不斷的補充教學知能,比如說當自己看到一些非常有創意的經典椅時,就會在課堂上丟一張想像力特殊的經典椅,大家透過討論、到外面參觀,嚐試用自己的手去復刻一張百分之八十、九十接近的椅子,那個成就感非常大,也讓學員有不斷學習的感受。

用創意發展教學資源
 社大不是一個有充足資源的公立學校,而是一個非營利組織,所以自給自足是一開始自己在接下這個教學計畫的設計前提,因此也在課堂上便引導學員去維護這個概念。由此逐步發展出一個工具補充計畫,只要交五百元,就永遠是木本人,以後都不用再交這五百元,後來新手班一進來都要去交這五百元,也讓工具的補充有較穩定的財源。以前開學前都要到處去借工具,前兩三年因為工具不足,許多學員在課堂上都要等,後來透過這個計畫逐步完善了工具教室的規模,也讓許多木本學員把社大當作了自己的家,有了一份歸屬感。

 另外,從這個計畫的施行經驗,也讓自己改善了叫料的程序。前五年都是開課後再叫料,所以許多人都會多買,也導致班上到處都是多出來未用的木料,到處堆積如山,撿回來的漂流木或叫的木料怎麼存放一直是很頭痛的問題。

 現在則是開課前先備料,需要什麼去領,以自己登記的方式去領料再付錢,也就是信任學員自我管理的方式,讓教與學有一種信任感,是一種很愉悅的經營方式。這個方式後來有提供給金工班等其他類似的班級,也都採用這種方式去處理工具的問題,讓手藝課程困擾很久的工具採買、材料囤積的問題獲得解決。
 另外,為了讓自己記住越來越多的學員臉孔,也為了增進木本人的交流,班上還創造了「畢業紀念冊」的記錄方式,正式上課的第二週會拍同學的大頭照,由副班代建立一個有大頭照的連絡簿,也建立起師生持續連絡的資料庫,讓舊生常常可以回來敘舊。

教學方法的改變—從個人到集體創作
 在社大教學一段時間後,有發覺班上越來越注重自己的作品,不斷深入自己作品的結果就是班上會有疏離感。後來一方面是社大公共參與的需要,另一個希望透過大家的合作,來讓彼此有所對話。所以發展出集體創作的教學方法。

 在集體創作的過程中,越來越覺得開始有很棒的效果產生,把疏離變成合作,也對社大建立與社區的關係有所幫助,而學員在把作品送到公共區域不但沒有不捨,還有很大的成就感。這個成就感,來自於學員覺得自己的作品被放在一個社區中心,被更有需要的人來使用。也讓同學間的聚會變多,有支持的力量,也逐步發展出社大所強調的「學習社群」,透過集體的力量來支持個體持續學習的能量。

 在學習評量的部份,自己是反對社大認證這件事,因為覺得認證就產生目的,目的就會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態度,感覺好像是為了一張證書而學習。現在的課因為有趣,學員是為自己的興趣而來,自主學習的力量就會促進學習的動力。所以教師在處理學員的學習問題中,應在解決的過程裡去找出讓學員持續學習的動機。
 這樣的態度,也讓自己在每學期的課程設計中思考怎麼讓學員學得更好。在寒暑假都在思考怎麼讓教學流程變得更順。也是這種全力以赴的誠意,讓學員不斷留著,所有資源都在把現在的事作到最好,自然未來就會有不斷的機會產生。

 所以,不喜歡別人稱自己課程為木工班,因為木本物質教的不是技術,而是一種創作的態度,以學員鄭源發的例子來說,他已經在發展自我的創作風格,都是用作品來跟老師討論,已經脫離了師徒關係,而是以彼此的美感風格來對話。

 而另一位學員可容,則讓自己有教學相長的感覺。她有創作一張名為「可以」的椅子,一開始來就帶著個人的學習計畫及創作目標來的,自己也因為回應她所的創作目標,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到東西。學員帶著創作的態度來,不是為了作家中的物品來的,這個創作的態度有引發自己的愉快感,用鼓勵的態度,也讓自己挑戰自己在課餘時間去進一步研究,來回應這個學員的創作態度。這就是教學相長的最好案例。

教學反思:別把學員作為公共參與的工具
 身為陪伴台南社大十年成長的老教師,一直希望可以幫社大建立一個更好的工作環境,能有更多人可以在這個愉悅的環境中,能幫社大找大更多的公共參與的人,並且壯大教室。所以也非常建議社大能發展出協助班級進行公共參與的程序,如先帶老師去瞭解捐贈對象的環境,讓老師可以將對象的故事轉化給學員。如參與公共議題的班級是新手班,則老師必須針對新手班的能力,設定好以達到的目標,用那個空間來達到創造一個大家可以愉悅使用或參與的空間,這個目標要考量到新手班可以作得到的程度,讓大家都可以在可以負擔的過程中,一方面去創作空間,另一方面可以引發大家在那個空間中愉悅的交流。

 以最近成功國中談心椅的捐贈行動為例,一方面能達到老師創作這個空間的目標,並且在學生可以作得到的原則下,展開課程的學習。因為現場有一個舞台,所以想像椅子上有很多人或動物的造型,來觀賞舞台上的演出的概念。會選用黑色調的原因,是有一種剪影的概念,不要太搶調現場空間的主調,黑色有縮的感覺,從這樣的基調產生了班級集體創作的主題。也因有如此的討論過程,也讓學員的作品產生故事性,讓受贈的成功國中師生也可以參與這個故事。
 在這樣的公共行動下,也讓自己發覺,原來提供協助是自己人生最快樂的事,也是自己的特質。但在提供給參與學員誘因的營造上,是用愉悅的學習當作誘因,用說故事的方式,把捐贈的目標說給學員聽,去引發學員的觸動,而學員的參與動機,則是把社大提供的議題變成一種讓學員有嚐試錯誤、養成經驗的素材,再輔以愉悅的學習,給學員有機會去服務,而且樂於服務。

 這樣的轉變,讓學員不會覺得自己是配合社大公共參與的工具,而是學生可以在過程中學到了許多可以犯錯或作不好的經驗,也讓自己在過程中可以去檢視與成長。因此很多木本班的舊生因為感念社大提供的學習,會主動協力幫社大修復木椅,成為學校非常重要的輔助志工人力。
 陪同台南社大一起成長十年,就是一家人一般,也跟許多學員結下了如好友般的緣份。希望這所開放的、充滿創意的、尊重師生的特殊學校,能永永遠遠的堅持下去,共同來完成在合併後的大台南市的各個社區公園,幫助社區發展帶有社區故事的椅子,讓公共家具成為社區的地標,彼此共勉!台南社大十歲,生日快樂!

 


:::

線上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