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1. [台南社大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議程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2. 幸福開場

林朝成/台南市社區大學校長

學習是讓人靜養生息、動察世界的力量,可以將學習的能量與生命的成長體現在一己的覺察歷程與公民參與上,便是學習達人。

在台南社大 我看到了許多令人感到生命受鼓舞的學習達人,她/他們以動人的方式守護著這片學習的幸福家園。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3. 身體的藝術,社區的幸福

<教學反思與經驗發表1>
主持人:吳進池 /大廟興學聯盟召集人

【主題:身體的藝術,社區的幸福】
邀請大道公瑜伽與車鼓舞師生發表教學反思,吳瓊桃老師自修瑜伽成為教學者,董桂汝老師赴英研修現代舞,二位老師參與台江分校的大廟興學運動,分別從在地學習,學習在地,從社區信仰與社區文化入手,將二門很傳統的肢體藝術課程變成很有在地特色與公共精神的藝術課程。
二門課程中,不少學員是中老年人,他們透過社區學習,發現自我生命與身體的另一種可能。

發表案例1:台江分校--大道公瑜珈 
<發表人>
  教學篇: 講師吳瓊桃/台南社大瑜珈講師
  學習篇: 學員蔡建緯、學員林瓊月/台南社大瑜珈學員 
<與談人>工作篇:吳茂成/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
<回應人>周芬姿/屏北社大主任

<教學反思與經驗發表2>
主持人:吳進池/朝皇宮主任委員

發表案例2:台江分校--車鼓舞
<發表人>
  教學篇:講師董桂汝/台南社大現代舞講師   
  學習篇:學員蔡金芳/台南社大車舞與舞學員
<與談人>工作篇:吳茂成/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
<回應人>周芬姿/屏北社大主任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3-1 台江分校--大道公瑜珈

<教學反思與經驗發表1>
主持人:吳進池 /大廟興學聯盟召集人

【主題:身體的藝術,社區的幸福】
邀請大道公瑜伽與車鼓舞師生發表教學反思,吳瓊桃老師自修瑜伽成為教學者,董桂汝老師赴英研修現代舞,二位老師參與台江分校的大廟興學運動,分別從在地學習,學習在地,從社區信仰與社區文化入手,將二門很傳統的肢體藝術課程變成很有在地特色與公共精神的藝術課程。
二門課程中,不少學員是中老年人,他們透過社區學習,發現自我生命與身體的另一種可能。發表案例1:台江分校--大道公瑜珈 
<發表人>
  教學篇: 講師吳瓊桃/台南社大瑜珈講師
  學習篇: 學員蔡建緯、學員林瓊月/台南社大瑜珈學員 
<與談人>工作篇:吳茂成/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
<回應人>周芬姿/屏北社大主任

 

教學發表案例1:台江分校--大道公瑜珈/教學篇

保生養生,一家人的幸福     吳瓊桃/台南市社區大學大道公瑜伽班教師

大道公健康瑜珈,以保生養生的精神為主軸,讓學習者透過瑜珈的學習,擺脫身體的小毛病:如1.改善腰酸背痛的痼疾2.舒緩焦慮和緊張情緒 3.身體曲線更標緻4.骨刺酸麻症狀的消失 5.紓解身心壓力改善健康,提昇人際關係。

學期一開始我和來到課堂學習的舊朋友和新朋友訪談中,發現這學期大部份的學生問題是:頭痛、頭暈、失眠、腰酸、關節退化、腸胃道出問題和工作壓力大等。其實瑜珈的各項體位法都是透過一呼一吸間來達到身心靈的平衡與氣血循環的通暢,做一段時間後,對各項病症一定會有所改善;因學生有的是新接觸者在身體的柔軟度上比較不足,所以在課程的設計上必須考慮一般性和針對個別需要的動作來教學。

每堂上課前要有暖身操、站立平甩手-躺式左右腳側踢-坐式左右側彎-跪立貓式-貓式抬腳-站立(單腳平衡)-躺式十字分根-肩立式-犁鋤式-放鬆冥想…

對於筋骨較僵硬和肌肉型者,我會建議她們調整飲食,吃清淡一點,喝些醋水,並給些輔助動作當回家功課練習,這樣對學習會有很大的改善與進步,畢竟身體走到這樣的程度一定有一些原因或習慣是不好的,幫學生找出原因,協助其走過這個瓶頸,是教學者的責任與成就。有些學生是上班族,有時因工作的關係未能準時到場,在動作上難免有些會跟不上,這時必須個別教導和建議一些回家功課來補救其不足。

除了每週一次的瑜珈課程,偶爾也會舉辦戶外課程:如腳踏車之旅—台江半日遊、大凍山健行活動、公園健身房、心靈講座等,透過更多元化的運動、健行活動和心靈課程來培養彼此的感情,創造一家人的幸福溫馨感。

當年我去學瑜珈可以說是風雨無阻,久而久之就變成一項好的習慣,學習瑜珈要去感受它的美好才能夠持之以恆,學習後也才能推己及人,把我們的生活空間變成一個很好的練功房,帶動家人運動的風氣。初學者可以很輕鬆的學習、很安全的練習,調整身心健康與活力,讓你「烈火煉真鋼、瑜珈運動保健康。」

身為一個瑜珈的指導者,要讓自己的生活領域更多元化,學習不同的生命課程,讓自己的生活內涵更豐富,才能給學生更多元的學習內容,滿足不同的學生需求。此外,熱愛生命,敬天愛人,才是讓教學與生命能量源源不絕的原動力。

民國77到87年間,這十年志工生涯給我莫大學習機會—感謝台南社大給我這個平台讓這種學習熱誠能夠延續下去。


教學發表案例1:台江分校--大道公瑜珈/學習篇

痛苦又愉快的學習  蔡建緯/台南市社區大學大道公瑜伽班學員

瑜珈,原本對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
我是一個就讀音樂班學生,主修樂器為長笛。經過主修老師的強力推薦下,我學習了瑜珈。目地單純的只是為了體驗和控制「氣」。當我接受了主修老師的建議後,我告訴我爸爸說我要學習瑜珈,爸爸就去尋找資訊,運氣很好的,找到了方便又專業的社大瑜珈班。殊不知這對我的生命帶來了一項珍貴的寶藏。

在學習瑜珈的過程中可說是「痛苦又愉快」的,怎麼說呢?我是一個極度欠缺運動的人,平常就都沒在運動,在學校體育課中又是一個偷懶的學生。然後這也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了,所以我的柔軟度差到在學校測體適能項目中的坐姿體前彎連「零」都摸不到…。在瑜珈班中裡面的婆婆媽媽大姐姐們各個的柔軟度卻都很棒,真虧我還是最「年幼」的。也因為柔軟度差,所以在各個瑜珈的體位法我總是做得很辛苦,老是跟不上其他人,每次都會面臨彎不下去、勾不到、轉不過去、抬不起來的困境。好在每完成一套動作後都有調息的時間。所以我也總是特別的去享受,在筋骨的伸展後得到的放鬆真的很令人舒暢愉快和痛快。

現在我的身體變柔軟了,心靈也有比較沉穩內斂,其中最美好的過程就是體會到了那份「自然」。宇宙的自然、萬物的自然、身體的自然,一切都是那麼的和諧。整個身體都結合了起來,身體不會感覺一個區塊一個區塊的,而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感覺。

學習瑜珈的過程總是會碰到許許多多的瓶頸,面對一個新的體位法、一個新的挑戰,常常會使人僵在那,甚至停滯一段時間。所以瑜珈老師說過,還記得他初學時也是哪裡彎不下去,做個動作身體也會顫抖,但是練久了後呢,一切狀況都改善了,身體也更好了。在瑜珈中柔軟度和肌力的配合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瓶頸,而我還在進步著,相信毅力和耐心會讓我突破一切。

瑜珈所帶來心靈的平靜,體會到的靜心讓我更能處理生活上大大小小瑣碎的煩惱。學習瑜珈的過程中,有一部分似乎告訴著我體會生命、享受生命,那份自然純粹確實讓我更熱愛生命。對生命的看法也更加的寬廣。我感受到我的生命得到了幫助,不管是身體上還有心靈上。所以這些是我所做的分享。

瑜珈帶給我們生命許許多多的不一樣,他的好處相信是很多人都有見證的,自從見識到這些自我的改變,我將會更開心的練下去,也相信之後一定又能挖到更大的寶藏,得到更多的收穫!
 


教學發表案例1:台江分校--大道公瑜珈/學習篇

終生學習、生生不息   林瓊月/台南市社區大學大道公瑜伽班學員

我是在94年的時候接觸瑜珈,那時因為小產,身體變得極為虛弱,體力減半,於是就在家長的介紹下到安平區李月菁老師的教室上課,想藉由運動來改善虛弱的身體。
三個月後,原本讓醫生判斷受孕機率不到20%的我,竟然懷孕了,而我也在3年中生了兩個可愛的女兒,但是付出的代價就是身材走樣,所以想再次投入瑜珈運動,看看是否能減掉幾斤肉,因為有兩個幼兒要照顧,所以希望能在安南區找到老師學習,便透過李老師的介紹找到瓊桃老師,經過兩年多的學習與體會,雖然身材依舊,但神奇的事發生了.一向到了冬天就手腳冰冷十分怕冷的我,竟然在今年ㄧ波波的寒流中,發現自己的手心和腳底竟都熱熱的,我想這應該是瑜珈帶給我身體上最大的改變吧!
    原以為瑜珈只是身體的延伸體位的變化,在這兩年的接觸後才深深感受到,瑜珈是一門學問,一門自我反思的學問。在忙碌的生活中從未靜下心來傾聽身體的聲音,在不同的動作裡,身體會給予你不同的回應,讓你學會試著關照他、愛護他,也因此不再執著於體態的修正,我用心傾聽身體的聲音,學習深層的呼吸,補足不足之處。透過深層的呼吸,    啟動身體的能量,突破體位上所面臨的瓶頸,才發現用心於當下,才能感受幸福。
    其實在每一階段的團體生活或學習之中,讓我覺得收穫最大的就是能交到許多好朋友,雖然每次上課只有短暫的相處,但同學之間卻有許多的交流,不管是在課程上或是生活上,都能感受到滿滿的關心,在這個大家庭裡,一起快樂的學習。
    加入社大瑜珈後,才漸漸的了解,原來這是一個非常有在地文化的辦學系統,它融合了各項民俗風情,運用了許多在地的資源,從最基層去帶動人人學習的風氣。尤其讓我覺得非常用心的是,社大每年都會在大廟前舉辦成果展,搭舞台、辦桌,更有許多的鄉親捧場、參觀,現場熱鬧滾滾。從這些現場交流的學生中,不但可以看到20幾歲的青春少年家,還可以看到70幾歲的阿公、阿媽,他們的熱情不斷從表演中散發出來,原來這就是社大的精神--終身學習,生生不息。 


教學發表案例1:台江分校--大道公瑜珈/學習篇

天天瑜珈,天天年輕   黃薇儒/台南市社區大學大道公瑜伽班學員

三年前因為媽媽的關係,我開始接觸瑜珈。一開始只有媽媽自己去活動中心,練了一陣子之後,媽媽積極鼓勵我也加入瑜珈的行列,因為她覺得自己自從接觸瑜珈後,除了身型曲線有慢慢在改善外,對於可以放鬆身心靈這一個區塊,有了深深的體悟。因為媽媽的鼓勵,我也開始踏入瑜珈的領域。

   起初的目的不外乎是為了自己的身材以及自己的健康,一直對於自己胖胖的身型感到不開心,一方面因為電視媒體報導過許多瑜珈的好、瑜珈的美,因此起初的目的簡單來說就是『想減肥』。開始接觸瑜珈的前半年,什麼基礎認知也沒有,就只是傻傻的跟著老師的動作一起做,身上穿著的也只是寬鬆的衣服及運動長褲,什麼呼吸法也不懂得怎麼去融合運用,只是很天真覺得我自己筋滿軟的,所以我一定可以很快進入瑜珈的世界裡,也自以為自己的每個動作已經達到標準。但是其實不然,媽媽每次看到我都草率做完一個動作,就東張西望看其他學員,完全沒有把呼吸帶進一個動作裡去做深層的結合,總是要我專心學習。但是我總是不了解,我哪裡有做錯?我的動作哪裡需要修正?漸漸的,當我遇到一些無法克服的動作時,我變得討厭上瑜珈課;或是做完會讓我不舒服的動作時,我變得去逃避上瑜珈課,因為我覺得上瑜珈課好累好掙扎。因此慢慢脫離了瑜珈課程,甚至利用下班後疲累的藉口,就不想去上瑜珈課來逃避!

數個月後,因為身體少了運動的刺激,身材越來越走樣,就在媽媽看不下去的時刻,硬著頭皮,我又回去瑜珈的領域了!經過前面幾個月的沉澱後,我依舊將瑜珈課當做我減肥的一個好幫手。始終無法去體會瑜珈裡面的奧妙及意義,還是只看到淺層的外表,因此,又到了一個『瑜珈低潮期』:找藉口逃避、強迫自己上課。但是這一年6月開始,我又重新踏入瑜珈的課程,我慢慢去體悟瑜珈的真正涵義,不是單靠自己有著比較柔軟的筋骨就可以勝任任何瑜珈動作的。瓊桃老師本身也會去接觸許多不同的瑜珈課程,將其經驗及學習到的技巧帶回課程交給學員們,開始重新認識瑜珈,才發覺『呼吸』是多麼的重要!並不是將一個動作做到多標準就是完美。而是要試著將自己的呼吸帶入動作裡,藉由肚子的鼓盪,進而按摩五臟六腑,一個動作一個延展,從教室鏡子裡,觀察自己的變化。也藉由瑜珈的呼吸調息及靜坐冥想,開始試著將自己複雜的情緒及思想先拋諸腦後,慢慢去淨化洗滌自己的內心世界,告訴自己也要將這樣的平靜心帶到工作上、家人上、甚至是生活大小事上,至今,我還在努力學習。

雖然自己在瑜珈的領域裡稱不上多優秀,但是,我的內心已經開始慢慢接受更深層更廣闊的瑜珈資訊,期許自己未來的瑜珈世界可以越來越豐富。不全然是為自己健康身材努力,也要藉由瑜珈的過程中,學習如何將自己的心保持一個乾淨且無罣礙的水平上。另外也可以時時跟上週末瑜珈班的媽媽分享瑜珈的快樂及好處,瑜珈課後流著汗珠的身體,感覺格外舒暢無比,全身都輕鬆許多。認識瑜珈永遠不會嫌晚,天天瑜珈,天天年輕。讓我們一起青春一下吧!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3-2 台江分校--車鼓舞

<教學反思與經驗發表2>
主持人:吳進池/朝皇宮主任委員
發表案例2:台江分校--車鼓舞
<發表人>
教學篇:講師董桂汝/台南社大現代舞講師
學習篇:學員蔡金芳/台南社大車舞與舞學員
<與談人>
工作篇:吳茂成/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
<回應人>
周芬姿/屏北社大主任
教學發表案例2:台江分校—車鼓舞/教學篇
在教學中看見幸福   不同的生命,不同的舞姿
董桂汝/台南市社區大學車鼓與舞教師

教學如同是藝術創作,從一個強烈的動機開始行動,從已知的知識與經驗中走向未知,接受挑戰從而進入創造。

教學對我而言就好比是藝術創作,就像創作舞蹈一般。從好像知道一層層的剝開來,慢慢的看,一步一步的探索至中體驗到作品的脈絡與創作的真相,然後鋒迴路轉般,更清楚的看到當初創作的動機與果實。

我喜歡這樣的探索旅程,就因為一直有準備的迎向未知,所以可以有勇氣地一直在旅程中體驗各種不知道的狀態與情況;在教學過程當中,那個當下的決定一直在影響著後來的旅程。

在進入台江分校車鼓與舞班的教學中,我想知識會幫助了我去發現我不知道的,相信幫助了我去解決我不知道的經驗則幫助我去了解我不知道的。就如同創作,一直找尋,一直相信,一直做決定而後一直往未知的挖,最後會慢慢看到所有經歷的路程的結果與脈絡,每一個階段的結果也成為下一段創作路程的開始。

對於我大部分的教學經驗亦是如此在開學前常常有一個這學期的願景也就是創作動機,然後一路與學員們十八週的創作旅程,最後得到一個這個階段共同創作的成果.。期間會遇到我知道和我所未料的狀況,但就像藝術創作一般,問題是一種創造性的激發,也是創作的素材,讓身為教學者的我在課程的執行中也能不斷地成長。

慢慢的累積經驗,同時保持教學相長的信念,在課程的脈絡大綱中保有著很多即興創作與決定的空間。學員是表演者是創作者的一部分,教學著就像是編舞家或導演,在不斷的相互刺激與給予中譜出一個個不同的作品。學員的本質也是藝術家的一部分,他們也創作他們的肢體能力,生命能量都收錄在創作的決定性;因此每學期新的舊的不同的學員一起,不一樣的肢體能力,伴隨著不同的生命背景也就決定一個不同作品的結果。我想這是幫助我讓教學的分享成為是一個活化的旅程,也幫助我身為課堂分享者的角色能不斷的想要尋找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一、學員成為藝術家在肢體美學與表現上有不同的洞見
在車鼓與舞的課程中為什們我會說學員的本質是藝術家,也是藝術品,學員的參與力肢體能力,對於課程教材的接收性與努力以及個人學習態度的開放與否,都會決定著這個車鼓舞課程的進行以及教學和學習目標。台江車鼓與舞班的學員年齡程分布於30歲至70歲之間,相當於兩個世代的差距,四十年的身體能力。

肢體教學和學習是一種很直接而且很當下的一種回應和對談,其實很實際往,往在教一個動作的時候,教學者就能察覺出學員對於課程教材的接收度,身體做不做得到?是否能反應?教室裡各個年齡程的同學們在身體能力上會遇到什們不同的問題?要如何幫助學員們進入肢體表演的領域...等等都是教學的一個很大的挑戰。

所以對於我而言在車鼓舞的教學方式,是一邊創作一面教學也同時學習。在過程中看到學員的反應而後隨時調整教學的內容及發展用,一種探索的眼光來引導學員們進入肢體的感官與美感。讓每個人都能透過一點點的挑戰和調整與學習的旅程成為一位表演者。

在課堂上琣養學員們對自己肢體的認識與感官能力,對於肢體舞蹈的探索上有更深的認知進而再進入教與學的舞步中,讓原本可能只是憑著運動的學習動機進入更深層的文化與藝術的學習經驗。

二、課程特色的開發
另一個教學重點是在學習中讓學員看到自己肢體的個體肢體價值與美感,享受在跳舞的感覺中是很重要的。透過肢體學習連結到身體的感知經驗,從現代舞及創造性舞蹈的切面進入體會肢體的學習不僅是從做的模仿,而從個人肢體的探索中出發學習到自我展現肢體美學的部分而更深入到藝術性的學習是這個課堂上教學的期許與方針。學員也成為藝術家般的進入肢體探索的經驗落實創造性的學習過程。如此學員們會自我開始有對於肢體展現上的概念與對美感的見解,成為一位有想法的舞者與表演者。隨時都有創作性的發現,對於教學者而言自車鼓與舞班開設的五個學期一來一直在執行以舞蹈藝術創作的方式倒入課程的教學內容從,一個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動機開始,以車鼓舞為素材進入創作,用現代舞肢體美學的概念帶入學習的探索與表達上;如此一來身為教學者的角色也才能不斷的學習及分享並增加更多與學員共同成長的連結。在這之中有很多的嘗試與信念也感謝所有學員們的共同支持信任與開放和勇於嘗試的精神和學習態度,讓課堂上的探索成為一種互助的共通性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三、教與學的共同目標與願景:樂活人生開創另一個人生的分享舞台
在社大的教學課程中發現到教與學的共同願景的重要性讓學習有一個實作的目標,在車鼓與舞的運作上即是學習的發表舞台。讓學習有一個展演的目標性可以刺激學習的動力,當一個班級的團體學習動力是熱烈而有比較多的互動學習,學員們在課堂上的團體參與就會比較活躍。在車鼓班有許多的學員在人生的過程中並沒有很多上台表演的經驗,對於大多學員而言在社大上課後有參與社區公共的展演的經驗是很特別的;站在台上公開發表的學習成果分享是非常有意義的,相對的對於群體學習會產生比較高度的認同感和對學習的熱忱。表演是一種生命能量的分享,也是一種很正相的學習動力,也因為要上台的動力學員們的自我要求會主動的提高,班級的互動及學習力也會提升。車鼓班在成立五個學期以來已慢慢累積許多不同演出經驗,學員們在台上從驚慌緊張到現在可以非常的大方展現並享受在表演其中,在舞台上大綻光芒。我想樂活與生命活躍性的綻放就在表演分享的那一刻,學員們在演出中的肢體展現是學習的果實及享受,在心靈上也有更深層的提升與快樂讓退休者找到另一個發光的舞台,年輕人也在忙碌的家庭及職場外找到自信擁有踏實成就的學習及公明文化參與經驗分享與回饋。透過社區展演的過程中互相流動,很多學員在展演發表找到學習與生命價值的認同感和成就感,進而提升到生命層次學習與服務的層面。

對於教學者而言,我很享受在課堂上看著學員們尤其是年長著認真揮灑肢體的時刻。我的觀點不在於學員們舞技有多高超,而是看著大家享受在其中努力認真的感覺,每一個人融入在肢體的展現中所散發出的生命能量。在課堂上跳舞會變成是一種能量的分享與流動在音樂節奏之下,每個人散發出純真快樂的訊息,是很美麗的時刻讓人很感動。尤其在東方的社會裡,有許多的規範讓很多人對肢體的表現感到怯退。讓我們在跳舞時,在打開肢體的同時其實也打開了許多內在的感覺及生命力。這個由舞蹈及文化而聚集和打開的生命能量是很令人感動的。對於各位學員們的開放與對於課程新事物的接受性也是令人佩服。

我想所有的學員式開啟這個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力量,透過對於美的事物的參與與啟發,在在地的土地上萌生傳統文化發展的新氣象。

四、教學者在成人教育的角色與期待和回饋
跟社大學習至今總共八個學期,接觸並進入成人教學的領域中,尤其進入車鼓班的教學對於我而言牽涉到很多文化知識與世代的認同和很重要的一點專業背景的傳播方式。所謂文化的認同,就車鼓為例在我們這個世代中,文化傳統的表演因為我自身成長地域的關係小時候還有點接觸,但長大後到外地讀書甚至至國外留學一段時間後,我發現我對於自己的傳統文化還有多少的認識和多少的贊同及了解?這是我進入車鼓班前給自己的一大功課,我必須找到認同自我成長的文化背景的眼光及想法,找回自己跟原生文化的連結。

於是在進行車鼓與舞的教學準備時,我嘗試讓從各種角度去重新認識車鼓陣的文化來源,了解之後,我再將自己的舞蹈專業所學導入,用一種比較編創的手法運用在教學的舞步中。我就一個年輕人生活在台灣在這樣的時代的角度去看帶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這探索的過程中我需要很多的自我練習及挑戰,因為我的專業背景是現代舞蹈藝術的編創者工作者,在這期間我必須要找到一個認同傳統文化的心境,從不同的語言和角度來看待最後我找到的東西方傳統藝陣與現代舞蹈中間的共同點--肢體表演都是以肢體表演為本質的一種文化藝術。於是我由這個點出發由舞由肢體出發,去尋找不一樣文化藝術的共同感也讓我找到一個不一樣的方式傳播專業領域和經驗。對於我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功課,需要很多的信心。如同我之前提及的把教學當作是創作,往不知道的挖,帶著知道的經驗往未知的跳。於是我重新認識車鼓陣從文獻開始,也邀請台北民族舞團郭瑞林老師來做車鼓教學。在與郭老師的學習及溝通的過程中已從更多的角度來看到車鼓在表演藝術性上發展的潛能。

在社大教學我想希望成為一個文化生命的開窗者,而非個知識技能的訓練者。社大有很多的彈性和不整齊的品質剛剛好把每個人獨特的品質都拉了出來。每個學員的身體都有一個生命的故事。年紀的差異不一樣的性格肢體使用的方式理解的方式期待學習的態度讓教學的經驗變得很有趣有很有挑戰。

車鼓班上的學員年紀最長著70歲最年輕者27歲。兩個世代的差異不管在年齡心智或是身體的能力都差了兩個世代那們多卻成為同一個班級的共同學習者。在中老年的階段身,體能力和反應力就五歲的差異已經很多了,在肢體的學習上就會有很明顯的落差。所以這是教學的一大課題,教學的方式要有不一樣的轉化;特別是在有一個學習目標的期許下要進行一個階段的教學內容是很不容易的,有時候年紀大的人會學得很吃力,身體好的人當然學習得很快。因此引導學員去了解並欣賞每個人的肢體展現是很重要的。能夠透過肢體舞蹈學習的過程中找到一個個人肢體表現的自信心,如此當個人在學習一些比較困難的肢體動作時就能夠自覺性的來到適合自我的表現方式並有自信的展現出來。

在社大教學很多時刻更是向學員們學習的時刻,在不一樣的情境中我體驗到教學的過程影響了我生命的轉化。學習到包容並了解一切過程會遇到的問題而後找尋方法在教學中傳遞教學理念和動機,藉由溝通及課堂的引導過程提倡生命學習的重要性。

五、課堂經營經驗分享
在社區大學的教學的經驗中,班級的經營是一門,我身為教學者一直在學習的課題。有時候一個班級的學員們來自不一樣的背景,因此在班級的中往往有很多不一樣的意見和對於社團運作上的看法與做法。當學員們各持己見時在整體學習和班級的經營上會產生許多的困難。很多時候在自主學習的環境裡成人需要花更多的時間進行溝通及協調,因此班級的幹部是很重要的有,時候我選擇方式是跳出來,讓班級的幹部和同學們進行開會溝通,教師則在適當的時間點上做一個想法的表達。在班級的經營上直接公開的進行溝通會幫助問題的解決及表面化。以車鼓班而言,在社團的事物上就交由社長及幹部來主持,並在課堂中公開的與團員們進行溝通,慢慢的在大家相處久後,車鼓班有一個共同的班級發展與理想也就慢慢的有一個逐漸的共識。

車鼓班的同學在課堂上有很多的互動需要群體共同的分組學習,舊生幫忙協助新生學習並以歡迎的態度邀請新同學參與班級聚會。在課堂上往往有很多的笑聲大家一邊跳舞一邊互動。車鼓班成立三年以來有一半的成員是開課的元老舊生和新生都一起積極的參與公共回動也常在課後舉辦教游聚會等形成一個互助分享的大家庭。

教學相長在社大教學其實有更多的時間是從每個學員身上學習,觀察到每一個成熟生命裡的特質智慧和盲點,從中學習更多生命的經驗。在課堂上與人學習,學習如何溝通如何傳遞教學理念以及如何讓教師的角色在班級中保持樂觀的有遠瞻性的。

以車鼓與舞班為例,在教學中除了藝術肢體與車鼓跳鼓的教學外,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鼓勵學員加入社區活動的公共參以及傳遞公民參與學習與回饋的生命概念。讓學員們的社大學習的經驗更有群體學習的意義以及更有人與人之間美麗的付出與交流。

六、社團發展的願景:
1.建立一個活的生命與文化藝術的創造和傳承概念
車鼓與舞的課程發展上,一直以來教師與學員一直努力建立一個秉持傳承與創新的指標與品牌。我想藝術的創新與文化的傳承要找到一個相同並進的交集點,持續的以創新的觀點來延續傳統文化的傳承;隨著時代的眼光與進步,讓傳統文化在保有本質的意義基礎上有更多不同面相創造性的可能和發展的空間,是傳統文化傳承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此一來傳統才不會因為現代的變遷而消逝而是變得更有彈性並更有深度。

車鼓與舞不斷的在找不同的元素進入車鼓陣的文化藝陣的發展上與藝術的實驗,來開發更多由車鼓為軸心的多元發展。除了現代舞,上個學期上也邀請來優秀劇場表演工作者陳怡彤老師以生命劇場的形式來到課程中與車鼓的課程結合。從車鼓學員們小時候的遊戲記憶出發,發展一個關於小時候玩耍的生命記憶。讓車鼓與再地文化的生命記憶有了一個更深入的連結。這樣的戲劇與舞蹈與車鼓的結合讓車鼓表演變得更活也更有生命力。在接下來的發展上,我們也希望不斷的尋找更多更豐富的元素進入車鼓的結合,希望能導入車鼓變成一們更活的文化進行式。

2.落實社區公共參與行動
車鼓與舞現已進入社團的經營模式和學習階段,在社團的活動經營與規劃上除了與台南社大學校有密切的連結積極參與社大所舉辦的社區活動外,社團也受到許多社區活動的邀約去發表展演。車鼓社的團員對於公共參與已有共識,透過公開展演的方式服務社區並加強表演的能力累積發表的經驗,讓學習更有動力並且傳播更多傳統文化藝術的種子也讓學習更有目標及成就感。

3.參與地方社區乃至國際性的文化藝術活動
台江社大車鼓與舞社團希望在未來的發展上從在地的舞台走入國際的舞台上,讓不同文化的觀眾也可以來認識台灣在地傳統的文化表演與實踐。現階段,我們希能夠再繼續努力加強實力希望有一天能夠在國際文化的交流平台上綻放台南社大與學員們的共同努力成果與世界交流。

七、成人教育的信念
最後我想分享我在社大教與學的經驗中自我成長的部分,在接觸成人教育的領與後,我學習到最珍貴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一路發展對於美的信念。相信人本善良的部分,相信所有生命事物的美好,相信所有學員們的美的質感與潛能,讓教學的工作不只是一份工作而多了更多與人交流及學習的部分。

在教學中保持樂觀與積極的態度,用幽默的方式面對問題,以長遠經營概念實踐班級的經營事我在社大教學的學習經驗。特別是我感受到的在台南社大教與學的環境裡有很大的彈性及創造性,讓教學者與學習者有共同成長的包容性。讓我在面對新課程的階段時,能夠有保持挑戰性的信心,感謝台南社大提供這個教學的平台讓我一路學習,也謝謝一路支持我們的學員們!

教學發表案例2:台江分校—車鼓與舞/學習篇
蔡金芳/台南市社區大學車鼓與舞學員

*學員的學習動機
 在還沒進入車鼓班上課前一般都認為車鼓是一種傳統的民俗技藝,是在廟會上才看得到的表演,好像是一種傳統文化。直到在報章雜誌看到授課老師的介紹,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因為授課是位女老師,而且非常年輕,還是留英的現代舞蹈碩士…和想像中的感覺不太一樣,所以就上網查了老師的資料和授課內容『我和我的這一門課』

  1. 培養學員成為大道公車鼓社員,成為現代的台江子弟戲。
  2. .結合大廟興學,傳承在地特色文化為概念,<<舞動吧,跳鼓與舞>這門課將傳統廟宇文化表演藝術其中的跳鼓陣為學習的主軸,融入當代舞蹈肢體的探索及應用,賦與傳統的跳鼓陣頭一個更多元的藝術走向及價值。
  3. 這是一門有趣的肢體表演課程, 是一場傳統表演藝術與現代舞相互搭配的合作企畫,也是一門關於舞和我們的身體如何舞的課程。以現代舞的肢體技巧出發,啓向傳統跳鼓陣的學習及表演;藉由現代舞的肢體學習體驗作為學習傳統表演藝術的導引,在現代舞的學習當中讓學員開發並認識更多元的肢體舞動及創作的經驗 。從現代舞的肢體開發過程中體會個人肢體舞蹈的奧妙, 再以此經驗帶入,與傳統跳鼓陣相會。引領學員在傳統藝陣的學習經驗中融合現代肢體表演藝術的層面,使豐富及活化個體內在與藝術學習的體驗。

就這樣,我加入了車鼓社團,而且忠心耿耿,行有餘力學習傳承這美麗的使命是義不容辭。

*學習過程與分享
 加入台江分校「舞動吧,車鼓與舞!」課程,一晃眼已過了3年,好多第一屆的同學仍和我一樣,成為社團的資深學長姊,憑藉的就是心中的那份堅持。
 「舞動吧,車鼓與舞!」從一開始就受到大廟的支持和大家的關注,結合傳統藝技和現代舞,說真的,很辛苦!尤其是老師和學員、學員和學員間的謀合就自然不在話下。捫心自問:「我真的盡力、努力了嗎?我的潛能被激發了嗎?得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我們,到底付出多少回饋給大廟、老師、執行長,以及關心我們的好朋友呢?」

    轉型並不簡單,我很慶幸有這麼多同學陪伴(尤其是張大哥、大嫂和幸助大哥,在他們面前我們仍是年輕的小朋友),社團需要同學一起加油和努力,我的終極目標是「出國比賽」,這樣的信念從上課的第一天就成型了,『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是現在心情最佳的寫照!
 
*社團成立的想法
 人不能離群而獨居,社會是綜合群的團體,車鼓是少部分人興趣志同道合得結合群,為了聯繫事宜,分層負責;大家分工合作,所以必須要有社團的成立,鞏固車鼓人員流失分化,補充傳承和教學合諧,以維續車鼓技藝文化的永存,因此成立社團是必然的。

2010年10月參加2010「社區大學優質課程徵選」,初步的入選讓我有機會踏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原來許多社團都是這樣「一步一腳印」慢慢累積經驗求精進。

這些年來都是靠著「大道公-大廟興學」的學費資助,讓我們無憂的享受優良的師資教學,好像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成立社團是當務之急,在社團第一條宗旨寫道:社團以推動學習社群、發展公共事務關懷能力為基本宗旨。社團的運作秉持自律、自主與開放的精神;並藉此建立團隊學習、志願服務的夥伴關係。

因此成立社團能將大家的心緊緊扣在一起、同心協力,最重要的是「永續經營」不斷的傳承下去,想像從10幾個人到100多人同時舞動著身體跳車鼓,這樣的畫面總有一天會實踐的,但,需要大家的付出和努力,堅持方向繼續前進。

*對於社團經營的理念和經驗
有了社團以後,我們必須讓社團能活絡運作;發揚光大,對外盡量參與比賽、公益表演活動,各種有機會表演的都要參加,對內人員的培訓演練,開會研討、聚餐同樂,如慶生會,連絡團員的感情融洽,或集體參觀;觀摩別人,藉比賽來磨練社團,使社團更成熟、更強固,團結合作,讓團員每個人對榮譽、責任、服務都有認知的使命。

這些年來,車鼓社團受到許多邀約,也累積不少表演經驗,現在我們這些老鳥除了加強舞蹈動作的線條流暢外,更在現場負起傳承任務,讓新學員能很快融入車鼓團體並能有臨場演出經驗。每位學員都是社團的小螺絲釘,缺一不可;透過演出增加學員間的感情聯繫,有共同話題和使命感,大家凝聚一條心;透過期末成果發表或平時的班級聚會活動,聊聊彼此,關心對方,彼此間那條隱形線緊緊相繫。今年暑假,社大台江分校《文化立村,學習傳家》-2010創意肢體夏令營,舞動孩子的身體智慧,以肢體為舞,說出土地的生命故事…由老師統籌授課,台江分校大道公車鼓舞社同學負責協同教學。我們在這個夏令營中帶領台江在地的孩子們用肢體創意譜出在地生命的歌,在廟裡跳舞、 在田裡跳舞、 在社區的街道中跳舞:以大道公的故事及在地人民對於大道公的信仰及人文的活動為發展的主題,在我們的生活周遭中以肢體遊戲去體驗在地的文化能量;以舞蹈和戲劇來表達土地的生命故事…雖然只有短短5天,孩子們在課堂中透過肢體與表演的訓練來發展一個屬於在地文化的小作品,灑下生命傳承的小種籽,總有一天會發芽-成長-茁壯,發展在地文化不容小覷。

*對於教師教學想法與建議
車鼓可以體驗多元化的表演藝術,從中發現舞蹈不只是一種活潑快樂的運動,更是一種可以貼近自己並引領我們去開發存在肢體裡的智慧的旅程.藉由舞做為溝通的橋樑, 在現代與傳統的表演藝術中感受肢體藝術的學習樂趣。董桂汝老師擁有豐碩的學術和表演經歷,國外留學教學表演很多,是一位很難得的好老師。

老師教學很實際,也很新穎,不但讓年長者喜歡,年輕人也能接受的現代車鼓,傳統與藝術的結合。上課時老師用心、專心、熱心、耐心、愛心的指導教學方式,學員沒有壓力,碰到少數幾位不自愛的學員,老師都很和善的請同學入列做動作配合上課,數年來沒有看到老師上課時生氣過,更不會說出一句重話,學員碰到一位這樣的好老師,真是幸福。

課程內容的安排總是循序簡進、循循善誘,絲毫不敢懈怠,為了進度社大學員與一般普通學校同年齡層的學生不同,因而體力與記憶力較不同,但這都不是問題,有「心」最重要。

*對班級自主學習的想法與建議
學習車鼓可以體驗多元化的表演藝術,從中發現舞蹈不只是一種活潑快樂的運動,更是一種可以貼近自己並引領我們去開發存在肢體裡的智慧的旅程.藉由舞做為溝通的橋樑, 在現代與傳統的表演藝術中感受肢體藝術的學習樂趣課程的概念。藉由現代舞的學習,在肢體藝術裡體驗美的能量.再由傳統藝陣的學習來延續表演與肢體舞蹈的多面性。

老師的課程內容很適合社區學員的學習,溫故知新,老師教新的動作之前,先複習舊的,這是很好的標準教學法。
    
曾在報章雜誌看到其他車鼓陣的表演,若能觀賞他人演出特色/表演優劣(如:動作、表情或服裝等等),同時改正自我的缺失…不再只是被動學習,希望可以將車鼓的舞蹈表演推向更深更廣的境界,推崇一位大家都信服、尊重的團長(張大哥),學習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大家如一家人般相處,雖偶會鬥嘴,對學習如何有效溝通亦是現在車鼓團隊的過渡時期,我們真的要加油。

*對於大道公車鼓未來的發展與建議
車鼓是藝術與傳統民俗運動文化的一種,它成熟的整合群體,我們要用心來經營,讓它長大、肥美、更健壯,能發光發熱打響知名度,做出好的招牌,盛名遠播海內外皆知的好社團。

社團要經常做比賽,平時加強培訓;有表演才會有好口碑,有比賽才會有進步,互相觀摩、取長補短,有好的成果,團員有信心及榮譽感,每個人都會認同責任心所在,才能促進社團的合諧團結,同心同力創造更美好的成績,讓社團永續經營下去。若有機會到海外宣慰僑胞和國際間作文化藝術交流,雖然好像還很遙遠,但「有夢最美」!

*對於自我在車鼓班上的參與與未來希望參與的角色

 社團的成員可由家中先運動開始基本步伐,由簡單的先教,每天抽空來做,時間不要太長太累,才不會倦怠、懶惰。
再由社區來推展,數位社團成員帶領家人來集中聚會,如上一些餘興節目,相信不久風氣會大增,老少都不棄,人數會增加而不會減少。
在學校也可安排成員近去作課外活動指導及成立學校另一社團,小學生不會沉迷在電視電腦電動遊戲,身體久坐不運動,長時間眼力不好,身心受損,因而減少父母心中的不安。
中老年人學了車鼓,運動量夠可較年長,不易衰老,有活力、有精神不會中風,新陳代謝好,沒煩惱、不會癡呆,可治癒慢性病,可保健養生,聯誼友情更隆厚,有歡樂有健康。

*車鼓社團如何來服務與回饋社區
社團它本身有擁有同心協力,它在社區佔有重大角色,它是一支美麗民俗藝術隊伍,也是環保志工,守望相助巡邏隊,愛心幫忙弱勢團體、關懷獨居老人的慈濟人;也是社區救難隊,這樣的貢獻社區相信平安快樂,人人安心工作,使社會治安變好,住在其中的人真幸福,每個社區都如此;處處有歡笑快樂,人生更燦爛、多彩多姿。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4. 生命故事劇場

語言+戲劇+故事 生命故事的敘說、展演、教學與工作


<教學反思與經驗發表3>
主持人:王複蓉/台南社大語言與文化學程經理人

【主題:語言+戲劇+故事 生命故事的敘說、展演、教學與工作】
 「生命故事劇場」這個教學案例複合了許多表達/語言元素:聽.說.讀.寫.演.唱.畫.舞…..以及許多無法用言語說出來的微妙語彙。
 「生命故事劇場」也是台南社大語文課程的多元呈現,累計3期的開課經驗,可分享可發表的經驗包羅了:教學資源整合、跨域合作、教學轉化、師資群合作、助理教學、成果展演等,教師、助教及學程經理的合作過程就是一個可分享的精彩經驗。

發表案例3:語言與文化學程--生命故事劇場
<發表人>
教學篇:講師楊美英/台南社大戲劇講師  
學習篇:學員翁秀嬋/台南社大資深學員
<與談人>
工作篇:傅沁怡/台南社大語言與文化學程經理人
<回應人>厲復平/台南社大阿根廷探戈講師、台南大學戲劇研究所教授
教學發表案例3:生命故事劇場/教學篇
生命與劇場的共振  楊美英/台南市社區大學生命故事劇場講師

2010年12月26日,這是連續第三次在年底最後一個週日的下午,大家齊聚台灣文學館的文學體驗室,完成了外省台灣人協會與台南社區大學合辦「生命故事劇場」課程計畫的期末展演。

書寫的這一刻,我依然可以感受到彼時集合在黑幕之後準備上場的學員們的緊張和興奮,更可以聽到自己急促的心跳、呼吸,更別提這個下午到來之前幾星期的表演文本發展與編整、重複排練、道具服裝的討論與分工、音樂旋律的尋找與Q點練習……點點滴滴的記憶,伴隨著或清晰或模糊的光影、話語、淚痕、笑聲、擁抱……在在讓我具體感受到這項課程活動的獨特性,可說每一學期的歷程都是一趟融合了生命故事與劇場藝術的共振之旅──開始的時候,從來無法預知旅途終點的具體形貌;結束的時候,總是身心成長與藝文創作的行囊滿滿收穫。

以故事為名,三次不同的課程規劃與操作手法

2008-2010年,「生命故事劇場」系列課程,每一年大抵都是為期三至四月,每週一次三小時的工作坊,和將近卅位不同職業年齡的學員,透過暖身活動、劇場遊戲、自由書寫、心靈彩繪、感官甦醒、記憶召喚、小組討論、戲劇即興表演練習、角色扮演、靜象劇面等活動,我們逐漸達到身心同步釋放、彼此信任,表達、傾聽彼此的生活經驗、人生際遇,一起分享生命走過的悲歡離合,嚐試透過劇場的重現,進而揉合自己生命的文本、他人生命的文本,通過劇場藝術的手段進行再現、重組、拼貼、轉化、再創造,由演出參與者、現場觀眾完成共同的表演文本。整個學期的課堂活動與表演文本發展過程之中,可供自己重新面對,同時,聆聽他人生命故事,獲得不同的啟發。

先後三回合的課程規劃並不相同:2008年,我和好友秦嘉嫄攜手主持,以「旅行」的意象為主,融合書寫與劇場的方式,邀請學員們打包自己生命的行李箱,藉由放入行李中的事物與信函、音樂等物件,勾引出封存的深刻記憶與情感,挖掘出生命之中不可磨滅的吉光片羽;2009年,阿嫄負笈英倫,我與初識的李淑君以接力合作的模式,將劇場表演與文學書寫的課程切割為前後兩階段,我和學員們一起探索生命「特別的時刻」,再次面對、深究、討論其中的緣由與不同的處理方式;2010年,外台會以「女性流移」命名之,我獨力主持活動全程,透過「母系遷徙地圖」「母系家族樹」的追索,窺見諸多台灣女性的身影與原型,經過學員的分組篩選、集體編劇、分場排演,我們呈現了若干古早女人生命故事的片段。

除了三學期課程內容與規畫目標的相異之外,以一個教學、帶領、統整者的立場而言,三次的操作手法也各不相同:2008年,有如白描,舞台上呈現故事的演出者便是故事的擁有者、當事人,因此,只見全體學員有如素人藝術家的誠意與魅力,以第一人稱與觀眾相見,敘述自己的故事和心情,散發強烈的自然的生命力,感人十足。2009年,在活動過程中諸多「特別的時刻」故事材料之間,擷取出最最讓人感到「兩難」的生命處境,重新檢視其中的故事場景、角色關係與動機,除去分享個人的傷痛與歡喜之外,更重要是學習走入他人的故事或是更換不同的生命立場,扮演他人生命故事之中可恨可愛或可憐可厭之人,再一次以不同角度演繹曾有的真實片刻,試圖挖掘在當時所無法無能窺探的強烈愛恨交織,再一次回到針鋒相對的生命現場,試圖看見當時所無法無能領會的底層意義。2010年,課程展開初期,便感受到這學期成員的活潑特性,多數懷抱對於表演的興趣而來,於是,隨著家族遷徙動線與不同年代女人生命軌跡的浮現,精彩的素材不勝枚舉,最後選擇以分組的方式,各自處理成員共同挑選感動的故事,進行情節的編寫、角色分配等,加上之前於單元活動中集體發展的「女性勞動之舞」、「我們的遷徙版圖」,予以串聯、匯演,揭露了女性生命史與時代脈動社會步調呼應的共通現象,留下了不少有待深究的空間。

幸福與驚喜

歷經三個學期的活動過程,有些時候,心中會莫名滋生一種深刻的幸福感,因為,雖說課程內容是由我規畫帶領的,可是,還得需要學員們很多的勇氣與「願意」──願意打開自己、面對彼此、傾聽他人、願意釋放與支持、願意進入與分享、願意一起在工作坊中攜手向前邁進,才可能共同迎接、面對、探索三年來這麼多的生命情境,共同擁有這麼多的笑聲與淚痕。真的,謝謝大家的慷慨與勇敢。
當然,其中的幸福機緣,也包括小蛋、土撥兩位很棒的助教,先後三年的跟隨與陪伴,提供了課程紀錄、觀察討論、和期末呈現所需視聽設計、技術執行的支援。

以及,每回課堂到了即興表演練習的單元,學員的集體即席創意總是讓我驚喜、讚嘆不已,深深應驗了這樣的說法:「那些為了探索自我而來的,時常在過程裡不經意地展現驚人的創造力,而那些專門來找創作靈感的,卻不斷地被自我這個主題撞得鼻青臉腫。」(陳文玲《找阿寶,玩創意》引言)

還記得,2009年底,自己曾經寫了下列文字:「週日的演出,我想我們都感覺到了一種情感的流動與交織、一種學員彼此之間美好的支持與合作、一種台上台下動人的共同呼吸與振動……」因為,我們明白:「之所以心潮難以平復,除了來自一種別離的不捨,還有排演過程之中,我們一次次重演、一次次面對那些充滿生離死別的真實情節,總是在別人的故事裡頭觸動了自己心底的恐懼或想望,於是:許多次的排演討論,我們會試圖通過劇場的再現魔力,找到再次面對、重新詮釋的智慧激盪;我們會擁抱在一起,默默無聲的讓淚水滑下臉頰,滋潤、縫補心裡的裂縫。在這期間,在許多學員的身上,我閱讀了諸多的心理轉折,看見了太多的努力與柔軟……」
於是,每回到了期末,我每每感覺到自己疲累耗損,同時,幸福滿滿。
如是的體驗,呼應了以薩‧辛格(Issac Bashevis Singer)所說的:「在故事的天地裡,沒有任何事物會失去。」

建構劇場美學的創造性歷程

過往的歲月風景已經隨風飄逝,所有感人的、交會的時刻,終將一一告別。
隨著2010年的課程計畫完成,回首之際,越發察覺因為學員屬性、教學策略、帶領模式等因素的交相作用之下,三次的「生命故事劇場」呈顯了不同的風格與特質:第一年,純樸誠摯的直接自述,有如生命故事的素描,清新動人;第二年,帶入了自我反省與批判性思考,在抒發情緒之餘,期盼能夠讓過去的生命故事帶來新穎的視角與思辯;第三年,肢體律動、角色扮演、戲劇故事虛擬的成分都增加了,大家在故事的分享與追溯中,完成了集體創作與即興表演。其中令人感到有意思的現象之一,許多學員分享自身或親人的生命故事,往往比許多所味的小說或電影更為誇張或是不可思議,讓人想起馬克‧吐溫的話語:「真相比虛構更詭異……虛構者猶須緊依著可能性,真相則完全不必。」

一如近年實務操作經驗中的信念與體會:劇場藝術與不同社群連結的力量,不容小覷,足以促發深度的生命對話、以及藝術創作的美感經驗。
從2008年迄今,猶如自然生長演進的「生命故事劇場」系列課程計畫,顯然適足以映證上述的體會;特別是回想2010年的期末呈現,諸如以多重鏡像表現「紅棗阿嬤」的角色內在掙扎、獨居阿嬤的故事剪裁手法等等,還有表演文本發展過程之中學員們的認真投入與努力,可說讓人更加明顯感受到,我們分享彼此的家族記憶,同時,完成了一次劇場美學建構的創造性歷程──這真是一個美好的教與學的經驗:生命故事與劇場藝術的共振!

記得第一年的期末展演排練期間,手邊閱讀的書籍為《乞丐國王的時光指環》,常常在課堂聆聽生命記憶的過程中,看著共同分享、誠懇咀嚼的學員們發光的臉孔,會深深認同書中所說:「在每個故事裡面,都能找到一個謎語」,呵,一道道關於生命苦痛與幸福、困境或前進的謎語!
記得當時的心情,也在書本裡找到了共鳴,至今感受相通:「沒有人知道一段故事於何時終結,而另一段故事自何時開始」。

附錄一:「生命故事劇場」歷年各週課程規劃內容
(一)2008年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

1

互相認識

 

課程大綱介紹與師生彼此認識。

活動:團體遊戲

1.暖身:walking+最近&最遠

2.互相介紹

3.「每個人都是一片獨特的葉子」 ──連結 書寫

4. 預告作業:「家族樹」介紹

2

以汝之名,尋汝之根

探索每個姓名背後的故事,重新建構自我的生命史。

1.暖身:walking+pause

2.活動:姓名的遊戲 

3.提醒作業:「家族樹」

3

家族.記憶.地圖

追尋身體曾受過的創傷或記憶,無論來個人生活或是集體經驗,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身體習慣。

討論作業:「家族樹」

活動:遷徙地圖

4

收藏生命記憶的寶盒

打包一份生命的行李箱。妳從哪裡來?妳去哪裡?

 

5

身體記憶與自傳(一)

釋放身體所貯存的記憶,了解身體如何以此做為能量,不斷進行自我與他人的評價。

活動:身體動能的對話

6

身體記憶與自傳(二)

從身體回憶中,去認識個人、族群與大時代的關係。

活動:個人即政治的

7

音樂與氣味的記憶

打開生命記憶的寶盒

生活印象,窺探自我/他人/環境的關係。

活動:使用隨機的揀選,寫出個人獨特經驗。  

8

個人與時代的共振

擷取與不同族群互動的生命經驗。

活動:觀察、訪問、改寫三部曲。

9

記憶、生命與劇場的結合

以過去、現在、未來,演繹分享生命旅程中的種種驚艷。

活動:利用簡單的戲劇綜合元素,發展團體合作寫作。

※期末呈現之文本初稿完成

10

修稿與定稿

分組討論與排演

11

排演

※繳交個人學習心得

12

發表會呈現預演

學員作品分享與討論

 

(二)2009

生命故事劇場-書寫篇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

1

點點滴滴的回憶--你我的生命故事

活動:相見歡。請同學圍成圓圈,共同討論課程,並分享自己最難忘的生命故事。認識自己與認識他人的過程中,體會生活片段並去抓取文學的吉光片羽。
閱讀:《最後五個願望》、林生祥《野生》

練習:觀察練習(觀察左鄰右舍)

2

事件、物件、人物

活動:從閱讀他人的生命故事,回想自我的生命經驗,並練習將物件連結到個人生命經驗。比如一道母親的菜,一件衣廚裡的衣服,一封塵封的信件,喚起什麼難忘的經驗?
練習:人生大紀事--
事件與物件書寫
閱讀:林秀玲編,《鼓動生命的翅膀》  

3

我和妳和她和他—集體說故事

活動:集體創作
內容:集體創作如同百納被一樣,是彼此情感交流的方式,作品也是集體生命的呈現。這一週以口述故事的方式,將大家的想像力連結在一起,然後以錄音的方式記錄下來。而在聽見彼此的過程,傾聽時代的聲音,一起打造集體記憶。

器材:圖畫、錄音機或錄音筆
練習:集體故事—小故事中的大時代

4

劇情編導--改編他人的故事

活動:編寫個人小故事
練習:紀事剪報

從剪報、圖片、照片編寫並剪貼成故事小編年。

5

土地、空間與人:製作大觀園—場景製造

活動:場景製造。
內容:許多文學作品除了栩栩如生的人物之外,場景的具體呈現更是文學作品更加鮮活的原因。如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可以說是促成整部作品更加鮮活的原因。所以要如何將文學作品中的場景寫得更加栩栩如生呢?

練習:寫下你熟悉的土地。請學員自備照片或是剪報,用文字描繪以及紀錄下場景。(個人房間、我的廚房、我的書桌……)
閱讀:張愛玲、黃春明

6

故事小編年

將幾週的書寫練習, 設計成「我的小紀事」

 

 

生命故事劇場-劇場篇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

7

「特別的時刻」I

從每一天24小時地生活軌跡開始省察。
活動:暖身、同樂、靜像劇面

8

「特別的時刻」II

探索不同生命階段的「重要的一句話」。
活動:放鬆、冥想、書寫、即興表演練習 (「我的小紀事」之延伸)

9

「美好的時光」

透過自己的文字書寫、身體記憶、社會脈動,「發現」曾經真實存在的美好時光,嘗試在劇場之中重現美好的吉光片羽。
活動:暖身、召喚與面對、分組討論、即興表演練習    

10

「重要的課題」I

咀嚼小我與大我互動的時空脈絡,「發現」或是「發明」彼此生活環境之中的重要議題,予以具體化呈現。
活動:暖身、分組討論、靜像劇面、書寫    

11

「重要的課題」II

咀嚼小我與大我互動的時空脈絡,「發現」或是「發明」彼此生活環境之中的重要議題,予以具體化呈現。
活動:暖身、分組討論、即興表演練習    

12

編劇與設計創意

表演文本的彙整與定稿,以及其中運用音樂、道具、服裝之討論與準備。分工合作、腦力激盪。

13

分場整排

組合各個表演元素與表演文本,分場排演、定位、定本。

14

整排

從頭到尾排演練習。丟本。

15

整排

技術Q之修正與確定。丟本。

16

彩排

總和所有元素,比照正式呈現流程,認真演練。

17

期末表演

週日下午兩點,預訂於臺灣文學館呈現學員創作發展成果。

 

 

(三)2010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

1

我是誰?!

我的名字透露了家庭對我的期待,介紹我是誰?

2

我們從何而來?!

探索每個家庭遷徙的故事,重新建構生命史。並由傾聽他人的故事建構出共同的敘事

3

看與被看關係

看與被看,從我之眼與他人之眼,演譯出我們的故事及生活印象,窺探自我/他人/環境的關係。
活動:使用隨機的揀選,寫出個人獨特的遷移經驗(
不論空間距離之遠近)。

4

身體與生命故事

釋放身體所貯存的記憶,了解身體如何以此做為能量,不斷進行自我與他人的評價。
活動:身體動能的對話。藉由肢體的移動,了解自我身體所隱藏的遷移可能。※繳交小作品(獨白)一篇

5

女性族譜

女性觀點的家譜(只向上找尋母系的血緣關係,如:媽媽的媽媽,外婆的外婆),顛覆了刻板的印象
※活動:用她人的語氣,獨白訴說出”她”的遷移故事。

6

遷徙地圖

家族遷移地圖告訴我們流離的故事
※活動:分組小表演:用五分鐘演出組員的家庭流離故事。

7

照片說故事

照片說出「家族故事」,也激發彼此創意編織出共同的創作靈感
※回家作業:去詢問自己家族、長輩的記憶,分享自己從不知道的家族過去。

8

記憶的寶盒

追尋身體曾受過的創傷或記憶,無論來個人生活或是集體經驗,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身體習慣。
※活動:身體放鬆活動,並練習紀錄。

9

自由書寫

了解劇場演出與劇本的關係 ,了解舞台空間與文字空間。
活動:閱讀並欣賞《暗戀桃花源》

10

心靈寫作

以過去、現在、未來,演繹分享生命旅程中的種種驚艷。演出一天、一禮拜、一個月之內的遷移。
※活動:利用簡單的戲劇綜合元素,發展團體合作寫作。

※劇本初稿完成

11

空間寫作

靜靜觀察自己平日生活的空間環境,選一個對自我有獨特意義的地方,寫一篇小創作,用身體去表現出抽象空間。

12

劇本創作1 // 表演文本彙整

擷取與不同族群互動的生命經驗
活動:觀察、訪問、改寫三部曲。※繳交迷你田野採訪
new//
擷取不同族群互動的生命經驗。

音樂、道具、服裝之討論與準備。 ※劇本修稿

13

讀劇排練 // 分場排演

組合各個表演元素與表演文本,分場排演、定位、定本
new//
組合各個表演元素,排演、定位、定本。※劇本定稿

14

讀劇排練 // 整排

組合各個表演元素與表演文本,分場排演、定位、定本
new//
表演文本呈現的整排與定裝。

15

成果發表會

12/26(日)下午2點到4點 期末成果發表於台灣文學館二樓文學體驗室  (早上10點彩排)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

1

我是誰?!

我的名字透露了家庭對我的期待,介紹我是誰?

2

我們從何而來?!

探索每個家庭遷徙的故事,重新建構生命史。並由傾聽他人的故事建構出共同的敘事

3

看與被看關係

看與被看,從我之眼與他人之眼,演譯出我們的故事及生活印象,窺探自我/他人/環境的關係。
活動:使用隨機的揀選,寫出個人獨特的遷移經驗(
不論空間距離之遠近)。

4

身體與生命故事

釋放身體所貯存的記憶,了解身體如何以此做為能量,不斷進行自我與他人的評價。
活動:身體動能的對話。藉由肢體的移動,了解自我身體所隱藏的遷移可能。※繳交小作品(獨白)一篇

5

女性族譜

女性觀點的家譜(只向上找尋母系的血緣關係,如:媽媽的媽媽,外婆的外婆),顛覆了刻板的印象
※活動:用她人的語氣,獨白訴說出”她”的遷移故事。

6

遷徙地圖

家族遷移地圖告訴我們流離的故事
※活動:分組小表演:用五分鐘演出組員的家庭流離故事。

7

照片說故事

照片說出「家族故事」,也激發彼此創意編織出共同的創作靈感
※回家作業:去詢問自己家族、長輩的記憶,分享自己從不知道的家族過去。

8

記憶的寶盒

追尋身體曾受過的創傷或記憶,無論來個人生活或是集體經驗,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身體習慣。
※活動:身體放鬆活動,並練習紀錄。

9

自由書寫

了解劇場演出與劇本的關係 ,了解舞台空間與文字空間。
活動:閱讀並欣賞《暗戀桃花源》

10

心靈寫作

以過去、現在、未來,演繹分享生命旅程中的種種驚艷。演出一天、一禮拜、一個月之內的遷移。
※活動:利用簡單的戲劇綜合元素,發展團體合作寫作。

※劇本初稿完成

11

空間寫作

靜靜觀察自己平日生活的空間環境,選一個對自我有獨特意義的地方,寫一篇小創作,用身體去表現出抽象空間。

12

劇本創作1 // 表演文本彙整

擷取與不同族群互動的生命經驗
活動:觀察、訪問、改寫三部曲。※繳交迷你田野採訪
new//
擷取不同族群互動的生命經驗。

音樂、道具、服裝之討論與準備。 ※劇本修稿

13

讀劇排練 // 分場排演

組合各個表演元素與表演文本,分場排演、定位、定本
new//
組合各個表演元素,排演、定位、定本。※劇本定稿

14

讀劇排練 // 整排

組合各個表演元素與表演文本,分場排演、定位、定本
new//
表演文本呈現的整排與定裝。

15

成果發表會

12/26(日)下午2點到4點 期末成果發表於台灣文學館二樓文學體驗室  (早上10點彩排)

 

 

附錄二:「生命故事劇場」2009年部分學員感言摘錄

惠玲:「每次的排練跟每個同學的互動,眼神上肢體上言語上動作上,到融入每句台詞每個人的故事中,去體驗每個角色的心情想法,是一段很漫長的訓練。尤其每次被老師提醒情緒心情肢體沒有到位時,就覺得要演別人是很難揣摩的一件事,但是要演自己又是很痛苦的……從觀眾的回饋就知道我們的演出是成功,舞台上是學員們的故事,舞台下的人生是有連結的,可是舞台上我們可以重來很多次,但是人生只能一次……我們是一群最棒的人,很高興跟你們相處的4-5個月的時間;我學到演戲,學到移形換位去體驗另一個人的心境想法;學到寫劇本,將記憶的閘門打開,回憶自己的生命史;感謝您們陪我走這一段路。」
艾妮:「我愛你不是因為你是誰  而是我在你面前可以是誰  ……」

教學發表案例3:生命故事劇場/助教篇
生命故事劇場  謝宜珊(土撥)/台南市社區大學生命故事劇場助教

第一年成果發表結束前後的兩個星期,陸續看了三齣戲,一齣被稱作國民戲劇,是綠光劇團的「人間條件」,另一齣是新起的表演團體「仁信合作社」的首部作品,還有一齣是社大生命故事劇場寫作班成果發表──一齣沒有響亮劇名的大雜燴。接下來並不是要評論這幾齣戲的高低,只是在兩三年以後,「生命故事」裡來來去去的人們成為自己生命裡抹不去的記憶。

從最早寫作班的文字創作,轉向由戲劇的方式探索生命故事,兩種「說」的方式發展出截然不同的面向。文字可以潤飾,表現隱微,有較大的想像空間,對於作者或讀者來說,嘗試反思生命價值,質疑生命意義都能保持一定的時空距離,慢慢地消化,但戲劇卻是非常直接,那樣的直接不是單指「講一個故事」而已,當生命發生重大變化的同時,很多感覺是無法用言語形容,身體在無意識中記憶了各種感官經驗,不管是顏色、氣味、溫度等等,這些都是非常隱私且個人的體會,如果人生再有機會碰到與當時相同條件的情境,往事真的是會無法抑止地湧現。

 現實社會裡,「大人」很少被給予說心事的機會,「堅強、勇敢、不能哭」已經成為生活守則,忘記自己可以開懷大笑,忘記自己可以嚎啕大哭。常常在課程活動的過程,藉由老師引導做動作、冥想,喚醒身體的記憶,讓大家想起一些美好的回憶,或是悲傷的過往,老師鼓勵大家分享,或許剛開始大家不是那麼放心地把自己交給這個團體,但經過一次一次的「練習」,練習表達,練習聆聽,練習陪伴,練習分享,把自己心房打開,慢慢地變成一種習慣,課堂上大家很習慣說出自己的想法,給予他人回饋,進而延伸到課堂外,彼此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這種信任,在幾次的課堂練習之後,累積了大家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漸漸有期末成果的雛型(據老師們說一開始並沒有設定成果展就是要演戲,但自然而然地就成為它該成為的樣子了)。不管是提供自己的生命經驗,或者嘗試扮演別人故事裡的角色,每個人多少都有一些突破,有些夥伴演出的角色甚至跟平常的個性完全不同,最特別的是這些「角色」不會因為課程結束就消失,它會隨著時間,跟著每個人的生命前進,那些被提醒的記憶與分享從此成為自己或是別人生命裡的一部分。

這在團體裡,每個人都互為對方扶持、成長的力量,影響或小或大,或淺或深,對課程的投入與付出,或者說對生命的付出,大家只用一小時的呈現,「搏命演出」,人生哪裡是這麼簡單就能說得清楚……但是那些小片段卻是比百萬、千萬製作更能深刻、長久地烙印在所有參與課程夥伴們的心中。

教學發表案例3:生命故事劇場/學習篇
生命故事劇場    翁秀嬋(阿諾)/台南市社區大學生命故事劇場學員

回想2009年九月10日星期四晚上,第一次走進陌生的教室,面對一群陌生的同學,十八個星期之後,阿諾和這群友善的朋友產生了「共感」,卻要道再見。為期18週的「生命故事書寫與劇場」,課程內容包含書寫和戲劇兩大部分。第一堂書寫課,淑君老師就要求我們動筆當場繳交學習單,阿諾的筆尖微微顫抖,害怕得不知該寫什麼,六個星期之後,我寫下了自己的遷徙故事。第一堂劇場課,美英老師要求我們躺在文學館的舞台上放鬆自己,阿諾忐忑不安選擇最角落的地板,不敢和一群不太熟悉的同學互動,十二個星期之後,我們一起在這塊地板上感動的頻頻拭淚。

在「生命故事書寫與劇場」課程中,老師引導我們回顧自己的一生,從零歲開始,當時國際上或台灣地區發生了什麼歷史事件、和自己有關聯的歷史或重要事件;並且,現在的自己為當時的自己寫下「一句話」作為代表,儘可能從零歲寫到往後加十歲的過程。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自我回顧,每一年、每一天,天底下發生這麼多事件,會選擇哪一個事件作為當年自己的對照,絕對和自己當年的生活有特定的涵義或關聯性。

班上二十幾位同學,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所寫下的「ㄧ句話」都不ㄧ樣,但是,可以找到類似的、同年齡的感覺,例如:共同經歷過聯考、都有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做抉擇的兩難處境、曾嘗過生離死別的痛楚,…。老師引導我們,在舞台上用肢體動作將全班的「一句話」串聯起來,表現出童年、青年、壯年三個人生重要階段的心境。另外,共同討論找出四個「兩難處境」的事件,編成劇本、真實演出。這就是「生命故事書寫與劇場」課程十八周的成果公演。

為了訓練我們這群完全沒有舞台經驗的人上台公演,其中一堂肢體語言的練習過程,令人印象最深刻:在五公尺深的舞台上,展現自己身體上最迷人的部份,從出場、走伸展台、到最前面定位、返回頭、離開舞台,不可以使用道具或語言、不需要和其他人互動,整個過程不過短短一分鐘的時間,要讓其他學員明白你所要表達的身體部位,那可要使出渾身的肢體動作的啦!有同學展現他的一口白牙、男同學展現他的性感下巴、女學員展現動感的臀部…。阿諾五短的身材、又沒有漂亮的臉蛋,站上舞台,慢慢撩起褲管,露出結實而且長滿捲毛的「蘿蔔腿」,兩根短短的蘿蔔腿在台前晃動,獲得學員和老師的尖叫和掌聲。不是阿諾愛作怪,這兩隻長滿捲毛的蘿蔔腿是阿諾最引為自豪的貼身物件,也因為阿諾的自信展現,大家接受短短蘿蔔腿可以是「迷人」的表徵。

第一次的經歷總是最令人感覺深刻,這是阿諾第一次剖開自己、寫下兒時記憶的故事,第一次站上舞台演戲、演自己的故事。在學習的過程,也有好多第一次:第一次回顧自己人生各個年代的大紀事;第一次在伸展台上展現最「自信」的毛毛短腿;第一次「亂倫」和男生演夫妻、演父女;第一次可以那麼自然而真誠的,和家人以外的人相互擁抱打氣或安慰。十八週的生命故事書寫和劇場課程,有太多阿諾的第一次體會,那樣的深切而珍貴。
人生曾經有很多的第一次經驗,但是在當時,來不及或不懂得好好珍惜把握,等事後才發現那可能是空前絕後、唯一的一次,但是,已經過了。書寫和排演過程常有突槌或搞笑,台上的人走錯位置、忘記台詞、無法進入狀況,台後的人找不到道具、大聲嘻鬧。但是,正式演出的短短一小時,無論是正在台上主演的人,或是在後台準備的同學,全體人員的心一同跟著故事的劇情起伏、一起落淚,這樣的「共感」是無法寫成劇本或事先排演、更不可能NG重來的,這種台前台後同學們相互扶持和尊敬的精神,比演出故事的本身更感人。很感謝淑君和美英老師、小蛋和土撥助教、以及全體同學,謝謝你們帶給阿諾那麼寶貴的第一次經驗,在你們的生命故事中,阿諾找到一些些自己故事的影子,你們的「一句話」也正是阿諾找不到的「那句話」,從大家的身上學到分享和張開雙臂,學到了對待生命的不同方式,老師好棒、同學們真的好棒!

因為產生「共感」而自然落淚,是一種很難忘的學習歷程。有同學經歷了課程的洗禮,得到紓解的快感,但也有同學因為課堂上誠實的剖析痛苦的過去、回家後卻獨自面對殘忍的後遺症。阿諾心中產出另一種的想法,只有「悲情」才能產生「共感」嗎?是因為人生的旅程中,快樂的時光比悲傷痛苦的時間少嗎?還是,大家比較記得悲傷的自己,而經常忽略或忘記了快樂的自己呢?或者,人體的奇妙構造使得淚腺遠比笑神經發達?傷感的事必較容易引起共鳴,快樂的事因為個案性質強烈、較難讓人一起拍案叫絕呢?「生命故事課程」是一處內心壓力的宣洩出口,如果它也是分享成長喜悅的管道,那就更棒了。

可能是因為阿諾只有腳踏車作為代步交通工具,為了準時,總是會提前出門,凡事習慣提前作準備;腳踏車在路上的行進速度比較慢,比較會注意到路旁的行人。阿諾常看見阿公阿嬤相扶持在路旁等待紅綠燈,或是孤單老人一拐拐的向前踱步,阿諾想,有一天,我也會變老,在老化之前,我要提前做好多事情。很慶幸參加社區大學的「生命故事書寫與劇場」課程,讓我提前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學習如何繼續安排接下來的生活。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5. 環境學習、行動及未來願景

<教學反思與經驗發表4>
主持人:晁瑞光/台南社大自然與環境學程經理人

台南社大十年了,這些年來,自然與環境學程不斷演化與修正,變成今天的樣貌。本場次將與大眾分享實質工作經驗,包括:教師為什麼決定課程要這樣做?課程這樣進行會有效?這些年來,我們的努力真的造成了一些改變?另外也將由兩位與談人提出環境教育理念與行動方案。 

發表案例4:自然環境學程-社團、學習
<發表人>
歐鴻祥/登山社、探索山林之美講師
李武昌/大道公花草學田、我的小花園講師 

<與談人>
  1談「環境教育現場與未來」
莊孟憲/台南社大自然生態講師
  2談「台南社區大學環境教育理念」
黃煥彰/台南社大自然與環境學程召集人、資深環境佈道師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5-1 自然環境學程/社團篇-歐鴻祥

教學發表案例4:自然環境學程/社團篇
回首來時路/用健康快樂構築的登山學校
歐鴻祥/台南市社區大學探索山林之美講師

 山是一所學校,登山更是一種與自然互動的全人教育,透過這種深刻的體驗學習,讓心靈更充足、思想更獨立。每個人一生中都一定要有一個階段來閱讀〝山〞這本書,只要你能勇敢面對大自然的考驗與困境,當你回到現實社會,你將更有毅力面對一切,因為山已經幫你鍛鍊使你擁有一個成熟完備的人格了。

藉由爬山獲得健康快樂

五年前,因為緣份來到社大開設跟登山教育有關的課程,在這之前我從事戶外活動的帶隊與訓練已經有數十年了,這是我的興趣、理想與一種使命感。因為能將工作與興趣做結合,每天帶領不同的人遨遊山林,讓大家都能夠更健康快樂,如果能再透過教學將我的理念傳承下去,這會是我今後最想做的事情與對社會的貢獻。因為人總有一天都會老,不能走揹不動的時候,我來到社大之前就極欲轉型,來到社大可以說是水到渠成也擦出火花,而這五年來我的主軸與理念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就是藉由親近大自然的戶外活動,讓人們獲得建康快樂。

不管課程名字從「體驗大自然」到「探索台灣山林」再到「遊學台灣-登峰造極」,這五年來除了帶出一班又一班喜歡山林的學生,也培養了一批優秀幹部,成立了登山社,放眼整個南台灣的山林都留下了我們許多的足跡,我感謝社大提供我們這樣一個舞台。因為社大是成人學校,也是體制外的學校,更是教室在窗外的學校,而能將這三者結合發揮到淋漓盡致,我們的課程可以說是最完備最成熟的,因為我們可以爬到台灣最高峰、也可以下到最深的溪谷。在科技文明已經到達一個界限,污染與反撲日益嚴重之下,這也是現代人最須要的東西,以往很容易就能獲得的,現在因為各種壓力隨之而來,只有回到山林才能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

不趕時間不搶攻登頂的登山方式

台灣的登山活動,從七○年代的百岳活動至今,有些人一開始就走偏了,業界更有一群人開始喊出「登山學校」的口號。但登山學校雖然立意正確,但就實行面實在是有諸多困難,除了升學主義與家長傳統的觀念難以改變之外,還有政府單位沒有遠見也是一個原因。所以反而在原住民成立的「獵人學校」,反而比較接近跟山林學習的理念,因為原住民是最瞭解山林的人,如果他們不以此來傳承給下一代,就沒有人比他們更適合的了,所以儘管業界喊了那麼多年,但始終淪為口號。

所以目前在社大,我們的課程反而已經開始有一點具備「登山學校」的雛型了,個人力量微薄,但我想只要繼續努力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我們的課不鼓勵人家追逐百岳,因為那是前人制定所留下來的,那是會與時漸近的,而很少人能看出這點,因為我們應該要去思考:「我為什麼要爬山?」還有爬山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即使是爬百岳,我也鼓勵學生放慢腳步去感受大自然給你的一切,而不是慌亂攻頂累積山頭。

進入公共領域的「北大武山野調查」

社大一向也鼓勵多參與公共領域與社區服務,因此我也帶領了學生持續在北大武做「山野調查」,鼓勵學生去做研究跟山友互動。98年上學期終於有這樣一個機會,由我帶領台南市社區大學第一屆進階班的學生,選定北大武做山野調查,調查主題是「登山行為模式」,希望藉由每週六日分組的學員上檜谷山莊廣發問卷並且與山友訪談互動,來了解北大武登山客的登山行為,然後做成統計數據供學術界、登山界與熱愛山林的人參考,進而推廣「無痕山林」的理念,減低登山活動中對山林的衝擊。

所以登山不再是一定要攻頂,也不是上去又下來如此而已。至於為什麼會選定北大武,除了它本身是百岳以外,其實它也可以算是郊山,因為很多屏高過來的山友會選擇一日行只到檜谷,所以就時間而言與郊山無異。也因為它是百岳,也有很多甚至是北部來的山友,會選擇單攻北大武,所以光是這樣一座山就登山模式而言可供研究的主題就很多樣性了。也為了日後更全方位的山野調查,豐富的北大武山區無論就哪一方面來看都是首選。

我感謝學生的熱情

山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除了我個人的轉型與提升之外,我想收獲最大的想必是這些同學,因為當他們在觀察別人的登山行為之後,也會去省思自己繼而成長,進階到用「腦」去爬山的境界。而我個人在教學相長之餘,更清楚要如何在社大進行山野教育,然後將學生帶到什麼樣的方向去。登山是我一輩子的志業,很高興在社大遇到這樣一群伙伴,讓我年輕時的浪漫熱情得以傳遞。

這是一種吸引力法則,我最要感謝我的學生,他們年輕、熱情有活力更喜歡大自然,這樣的一群人相聚在一起是一種很難得的緣份,這群可愛的學生,他們來自四面八方各行各業,雖然每學期都會像候鳥那樣來來去去,皆因有喜愛山林的共同興趣,最後總會有人選擇留下來共同推廣山林保育與理念。社大不同於一般學校,這裡的學生不但熱情純真,也是來自各界的菁英,尤其是我的課程的學生,這一股力量如果能集結起來,將會為社會、為山林注入一股很大的原動力。


八八風災與原住民共伴

這是這樣在社大開課一路走來,雖然有曾有一些不順遂與風雨,如今也算是熬過來了,我特別感謝登山社幹部的付出,尤其是在去年五十年來最重大的八八風災,我跟幹部們討論之後一致認為是我們該付出的時候了,於是馬上成立了「88水災協助重建委員會」,進入災區義務幫忙。

以下這段是摘自當時計劃書的緣起:

「鑑於莫拉克水災重創南部山地,在88水災未臨之前這些地方都是擁有好山好水的勝地,也是台南市社區大學登山社一臨再臨從事各種戶外活動之區域,同為南部人也是熱愛山林的愛好者,願集結眾人之力幫助災區重建。身為社區大學「探索台灣山林之美」課程的一份子,此舉亦是繼「山野調查」之後再次參與公共議題,也是社大登山社直接回饋鄉里貢獻山林最直接的方式。」

致捐款人的終語與感謝:

「台南市社區大學登山社「88水災協助重建委員會」自8月14日成立以來,在短短的時間承蒙各界踴躍捐輸與人力支援,期間經多次探勘、重建與援助,地點遍及茂林、多納、瑪家、德文、萬山、舊筏灣等地。這些地區都是台南市社區大學登山社與探索山林課程風災前經常造訪之地,基於情感與回饋所以我們選擇為優先與重點重建區域。

在歷經三個多月課程師生與外界結合(荒野保育協會、社大人權班、各界志工等)多次進入災區協助重建之下,我們深信,即使人力、物力、金錢與知名度雖無法與主流救災團體相比,但出自一種想要幫助與回饋當地,這種熱誠的心始終在我們內部迴盪。但也許這當中有些瑕疵或經驗不足的地方,我們仍然很感謝大家的包容與支持,我們也在此得到很多學習的機會,所以不管你是捐款人還是隨同我們進入災區,我們非常感謝大家的幫忙。」

感謝學生豐富了我的生命

就這樣一路走來已經第五年了,今年我計劃將課程系統化,以一年的課程做規劃,學成之後再銜接登山社所辦的活動,經年累月這樣持續下來將會在台灣南部產生很大的影響力,當然這一切的力量都來自我的學生,我只不過是引領他們走一條最正確的路而已。每當我在課堂上看著他們熱忱的交流,在山林溪谷玩得那麼快樂時,不知老之將至矣!

最後,我想對我喜歡大自然的學生們說:「我感謝你們豐富了我的生命,並且透過教學相長讓我也更成長,因為你們來自各行各業各個年齡,也有你們的專業是我無法企及的,這其中有很多是課堂的學生,最後也站上講台幫我講課。還有我感謝所有認同我的理念與留下來的人,這種純粹是因為興趣與理念,確毫無任何強求與制約關係能在一起最可貴,愛山者必是真情至性之人,帶領最正確的人做最正確的事,將使我永不厭倦,更忘了年齡,我的使命將是帶領這些人,去影響台灣山林,去做傳承與延續,這會是我後半輩子要做的事情。」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5-2 自然環境學程/課程篇-李武昌

教學發表案例4:自然環境學程/課程篇
小花園大世界/李武昌/台南市社區大學我的小花園講師

喜愛花花草草不只是嗜好,也應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應該說每個人都有綠色農夫夢,或許生活在狹小生硬水泥叢林裡的現代人,忙碌的工作生活壓力把這種本性給掩埋、覆蓋了。但有機會它就會自然的萌芽,美化撫慰我們的心靈。能在社大開「我的小花園」這課,不只圓自己的綠色植物夢,也期許在課程中引領學員成為快樂的小綠人,製作盆栽補充生活週遭綠色植物的不足,懂得愛惜環境,珍惜物資,並樂於分享。成年教育最可貴的是能選擇自已喜愛的課程,重要的「樂活」學習之外,體驗學習就是養生的理念,透過種植、認識,花花草草,洗滌職場的壓力。沒有化學肥料農藥以及尚未大量工業化的台灣是我童年美好的回憶。見過許多農民很歡喜的從農會領到能使農產品多出好幾倍生產量的萬靈丹(化學肥料、農藥、除草劑),沒想到這萬靈丹卻也是傷害大地的毒藥,因此想給學員認識,即使是從種子種起,或扦插(原生種的最好,因它最適合在寶島這裡成長)不用化肥、殺蟲藥,的種植關念,一樣能作出,健康、有意境的小盆栽。

植物的種子本身就是一個藝術品,值得觀察把玩收藏,若能加以一些技巧,栽種作成小品盆栽,利用廢棄物(空瓶、罐、磚頭、漂流木….)適當調整植株位置使其成為自己的小天地,設計成有山有水的景色,能每天蕩漾其間,享受山水之美。看著小小種子破土而出,每天成長時線條形狀的變化,猶如是個活的藝術品,以無言的詩、立體的畫來形容是再貼切也不過的。待其成長後還可回歸適當的地方,繼續讓它成為大樹造福大地的旅程,當然必須對各種植物特性的了解,與種植方法的熟悉,加上温柔、恆心、愛心與耐心及有技巧的照護,植物會加倍的回饋,讓我們可以長長久久的欣賞。要得到這樂趣就是要親自動手作,一起來做個快樂的小綠人。

金實同學分享了以下自己的種植心得:「因緣巧合之下,在台南社大我接觸了種子盆栽;從一顆一顆的種子開始種下,當你發現花盆裡的泥土有些鬆動,種子開始冒出芽來;當下的感動,一定要親身體驗,方能感受的到;造物者的神奇了」。
有位同學分享自從上了「我的小花園」後,種了許多植物,每天再忙也要撥出點時間照顧、看它的成長變化,與植物互動中得到喜悅,有天一個轉念感受到是這些植物在養「她」。的確每個人都有親近大自然的本性,。從花費心力、時間栽種植物到認為是植物在養她,供給她生活的精神糧食,不就是務農、不是勞動而是心靈的原鄉、心境的昇華嗎?

植物有永不放棄的生命力,不只限在人們的認知,它應該活在那兒,一定要在什麼環境。它有超乎人們想像的生命力,在任何艱難困苦的環境,只還要有一條小小的根,一片細小的葉,就堅強努力的存活,有超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等待機會成為大樹或傳宗接代。而且不會自暴棄或自殺,植物對待生命的態度,是值得自認是高等生物的人類學習。

上學期一位總戴著口罩的年青同學,時常透露不舒服的眼光,培伴他來上課的朋友告訴我、他身體狀况很不好,來上課並非對植物很有興趣,鼓勵他離開住家到外面走走是最大的目的,看他種小盆栽時都有些力不從心,但每節課都很仔細的在聆聽,只偶兒要去看醫生會提早離開,知道他的情况後就引導他種最容易存活的品種,希望他看到有生命力的植栽,對他有所幫助。這學期開學他又出現在班上,不只沒帶著口罩,氣色很健康,與其他同學互動良好有說有笑,(整個上學期他是不發一語的) ,就只一個暑假變化還眞大。幾堂課後他私下與我分享,暑假期間一位朋友送他一盆紫蘇,很喜歡的將它帶回家,確一個不小心將它跌落,這一跌確變成了二段,頓時感到十分不捨,(這時想到課堂上講過的植物如何繁衍、扦插、水耕….) ,就將斷的一段放到玻璃瓶裡欣賞,也試著想替它延績生命,留在盆子裡的就繼續澆水,就這樣幾天後,盆子裡的頭部長出新芽。而瓶子裡的另一段也在淺淺的水裡長出了新生命的根。從歡喜的接受朋友贈送一盆植物,看到跌落成二段傷心的不捨,又奇妙變成活生生的兩棵,親眼目睹植物的生命力啟發了他對生命的另一層面的看法。想自己還這麼年青不能讓病魔輕易擊倒,勇敢的面對身體的病痛,醫療過程加入植物生命力對他啟發的新思維,身體竟然快速痊癒。這同學的分享見證接觸綠色植物對人們的心理、生理是有正面幫助的,也是園藝治療功效最好的印證。

有的學員只是有點與趣,或是家人朋友鼓勵到社大上課,更有是誤打誤撞報名的,從第一次上課,對植物,盆栽的茫茫然,想不到綠色農夫夢確在這裡突然萌芽,親手播種後,透過文字、繪畫記錄種子萌芽生長過程,引起對植物強烈的興趣,遇到困難勇於發問,盆栽技巧精益求精,會意詩、畫之美,做出賞心悅目的作品,花少許的金錢,自娛娛他,何樂不為。只要喜歡動手去做,投入綠色植栽世界裡,它回報給你的將是無限的喜悅與驚奇。

有學員上課後將所學技能,美化自已的住家,引起居家隣里羨慕,跟著他學習做綠化環境,而且有種植的問題還都會來向她請教。也有將對植物的愛延伸到公益團體處所當園藝志工。因為植栽知識、技巧懂的比他人多,自然受到服務單位的器重,尊重、做的格外起勁,因學習而更加認識植物,又樂于付出、分享、當然會獲得他人的肯定,對他們的人生應是另一項成就、喜悅的收獲。

知識需走出課本,教學也不只在課堂裡,處處有知識,處處可學習,以下是帶學員做課外教學,寫給學員的一封信,『世界是一本書,有些人老是翻那幾頁也能自得其樂,有人是看了許多頁就是找不到所愛,12 日我們一起翻到墾丁這一頁,相信這地方應是很多人都去過的台灣熱門景點之一,多樣的地理景觀,豐富的景色變化,海岸、珊瑚礁、貝殼砂、叢鬱的林木架構出南國特色。曾經看過的就找一下是否有上次,匆匆走過時沒留意到的,沒翻過的 就來品嚐這五彩繽紛的一頁。這次國境之南行程,不教植物、不教盆栽,只想送各位兩個字「詩」、「畫」,不用做詩、吟詩,一起細聽自然的呢喃細語(因此全程不用擴聲器導覽),橫看成嶺側看成峰,有山有海,藍天白雲,不必介意是否會畫畫,自然的美會透過眼睛烙印到你的腦海中,只要不急著移動你的腳步。

恆春地區是太平洋與台灣海峽交接處,陽光充足多風、有落山風與強勁的季風,每次過境台灣的颱風都首當其衝,老天爺在這珊瑚礁隆起,土壤少的環境中,播種1千多種植物與4千多種生物共同創造出許多趣味性又有襌意的盆栽。

從年青就時常往墾丁跑,從潛水、玩浪、露營、無意間撞見林下遍地的棋盤腳落花的感動、隨處可見的百年七里香、佈滿海岸邊的海芙蓉、瓊麻。翱翔天空的鷲鷹、叫聲不絕跳躍枝條的伯勞鳥。好久好久前的景像,依然三不五時的湧現惱海中,道路的擴建核三廠的興建,帶來快捷與繁榮,或許不能回到過去的純樸,適時的環保關念才能永保這渾然天成的美景。滄海桑田回想起來一些事物,還真的變粉多,經驗常說成是痛苦的回憶,我確認為是更多快樂成長的結晶』。

這趟户外課不只讓學員看到台灣國境之南、山林、海岸的美,也看到真實的原生稀有植物在原生,不能逃避面對強裂海風大雨,炎熱長日的環境,展現堅強生存的生命力的震翰。更知道認識植物只看圖鑑是有誤差的,因為照相器材、技術的精良展現的畫面與實體會差很多,與其面對面的拜訪會永遠記得它。

自職場退休的我,自以為從此可過著不必每天準點到達岡位崩緊神經幸苦工作,可以似神仙的生活,剛開始是感覺好自在,随心所慾訪友、旅遊、看書、賴散的趟在沙發不停的轉台看電視,但不出三個月就感到毫無目標的生活,老化更快,更随時湧現空虛,寂寞無聊,才知無所事事也眞的不是一件好事,適時的看到台南市社區大學的招生簡章,随著從烹飪、能源、菲洲手鼓、現代舞蹈、植物文學欣賞、古典音樂欣賞、氣機導引、植物欣賞台南市公園之旅、探索台灣化石、美學欣賞、月琴、、等,選這些課有的是興趣、有的是圓年輕時想學確沒機會學到的夢想,有的是自已很喜歡,因自認沒有天份一直不敢嚐試加入學習,但發現在社大上課學習沒有考試壓力、可以很自在快樂的學習,擴張充實知識領城。
 
這好的因緣際會到台南市社區大學習,進而認識社區大學的工作團隊(他們的名字都有些複雜,到現在有時名字跟人還是兜不起來),佩服欣賞他們對社大業務的熱忱、辦學技巧的創意、相互間無私合作的工作態度,跟随著他們參加台南市的老樹調查,了解古都老樹的生長位置狀況與這老城市的生活文化,與展愛車穿梭市郊的鄰里,接觸許多長者,聽聞吸取他們人生的經驗智慧,加入好棒志工隊,因志工夥伴一句「武昌大哥」,頓時感覺從阿公仔回到壯年時代。更棒的是他們發現我有製作盆栽的才能,邀我輔導我開課,在這兒我快樂的學習,做志工,能將我喜愛的盆栽技巧傳授給有綠生活夢想的學員,打開他們欣賞、動手種植、植栽的另一扇門,自已能過著充實有成長的退休生活,遠離虛懸焦慮。是我在社大「教與學」,最豊富無價的收獲。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5-3 自然環境學程/理念篇-黃煥彰

教學發表案例4:自然環境學程/理念篇
台南社區大學環境教育理念
黃煥彰/台南市社區大學自然與環境學程召集人、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台南市社區大學環境與自然學程一路走來已十年了,環境與自然學程基本設計在於實踐「生命在於創造更健康的未來」。在這樣的理念下,我們希望學員能重新認知與提升自我的觀察力,重新建構生命價值。所以與其在課堂上照本宣科,或強迫學員記憶各種學術術語或觀念,不如帶領學員走入自然、走入人羣,培養學生自我觀察、自我學習、自我發問與自我行動的能力。希望透過讓學員以更開放、清晰、準確和反省的態度來學習思考,學習方向,學習當一位稱職的公民,我們深信公民行動是引導社會改造的希望,我們以實現『護生-守護生命』為共同的價值觀,並努力實踐社會正義。

一、    為什麼要帶學員到環境現場?
知識在窗外
有一天,孔子與弟子的車子從一座山下經過,不遠處有一青年正在張網捕雀,孔子命御者暫停前行,師生憑軾觀看。只見那些大雀飛來,在網周圍落下,警惕地試探著跳向前去,它們跳跳停停,環顧周圍動靜,快到網跟前時,歪著頭,仔細地研究那羅網,對網中撒下的誘餌看也不看,立即振翅飛去,還發出警告的叫聲。而那些小雀毫無顧忌地集於網前,鑽進網內啄食,被捕雀青年盡行捉去,成了囊中的獵物。孔子對敬叔說:「大雀機警,見網遠避,機警則遠禍;小雀貪食,自投羅網,貪食則亡身。孔子顧謂弟子曰:君子慎所從。不得其人,則有羅網之患。其實孔子教學的地點不限於講堂,而在於自然與社會環境中;孔子教學的教材不限於「六藝」,而是在於生活中的情境。

台南社區大學的環境教學與上課教材,首重情境教學,感動是台南社區大學的環境教育最重要的指標。我們更重視戶外教學,因為我們深信透過學員實際與戶外環境的接觸才能貼近真實的世界,才能體驗人與環境的關係,進而能以同理心看待萬物。

 
二、環境的現場可以學到什麼?

學習與土地對話
阿凡達電影有一句名言「I  See  You.」,簡單言之就是要我們以貼近真實的社會來面對與處理問題。台灣在升學主義的壓力下,讓我們失去對天地萬物的好奇心,失去探索知識與真相的熱情。環境現場的價值在於呈現真實的世界,以阿里山的生態教育為例:陳玉峰老師一篇文章寫著阿里山生態悲歌的歷史。
1903年,日本人河合琴山博士授命進入阿里山的深山調查,發現了深藏山中,滿山遍野的千年檜木原始林,優良的木材,具有開採價值,於是奏章天皇開始進行伐木開採。河合琴山的奏章,成為一個歷史的分水嶺,打破台灣森林千萬年的寧靜,也開啟百年來台灣森林大量砍伐的歷史。
1912年鐵路通車到二萬坪,1914年完成到沼平站,建立阿里山中重要的原木的集散場,運材火車將一車車的原木送下山,再遠渡重洋送往日本。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延續日本人對台灣森林的開發政策,劃定更多的林場,販售檜木賺取外匯,當時政府資金缺乏,採取半公半民的方式租售伐木,政府自建伐木廠,也將山林地租給民間業者伐木。其中丹大的孫海、奮起湖的王永慶,都參與森林伐木的事業。

其實採用日本人的「擇伐」及「懸空吊運」的伐木方式,成為最不傷森林的行為,因為「擇伐」是挑選適合品質的林木砍伐,砍倒後在以空吊方式,繞過其它林木,吊載至集中地再運下山,不會對周遭不該砍的樹木造成傷害。
但是國民政府當時為了多取多賺,卻選用美式的「皆伐」方式,無論大小樹木全都砍倒,形成一塊平坦的樹木墳場,再以強力牽引機在地面拖拉,集中原木到集材場,但是這樣拖拉的方式,林木經過的地方,所有樹木被撞斷,樹根也被拔起,土地失去樹根的抓地力,造成土石鬆動,一到下雨就黃水橫流,奠定下土石流的危機。

當我們引導學員讀完這段報導,再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現場,走過巨木林區、走過姐妹湖、來到樹靈塔。透過眼睛的視覺、心靈的感受和翻騰的思與辯,我們知道甚麼是台灣森林的輓歌?知道台灣為何會有土石流的危機?知道我們失去什麼?知道我們未來該做什麼? 

阿里山姐妹湖檜木的墳場

檜木屍體與人造柳杉林

三、如何設計、規劃戶外教學?多閱讀、多經歷、多思考

戶外教學簡單而言是指離開教室,走入社區、走入大自然,運用現場場域素材而作的教學活動,它是有目標性、系統性及有計劃性的教學活動,好的戶外教學有

三部曲:

  1. 長期的戶外調查:以建構豐富的背景知識,有利於活動的前制作業,如交通工具、何處可停車、要看甚麼、要拜訪何人、做什麼行前教育、要用甚麼教材要住那裡、要提醒學員帶甚麼等。 
  2. 以情意教育優先:善用環境場域,多給學員實地探索與體驗的機會,能導引學員反思與創造性思考。
  3. 實踐社會關懷:透過親身經驗的體驗來分享心得,重新澄清觀念,整合價值觀,思考一言一行背後的道德意義,並能適度的引導學員展現公民力量,實踐社會關懷。

台南市社區大學環境與自然學程一直以來以山、河、土、氣候變遷、生物多様化與環境教育為核心重點,我們以實踐社會關懷為身體力行為目標以實現『護生-守護生命』為共同的志業。我們關心過二仁溪的污染、大寮戴奧辛鴨事件、台鹼安順廠戴奧辛與汞污染事件、爐碴與集塵灰污染與保護諸羅樹蛙等各種在生活週遭的環境議題。我們以身作責不但舉發問題,也因長久不斷透過公民行動,讓這些議題得到較好的解決。相對的這些場址也是最好的環境教育場地,期待透過這樣的環境教育方法能帶給未來更大的希望,我們像環境佈道師,默默的撒出種子;期待這些種子未來能發芽。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5-4 自然環境學程/願景篇-/莊孟憲

教學發表案例4:自然環境學程/願景篇
社區大學的保育行動:以台南市社區大學參與諸羅樹蛙社會運動為例
莊孟憲/台南市社區大學自然與環境學程自然生態講師、真理大學自然資源應用學系講師

摘 要
    社區大學已成為國內社會教育的重要機構,隨著社區大學的蓬勃發展,社區大學扮演的社會角色及功能也日益多元。由於社區大學具有獨特的公私協力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許多政府機關無法觸及或是隱藏於社區層級的公共議題,透過社區大學的參與及推動,可達「由下而上」並「擴大參與」的效果。2007年6月學界與台南市社區大學於永康三崁店地區發現諸羅樹蛙(Rhachophorus arvalis)),並展開一連串的保育行動,使三崁店開發的腳步暫停,並促進野生動物保育法修法,諸羅樹蛙因此列入保育類動物名單。然而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運動之過程,具有「臨時性」、「急迫性」及「全面性」等特質,且野生動物保育議題之操作有別於社會教育的推展,台南市社區大學投入該議題之運動過程,勢必對社大原有的業務及組織產生衝擊。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選擇台南市社區大學為焦點團體,紀錄其在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運動之歷程,並針對事件參與者與社大經營者進行深入訪談。主要討論社區大學之公共參與過程中對內部組織之促進(stimulation)與擾動(disturbance),同時探討社區大學之公共參與對公部門(中央主關機關與地方政府)與民間非營利組織間夥伴關係(partnership)之建立與影響。本研究結果發現社區大學的角色有利於進行社會運動之推展,然而組織運作的彈性與主導者之認知與態度是影響社區大學參與社會運動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關鍵字:諸羅樹蛙、社區大學、行動研究、野生動物保育
Key words: Farmland tree frog (Rhachophorus arvalis)、community College、action research、wildlife conservation
 
壹、緒論
一、 社區大學發展與社會運動
目前台灣約有100多所以「社區大學」(community university)為主體的社會教育組織,隨著各地社區大學的蓬勃發展,也帶動台灣在公民社會建構、社會運動、社區發展、成人教育與終身學習領域的新視野(沈宗瑞、葛皇濱,2008)。

回顧社區大學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朔自台灣大學數學系黃武雄教授於1990年兼任當時台北縣教育委員會委員,提出設立社區大學之構想,1994年的410教育改革運動中則成為「廣設高中大學」之一部分訴求。1997年黃武雄教授於報社投書,提到「深化民主,發展新文化」,激勵許多民間社會力量的參與,並獲得廣大迴響。1998年初由民間關心教育改革人士組織「社區大學籌備委員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4),並召開記者會發表「五四新宣言-人民要有自己的大學」,由當時台北市市長陳水扁動用第二預備金一千萬元,並以研究計畫名義開辦台灣第一所的社區大學「文山社區大學」(黃武雄,2004;顧忠華,2004)。

 社區大學經營理念有五大特點:第一、打開公共領域,發展民脈(civic connections);第二、進行社會內在反省,培養批判思考能力;第三、以學員為主體,協同經營社區大學;第四、緊抓住成人學習的特點,著重於問題出發的討論;第五、藉生活藝能課程充實生活內容,重建私領域的價值觀(黃武雄,2004)。簡言之「解放知識」、「公民社會」兩大命題即是台灣社區大學的理念與重要精神(陳瓊如,2000)。
社區大學之發展歷史起源於對非正規教育體制中「終身學習」的渴望,結合民間教育改革人士提倡的「社區意識」,以及政府「新公共管理」之期待,有別於傳統公私立大學高等教育中政府「由上而下」掌控的教育體制,也因此在公部門政府與私部門民間非營利組織形成獨特的「公私協力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李柏諭,2005)。社區大學以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的角色,或是以「第三部門」(thifd sector)的角色扮演政府「公共服務輸送」(public service delivery)的功能,此部分與政府「治理典範」(government paradigm)理論中,強調的政府與公民社會合作,以提昇公共服務職能之精神符合。

社區大學屬於非正規教育體系中之社區學習機構,旨在培養現代公民應具有的知能,使其具有參與公共領域事務之能力,為一種發自民間,並與地方政府結合的教改運動(黃富順,2002)。社區大學發展的運動過程中,兼具教改運動、社會運動、社區營造運動以及地方自治運動等多面向,所有層面均指向以「社區」(community)為核心的概念(李重志,2000)。因此,社區大學在成立之後本身具有之功能與使命即彰顯「治理典範」的另一模式-「社區治理」(communitarian governance)(李柏諭,2005)。
社區大學的發展也提供了「社會運動」某種程度上的轉(型)化。以環保運動為例,台灣歷經戒嚴時期,到70年代以後,以突破政治思想鉗制為主的解放思潮,引發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此時因工業污染導致的環境公害事件頻傳,人民為求生存權與抗議政府偏袒財團利益,走上街頭表達自主意見的大型示威活動屢見不鮮,此為社會力的提升階段(蕭新煌,1989)。然而進入90年代以後,社會運動轉化為專業遊說階段(李丁讚與林文源,2000),其特色為1.運動核心為政策遊說;2.群眾動員由示威抗議轉型為到場助陣;以及3.專家扮演角色吃重。李丁讚與林文源(2003)認為造成社會運動轉(型)化的原因,乃是社會運動過程中「組織化」與「組織技術成熟」的影響。基本上,社區大學最明顯的屬性仍為社會教育,其主要的功能仍是提供社會大眾延伸學習歷程的場域。因此當其提出社會運動議題,並帶動這股風潮時,相對的一般社會大眾接受度較高。但是另一方面,當社區大學投身社會議題的同時,其內部成員對自我角色認定可能會有震盪與衝突(社會教育-社會運動),與外部機構如地方政府間的「公私協力關係」也可能因政策因素或立場不同而生變。
本研究之目的即希望透過實際事件的觀察記錄,發生於2007年的「守護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運動為基礎,以台南市社區大學(以下簡稱台南社大)在該事件中之角色與觀點,探討這些內部與外部的反應對社區大學的影響,是否亦會左右著社區大學參與社會運動之成功?
    
貳、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的基本概念是一方面整合理論與實徵研究,另一方面直接運用研究發現,也就是將行動研究視為一理性的社會管理,同時結合社會科學的實驗方法與社會行動,以反映主要的社會問題;理性的社會管理包括一連串的規劃、行動、行動結果的事實發現,是一個螺旋的循環過程(賴秀芬與郭淑珍,1996)。John Elliott所提的行動研究定義是:行動研究是社會情境的研究,是以改善社會情境中行動品質的角度來進行研究取向。強調由研究者參與實際問題及其介入手對之研究,以發現解決問題或進行改革的有效方案(Altrichter et al,1993/夏林清等譯,1997)
本研究根據實際參與保育行動研究歷程,進行歷史回顧,收集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事件過程中相關新聞資料。以台南社區大學主要參與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運動之成員為焦點團體(focus group),並透過焦點團體敘述與整理出具有「台南社大觀點」的事件發展脈絡,整理此事件過程中台南社大動員與參與情形,並分析該社大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

參、結果
一、認識諸羅樹蛙
    諸羅樹蛙(Rhacophorus arvalis)為台灣特有的樹蛙科(Rhacophoridae)蛙類之一,體背為草綠色,吻端上不為白色,身體兩側及四肢中間有白線分佈,雄蛙體長約4-5公分,叫聲為響亮的『咕哩~』,雌蛙體型明顯比雄蛙大,體長約5-8公分。台灣師範大學呂光洋教授學生陳玉松老師與1994年在嘉義縣民雄鄉首次發現(呂光洋,2003),民國84年由呂光洋教授等人發表為新種(Lue et al.,1995),以發現地嘉義縣古地名「諸羅」作為其中文俗名。目前已知的族群主要分布在雲林、嘉義一帶(林麗虹、盧堅富,1997;楊懿如,2002),另外台南地區的麻豆、官田一帶亦有分佈(顏仁德、林春富及林麗虹,1999;顏仁德,1999)及永康三崁店(莊孟憲,2007)整體而言分布範圍非常侷限(呂光洋、杜銘章及向高世,2000)。其主要棲息環境為竹林、果園、荒廢的次生林及荒草地等人為開墾地,並常可發現與人類生活環境距離很近,這種分佈的現象在台灣的樹蛙中非常少見。一般而言繁殖期為4月至9月為主,其中4到6月的春雨及梅雨時節是牠們的繁殖高峰。繁殖期時雄蛙經常上百隻一起出現,分開停棲在遮蔽良好的芒草或樹上鳴叫,有時候甚至會出現在2、3公尺高的植物頂端,此為群集展示(lek)行為(謝煒智,2004)。不過一但過了繁殖期,即不容易發現大量的諸羅樹蛙,因此如要進行分佈地點的調查,必須選擇繁殖期進行。

諸羅樹蛙的生存情況面臨嚴重的威脅。由於被發現的時間較晚,加上其棲息環境多為人類開墾地或接近人類活動之荒地,一旦人類利用土地的方式改變,諸羅樹蛙的棲息地即有遭受破壞的可能性。考量諸羅樹蛙在台灣的危機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已經其歸為瀕臨絕滅(Endangered,EN)物種。(IUCN網頁資料)。根據莊鎮碩、呂光洋(2001)的研究發現,野外族群雌—雄比約為1:14,因此如果諸羅樹蛙的族群量減少,相對的繁殖成功率也會跟著下降。

陳清圳(2007)提到雲林縣諸羅樹蛙保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臺北市立動物園(2001)與臺北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雲林縣野鳥學會和雲林縣古坑鄉公所共同簽訂為期五年的「諸羅樹蛙保育計畫」,合作進行諸羅樹蛙的域內保育工作。每年以經費補償方式,與當地農民約定維持原有竹林的耕作,並停止農藥的噴灑,以保存諸羅樹蛙的棲地。主要是透過現狀的維持,調查及研究諸羅樹蛙的生態背景資料,並宣傳以達到初期現況維持及民眾普遍認知;第二階段是透過社區營造方式,以生態旅遊帶動社區居民參與保育,彼此互利共生;第三階段採用綠標認證方式,全面帶動諸羅樹蛙保育工作。另外也辦理相關的環境教育研習營或義賣活動,邀請媒體報導及出版相關的文宣品和紀念物。2007年開始著手推動「綠標竹筍」的認證制度,期望能共同結合社區產業和生態保育的工作。目前除雲林縣以外,嘉義縣大林鎮三角里社區也已經開始執行「綠標竹筍」計畫。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民國97年2月20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第六屆第二次委員會議討論決議修正「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依據「野生動物評估分類作業要點」針對物種野生族群分布模式、野生族群(成年個體)目前族群量、野生族群之族群趨勢、分類地位、及面臨威脅等五項條件評估結果修正,由於諸羅樹蛙的分佈範圍侷限且近年來族群量逐年下降,確有保育之必要,因此將其列入Ⅱ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名單中。
    
二、「守護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運動
2007年台南縣永康市原三崁店糖廠中發現了這種小型的綠色青蛙,卻引發當年開發與保育的論戰,2007年6月29日至12月21日,約在半年內即發布的113則相關報導,平均每個月發布18則,發表之處包括平面新聞、電子媒體、研討會、政府刊物及期刊(表1)。環境資訊中心利用網路票選2007年台灣10大環境新聞時地區性的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事件也被選入,可見只要議題述求明確,在理性與情感層面都能打動社會大眾,對發生心在地方的保育事件投以關懷之情。這樣的結果很可能與投票者為網路族群,而非一般普羅民眾有關,而一但引發社會大眾之關注,但是因台南縣政府不能拿出捍衛生態的決心,且當時農委會對於諸羅樹蛙是否列為保育類仍在考量,對於珍貴生態的保育很不利,反而激發其社會影響力效力與廣度(李玉琴,2008)。
事件開始於 2007年6月底,本文作者於廢棄許久的台南縣永康市台灣糖業公司之三崁店糖廠次生林,發現大量諸羅樹蛙,這是台灣自1995年發現諸羅樹蛙後,曾文溪以南的首度發現記錄(莊孟憲,2007)。但當時該地區因台糖公司與興總建設合建「南科新天地」開發案施工影響,6月27日怪手進入清雜草與鑑界,清除2公頃的樹林,其中包括直徑已達80公分的芒果老樹。第一時間由當時任職台南市社區大學的吳仁邦先生號召民間團體找縣府城鄉局緊急協商,建商同意停工兩週,28日民間團體緊急動員,號召志工搶救樹蛙。然而,諸羅樹蛙移地復育的成功率不高(莊孟憲,2007),且考慮維持其基因多樣性,避免與其他族群雜交,民間團體於是提出「就地保存」策略,2007年7月3日成立臨時「守護三崁店聯盟」,由台南市社區大學之專職吳仁邦擔任總召。至此台南市社區大學與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運動正式結合。
守護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運動之於台南市社區大學具有「臨時性」、「急迫性」及「全面性」等特質。

  1.  臨時性:回顧台灣近年來動員人數多及社會議題強度較強的野生動物保育運動,大多有一段較長的醞釀期。例如台南縣縣鳥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國際瀕危的的黑面琵鷺(Platalea minor)、台灣原生的櫻花鉤吻鮭(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以及近期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保育運動,民間團體或是學術界對該生物的研究與調查通常都已累積許多資料,再集結各界的關注,形成一股社會運動的力量。然而,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運動卻沒有這樣的反應時間,因為2007年6月27日發現當天,棲地環境已被破壞,經過協商之後,台糖公司與建設單位僅答應民間社團願意停工2週,讓民間力量將諸羅樹蛙移地復育。客觀來說,野生動物保育議題原本就不是台南市社區大學的既定計畫項目,對經費有限的社大組織而言,理監事會核撥經費執行此事件的機會不高,且其人力也是由台南市社區大學支援並支付薪資,另一個不確定因子無法評估該事件之強度與需投入的時間長度,是否為台南市社大所能支持?不過台南市社區大學在該事件發生後,考量在地民間社團屬性、人力資源、組織理念與組織之完整性之後,台南市社區大學在最短的時間內即決定投入此事件,由此社會運動的成果來看,台南市社區大學當時後的決定是對的。
  2.  急迫性:由於三崁店之土地地主為台灣糖業公司,地目為建地,且其公告開發面積小於10公頃,無需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加上近年來糖廠停工,廠區植被茂密,吸引許多外籍勞工或游民進來利用,造成鄰近社區對三崁店之觀感不佳,居民保留與反對三崁店開發的比例懸殊,壁壘分明。此事件之急迫性在於必須隨時注意公部門、台糖公司及建設公司之決策與動作;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匯集社區民眾共識(分為三崁店地區與永康地區兩部分);必須立即依據對方之說詞擬定策略;必須立即提出說帖;必須立即掌握並迅速累積各式各樣的支持者。往往在獲得最新情報後,決定是否發布新聞、新聞稿撰寫或是否動員志工時,從「反應」到「決策」都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對台南市社區大學而言,「立即反應」與「立即決策」是事件開始後前半段最常發生的狀況,考驗著團隊成員間的溝通默契、對位處事件第一線同仁的信任,與在工作上彼此支援的互諒。
  3. 全面性:引發國內公部門重視更多需要保護的野生動物,並將地方性的議題提升為全國性的議題,打破媒體報導的城鄉差距,這些都是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運動的另一個重要的里程碑。2007年7月中旬守護三崁店聯盟於台北立法院召開記者會,除了陳述三崁店諸羅樹蛙為全台目前已知單一面積的最大族群,另外特別列舉台灣20種特有生物例如諸羅樹蛙、高山小黃鼠狼(Mustela formosanus)、所有的山椒魚及無尾葉鼻蝠(Coelops frithi formosanus)等,也是被遺忘的保育孤兒 。由於行政院農委會自民國78年公告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保育類野生動物名單以後,將近18年未再進行整體名錄的調整,近10年來台灣野生動物研究過程中發現許多珍貴的台灣特有生物,不論其族群量是否減少,均得不到法令的保護。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運動,持續關注並要求政府必須儘快正視保育類野生動物名單之修正,促使行政院農委化加速召開野生動物諮詢委員會,於民國97年2月20日預告修正「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民國98年8月1日起正式生效,讓包含諸羅樹蛙在內的許多動物,終於獲到平反,得到法令的保障。 

表1 三崁店事件發表文章及新聞媒體報導總匯(共計113件)


編號    日期    媒體    撰寫    標題
1    2007/6/29    自由時報    蔡文居    建商整地 諸羅樹蛙面臨浩劫
2    2007/6/29    大紀元    賴友容    永康糖廠發現諸羅樹蛙 亟待救援
3    2007/6/29    中華日報    汪惠松    社大搶救三崁店諸羅樹蛙
4    2007/7/4    大紀元    吳玗    曾文溪以南首見諸羅樹蛙最大棲地
5    2007/7/4    中國時報    潘杏惠    守護三崁店聯盟 立牌誓師
6    2007/7/4    中國時報    洪榮志    三崁店糖廠南縣緊急暫定古蹟
7    2007/7/4    聯合報    周宗禎    生態開發追求雙贏
8    2007/7/4    聯合報    周宗禎    永康糖廠 百年老樹遭挖除
9    2007/7/4    中華日報    張淑娟    三崁店糖廠神社遺址暫定古蹟
10    2007/7/4    中華日報    汪惠松    守護三崁店聯盟 立碑救樹蛙
                訴求爭取保留棲地 趕製樹蛙中途之家
11    2007/7/4    壹蘋果旅遊王    郭宏任    諸羅樹蛙 美麗台灣新鮮事
12    2007/7/10    中華日報    記者汪惠松    三崁店糖廠申報文化景觀 今會勘
13    2007/7/11    中國時報    記者洪榮志    搶救樹蛙 改原地野放
14    2007/7/11    中國時報    汪慧星    永康舊糖廠開發朝雙贏努力
15    2007/7/11    中華日報    汪惠松    永康糖廠 九月開計畫道路
16    2007/7/11    中華日報    汪惠松    三崁店生態農委會重視
17    2007/7/11    自由時報    王昱婷    三崁店糖廠開發案建商釋善意
18    2007/7/12    中華日報    汪惠松    永康糖廠生態保育協調 沒結果
19    2007/7/12    中華日報    汪惠松    諸羅樹蛙無可替代的生態環境
                守護聯盟促三崁店劃設野生動物棲息地
20    2007/7/12    中國時報    曹婷婷    環保人士:讓諸羅樹蛙活下去
21    2007/7/12    聯合報    周宗禎    永康糖廠開發 保育團體:暫停
22    2007/7/12    民視    李惠美鄧山田    搶救諸羅樹蛙 協調未果!
23    2007/7/12    中國時報    洪榮志    搶救樹蛙改原地野放
24    2007/7/13    公共電視    採訪/撰稿 陳佳珣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守護三崁店(上)樹蛙篇
            攝影/剪輯 張光宗    https://www.pts.org.tw/php/html/island/index.php?XPAGE=CONTENT&XPAENO=430&XPBENO=1000
25    2007/7/13    中時部落格    李偉文部落格    搶救諸羅樹蛙.守護台南永康三崁店
26    2007/7/13    大紀元    綜合報導    諸羅樹蛙棲地遭破壞 環保團體發起搶救行動
27    2007/7/13    中央社    林怡君    諸羅樹蛙棲地遭破壞?林務局建議列為保護區
28    2007/7/13    中央廣播電台    張嘉芳    保護保育動物諸羅樹蛙 環保團體發起搶救行動(永康三崁店糖廠)
29    2007/7/14    民眾日報    記者邱南翔    搶救諸羅樹蛙 黃偉哲獲讚揚
30    2007/7/16    大紀元    記者賴友容    南元農場展出木雕諸羅樹蛙
                https://www.epochtimes.com/b5/7/7/16/n1774055.htm
31    2007/7/17    中華民國經濟部    台灣糖業公司    永康三崁店生態爭議 董事長余政憲親臨會商與場勘 願納各方意見並請台南縣府協助
32    2007/7/17    中央社    張榮祥    被批評不顧生態 台糖三崁店糖廠暫緩開發
33    2007/7/18    聯合報    周宗禎    三崁店舊糖廠暫緩開發
34    2007/7/18    聯合報    程嘉文    20台灣特有動物 成保育孤兒
35    2007/7/18    東森新聞    廖璟華    經濟與生態難兼顧 余政憲勘查台糖三崁店廠區
36    2007/7/18    大愛電視        請大家一起搶救諸羅樹蛙
37    2007/7/19    環境資訊中心    陳佳珣    我們的島-守護三崁店(上)樹蛙篇
38    2007/7/20    環境資訊中心    陳佳珣    我們的島-守護三崁店(下)文史篇
39    2007/7/22    自由時報    蔡文居、吳幸樺、邵心杰    諸羅樹蛙棲地 面臨開發浩劫
40    2007/7/24    中央社    陳守國    余政憲:各糖廠開發配合古蹟劃定生態保育
41    2007/7/25    大自然雜誌第96期        搶救諸羅樹蛙大作戰(p32~35)
42    2007/7/31    台灣社區新聞網    趙榮霞    用承諾守護綠色奇蹟-三崁店糖廠
43    2007/8/1    台灣時報    洪慶宜    綠色執政應該有更宏觀的國營企業土地保育政策
44    2007/8/2    苦勞網        因為大家的努力‧三崁店寫下歷史                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6364
45    2007/8/4    自由時報    劉婉君    麻豆諸羅樹蛙今夏銳減                搶救諸羅樹蛙 徵求生態義工
46    2007/8/4    中央社    方旭    北市與雲嘉攜手保育諸羅樹蛙
47    2007/8/13    苦勞網        三崁店淹水了 質疑三民里長綁架民意,守護三崁店聯盟要求公投

48    2007/8/14    Osprey and beetles個人部落格    阿泰    ~守護三崁店的未來~
49    2007/8/16    三立電視    唐家豪    8/16 三立都會台台灣全記錄-台灣的青蛙殺手
50    2007/8/17    Panghangfe’s生態寫真        三崁店探勘
51    2007/8/19    破報        守護三崁店聯盟:行動聲明
52    2007/8/25    Csr news in Taiwan        The suspens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World at Southern Taiwan Science Park"by Taiwan Sugar Corporation, gave protections to Rhacophorus arvalis
53    2007/8/30    Peopo公民新聞平台        8/31台南三崁店蛙愛哩晚會,歡迎參加
54    2007/8/31    台南新聞網    邱仁武    守護三崁店聯盟舉辦「蛙愛哩演唱會」
55    2007/9/3    Taipei times    Shelley Shan    Environmentalists rush to save farmland tree frogs
56    2007/9/3    中廣新聞網    戴瑞芬    護樹蛙 台糖三崁店糖廠早已重新擬開發計畫
57    2007/9/3    ettoday    陳諺瑩、丁逸文    台糖要蓋屋 台南諸羅樹蛙棲地恐遭破壞 環團盼「特赦」
58    2007/9/3    中央社    陳舜協    諸羅樹蛙最大種源庫岌岌可危 環團籲保存
59    2007/9/3    大紀元    陳舜協    諸羅樹蛙最大種源庫岌岌可危 環團籲保存
60    2007/9/3    聯合晚報    邵冰如    台糖蓋屋 諸羅樹蛙無處逃命
61    2007/9/4    民眾日報    邱南翔    守護三崁店生態 保育團體今赴縣府協調
62    2007/9/4    Peopo公民新聞平台        三崁店現況
63    2007/9/4    中華日報    陳劍霞    三崁店開發協調 建商環保無交集
64    2007/9/4    大紀元    周美晴    台糖蓋屋暫緩 搶救諸羅樹蛙得以喘口氣
65    2007/9/4    中國晨報    邱仁武    守護三崁店聯盟 捍衛諸羅樹蛙
66    2007/9/5    聯合報    吳政修    搶救樹蛙 三崁店開發暫緩
67    2007/9/7    聯合報    劉金清    與樹蛙爭地 共生求平衡
68    2007/9/8    環境資訊中心    楊懿如    守護三崁店諸羅樹蛙 樹立土地倫理典範
69    2007/9/10    Taiwan113.com    Evangeline    台糖蓋屋 諸羅樹蛙無處逃命
70    2007/9/14    自由時報    蔡文居    永康三崁店糖廠 暗夜活逮獵蛙人
71    2007/9/23    台灣綠黨    李根正    請留下「美麗的錯誤」——記諸羅樹蛙與台糖土地
72    2007/9/25    蘋果日報    郭宏任    棲地遭伐林 諸羅樹蛙慘兮
73    2007/9/27    中華日報    張清源    永康力爭三崁店糖廠闢綠地
74    2007/9/27    中國時報    潘杏惠    三崁店糖廠規畫公園 市長樂見
75    2007/9/27    趴趴GO分享與紀錄        守護三崁店綠色精靈
76    2007/9/30    自由時報    蔡文居    鐵馬遊三崁店 學子為諸羅樹蛙請命
77    2007/10/1    王城氣度月刊第20期(p51~77)        寶貝綠色奇蹟‧三崁店哇愛哩
78            謝博均    小青蛙傳奇
79            游慧香    可愛珍貴的諸羅樹蛙小檔案
80            林雅茵    守護三崁店‧搶救諸羅樹蛙
81            莊孟憲    諸羅樹蛙,還有明天嗎?
82            顏舜茹    想起那首童謠
83            林存盛‧裘美玲    蛙蛙與我
84            吳茂成    搶救諸羅樹蛙-南台灣保育公民運動新史頁
85            晁瑞光    期待一個自然公園-三崁店糖廠遺址區的想像
86            蔣耀賢    還諸於民-以三崁店事件談國營資產處置的轉型正義
87            邱仲銘    倫理‧資訊‧教育-一切從基礎開始
88    2007/10/30    南瀛網路社大電子報    趙榮霞    用承諾守護綠色奇蹟~三崁店糖廠
89    2007/11/1    生態台灣第25期    張秀惠;張麗麗    三崁店居民園地
90    2007/11/1    生態台灣第17期    許勝發    仲夏夜的精靈悲歌
91    2007/11/1    生態台灣第17期    楊懿如    守護三崁店的環境教育啓示
92    2007/11/1    生態台灣第17期    吳茂成    守護台江畔上的諸羅樹蛙
93    2007/11/1    生態台灣第17期    謝宛真    搶救樹蛙日誌
94    2007/11/1    生態台灣第17期    林春富    認識-諸羅樹蛙
95    2007/11/1    生態台灣第17期    李根政    請留下“美麗的錯誤”記諸羅樹蛙與台糖土地
96    2007/11/1    生態台灣第17期    莊孟憲    諸羅樹蛙明天見不見
97    2007/11/1    生態台灣第17期    蔣耀賢    諸羅樹蛙搶救受挫 族群延續步步危機
98    2007/11/1    生態台灣第17期    黃煥彰    誰將謀殺諸羅樹蛙
99    2007/11/1    生態台灣第17期    黃煥彰    歡迎來到諸羅樹蛙村
100    2007/11/12    中天電視    曹婷婷    搶救諸羅樹蛙 為牠留棲地
101    2007/11/12    中國時報    曹婷婷    諸羅樹蛙棲地遭破壞 環保團體發起搶救行動
102    2007/11/14    自由時報    記者蔡文居    守護樹蛙 台灣「拼」給你看
103    2007/11/14    台灣讀報    劉偉瑩、李榮茂、張彩鳳、陳玉珊    搶救諸羅樹蛙 愛鄉愛土
104    2007/11/23    中正E報    魏君頤    「南」得的寶物 諸羅樹蛙
105    2007/11/26    中華日報    張淑娟    三崁店舊糖廠 建議保留
106    2007/11/29    環境資訊中心    莊潔    2007台灣回顧:三崁店糖廠諸羅樹蛙事件——保育與開發的拉鋸
107    2007/11/30    中國時報    曹婷婷    保育諸羅樹蛙 華醫師生請命
108    2007/12/1    大內高手~ㄚ憲ㄟ部落        搶救三崁店諸羅樹蛙~
109    2007/12/4    中華日報    林雪娟    搶救諸羅樹蛙 社大辦嘉年華
110        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s://www.taipedia.org.tw/index.php?title=%E4%B8%89%E5%B4%81%E5%BA%97&action=reference
111    2007/12/6    Peopo公民新聞平台        呼籲阿扁總統,特赦諸羅樹蛙,保留全台最大族群之棲地
112    2007/12/10    自由時報    黃文鍠    南市社大 探討諸羅樹蛙危機
113    2007/12/21    環境資訊中心        敬邀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倒數第39小時「環境藝術創作」活動
 

二、    台南市社區大學之涉入、參與與動員

台南社大整體參與三崁店諸羅樹蛙公共議題之核心幹部,主要為台南社大自然與環境學程之召集人-黃煥彰副教授,自然與環境學程經理-晁瑞光,自然與環境學程污染防制專案經理-吳仁邦,以及議題志工群的投入。但隨著保育運動的進展,在社大師資培訓課程中,由黃煥彰教授陳訴三崁店糖廠內諸羅樹蛙、舊日本神社古蹟與平地少見的樹林環境其意義與價值,然而卻已遭受相當程度的破壞,引發與會師資之共鳴,並開始思考如何在課程中融入此議題。
表2為以台南社大成員之觀點出發,整理參與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之各類行動。可分為「社區大學成員直接參與事件」、「社大學程與志工的參與」及「延伸性參與」三個部份論述。行動策略的主要目標為「告訴大家這裡(三崁店)的好,這裡(三崁店)的價值」:

  1.  要讓更多的人知道這裡的現況。
  2. 凸顯這個區塊的豐富性。
  3.  凸顯這個區塊在永康地區的價值。
  4. 記錄諸羅樹蛙可愛的樣貌,相片、動態影像、聲音等。
  5. 盡可能蒐集關於諸羅樹蛙的相關研究。
  6. 不斷的記者會,媒體曝光,告知社會大眾。
  7. 網路資訊傳播與分享。
  8. 觀點論述。

    由表2可發現,在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運動中,台南社大涉入之層面相當廣泛。以台南社大本身之組織來看,從上(校長及理事長)到下(專案經理人),都支持此議題的推展;從台南社大師資結構來看,以自然與環境學程為主,但藝術學程之加入卻讓此議題不再只是艱澀的生態問題,轉而成為人人可觸及且打動人心的情境;從社大學員與志工社團來看,在學習知識與技能之餘,同時找到了在生態保育議題中實現自我的可能性。

四、對台南市社區大學外部形象之影響
台南社大環境學程專員晁瑞光先生認為,台南社大參與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運動之過程,主要突顯出社區大學之「敎」與「學」與正規教育最大的不同在於:「學習是可以改變、改善問題的」、「學習可以讓我們瞭解、關心生活周邊所發生的事」以及「學習不單只是吸收,也是一種付出」。透過這一事件,讓台南社大從社大的組織成員出發,主動關心保育議題,啟動老師與學員,讓許多人都願意為了一種可能從未聽聞的小動物-諸羅樹蛙,做點事,幫點忙,並發現自己可以參與野生動物保育的方式與行動,原本疏離的環境情感,竟透過對諸羅樹蛙的關懷,找到了聯結。如此一來,除了可以突顯出自我對於環境、對於生態的貢獻與價值,同時社會給予是正面的,讓大家清楚認知台南社大主動積極在為創造一個友善的生活環境所做的努力。
另一位參與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運動的成員吳仁邦專案經理則指出,台南社大主要為民間之成人教育組織,並非一般主事於公共行動之民間組織,但社區大學有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應開啟學員對於公共事務的瞭解,甚至於透過參與公共事務運動來捍衛自己的家園。他認為透過台南社大主動投入並深入參與此一保育運動,有以下之意義:

  1. 專司成人教育的本質化,將成人教育社區化與在地化。
  2. 公共抗爭運動結合台南社大參與生活藝能相關課程,延伸創作相關作品。
  3. 透過三崁店羅樹蛙之公共議題,實現公民行動參與及教育,令社大學員學習及參與公共事務。
  4. .執行本公共事務過程,更能以保育諸羅樹蛙議題結盟其他民間組織,如荒野、鳥會、文史工作室等不同性質的組織;更能找出在地關懷本議題的人物或團體,如三崁店居民、三崁店舊員工自救會等,凸顯台南社大真正關心社區發生的環境保育議題。
  5. 事件一發生時,透過對民間組織的瞭解,立即號召有動員力量的熟悉團體加入連署及參與,再藉由相互的號召與傳播拓展到其他全台各組織,將資訊達到以點及面的方式推展出去。並將緊急組合的「守護三崁店聯盟」所欠缺的資源或資訊,亦透過已建立的聯盟溝通平台傳播,統一接受各方的支援與建議資訊。
  6. 本公共議題深獲各方支持,不定期發佈新聞稿或主動投稿,獲得不少迴響。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周文豪博士主動協助將諸羅樹蛙提報到世界自然保育基金會,並獲得列為紅皮書保育物種;三崁店在地糖廠舊員工或子弟,主動提供糖廠舊照片或相關資料、資訊,以作為糖業之文化保留價值,諸羅樹蛙並非新移入的物種,為數十年前糖廠運作期間便早已存在之歷史佐證。
  7. 亦能令各組織深深體認到台南社大亦有能力及資源投入公共議題中,並透過結合課程方式,更能以不同面貌推動公共議題與運作。

五、對台南市社區大學內部經營管理之影響
整個核心幹部是極為深度的投入此公共議題,必然會影響到本業之工作的量與質化。以前第一個月的30幾天時段,原本專職為污染防制議題的吳仁邦專案經理,每天工作近18小時,幾乎等同常駐於三崁店地區,花費相當長的時間於保育運動的第一現場,同時必須視每天的實際狀況變動,決定與行政單位之接洽聯繫、需要與哪些民間組織協調人力支援投入或是各種媒體的接洽與聯繫。

  1. 本業工作於初期第一個月期間,幾乎停頓下來,影響到原既有工作。
  2. 公共事務的執行,連帶需要各項後勤的支援,因此初期整個台南社大的文宣、美編、聯絡、公關皆有所投入支援。
  3. 基於「急迫性」、「臨時性」,各項工作皆已現場行動辦公室方式決定,只限於核心幹部成員的小型討論及溝通,便需立即進行各工作的決策與操作。如事件發生第三天,立即決定將社大行道樹植物課程,協調講師改變戶外授課地點,直接將課程拉到現場,改直接支援調查三崁店舊糖廠現址之植物資源。

當諸羅樹蛙正式列入保育類名單時,當初台南社大動員大量的能量與人力支援顯然是值得的。
另外,可區分教學與課程發展及經營管理兩個面向來探討:

1.  教學與課程發展

當一個議題發生時,工作人員是關鍵,第一階段會先找核心的老師或具熱情的老師溝通討論,如何透過課程提供協助,第二階段透過教師會議,
尋找到不同領域師資的跨域合作,將藝能課程導入,發展出各種可能。
這樣的模式其實行之有年,早期的河流議題、老樹議題都類似,但不完整,在這次搶救三崁店諸羅樹蛙的事件中,似乎得到了一個整合,也奠定一個更好的發展脈絡

2.  經營管理

事件的發生多於突然,不在原既定工作範疇內,因此一定會影響原來的工作,台南社大的優點是來自工作人員們長期來所建立的默契,自發性的沒有指定或強迫,當一線工作人員在為議題努力的同時,其它工作人員會主動協助分擔其原來在校務行政上的工作,同時協助請教師、志工們的幫忙,因此事件的進行是整個團隊支持著在走,有人做前鋒,有人做後盾,有人資料蒐集,有人行動串連,有人創意發想,有人尋找經費。
部分協力則在工作會議上討論,請求支援。

表2 台南社大參與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之各類行動

 

行動項目

社區大學成員直接參與事件

1. 上下一心,全力投入:除「自然與環境學程」部分全力投入之外,社大內部各項工作之成員也隨時待命支援。在獲得校長、理監事會及同事的支持之後,隨即在工作會議上將其列入台南社大之一項正式工作,並開始尋求資源。

2. 專案人員投入:由台南社大調撥專案經理吳仁邦先生作為此事件之總召集人,包括參與會議、協調會、公聽會以及NGO團體的串連等工作。

3. 投入生態與環境調查:因三崁店糖廠之生態與環境資料闕如,台南社大成員主動進行環境生態調查,建立此地之生態資料庫。

4. 紀錄:邀集環境志工及夥伴,利用攝影或錄影方式,大量建立現場影像紀錄資料庫,並放在台南社大網站供人免費下載,讓三崁店之狀況可以立即的告訴更多的人,並獲得共鳴。

5. 串連社區大學師生網絡:主動利用Mail資訊給老師、學員,讓大家知道我們在關心這件事。

6. 發動連署,搶救三崁店諸羅樹蛙。

社大學程與志工的參與

1. 跨學程討論,藝術學程積極參與。

2. 社大的教師研習會,將其列入成一個議題,尋求老師的支持。

3. 大家及志工到縣政府開公聽會,為樹蛙發聲。(學員及志工直接參與NGO與官方的公聽會)

4. 安排青蛙課針對台灣地區的諸羅樹蛙做介紹、參訪。

5. 非常好玩社、拼布班、螞蟻拼布社、繪本班、馬賽克班將諸羅樹蛙納入該學期課程發展主題,老師將諸羅樹蛙納入教學中,請環境的老師帶大家親自去三崁店糖廠,認識瞭解次生林豐富多樣的環境,認識諸羅樹蛙的生態習性與行為,將這些變成創作作品的內容。

6. 電腦班共筆建構諸羅樹蛙的訊息。

7. 邀約繪本的老師、文學寫作的老師共同討論、創作諸羅樹蛙的明信片、繪本書及出版。

8. 藝術學程經理慧玲製作感動人的ppt

9. 舉辦學術嘉年華會。

10. 協調老師調動課程,將植物課、夜行性動物的課調來這裡上課。希望藉由課程進行,老師的講解介紹,讓我們對於這環境能多一些的瞭解,如知道這裡的物種多樣,蝙蝠、青蛙數量就有很多,演替生長的次生林有怎樣的植物與環境狀態,同時可以讓學員知道這個地方,知道這裡發生的事,同時請大家幫忙搶救這裡的諸羅樹蛙。

11. 多數老師及學員因參與,因而認識諸羅樹蛙。

延伸性參與

1. 志工教大家摺紙青蛙,藉此介紹三崁店諸羅樹蛙的困境。

2. 非洲鼓舞社配合活動熱情演出。

3. 青蛙相關收藏品展示。

4. 輸出圖板,安排至社區或學校展出。

5. 志工不定時繞過去看看,看看有無異樣,並拍照記錄。

6. 社大學員製作很多青蛙的商品吸引大家。

7. 導引商業性商品設計、發展的可能。

肆、討論

本研究以參與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運動中之台南社大成員為焦點團體,以「台南社大觀點」來看該事件之過程可以從「環境藝術教育」、「社區大學組織運作」與「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之後續」來探討。

一、環境藝術教育的嚐試

此次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運動在形式上與許多街頭抗爭式的保育公共議題不盡相同,主因是多元思維的加入,而非僅止於生態研究者與環境運動者本身。以台南社大藝術學程為例,透過將諸羅樹蛙的形象與在三崁店糖廠的生存危機融入到藝能課程,創作了拼布、填充布娃、馬賽克、網站與繪本等[1],並將創作品以成果展的方式呈獻給大眾觀賞,透過民眾的欣賞與對談,獲得許多支持的力量。黃煥彰副教授指出,由於諸羅樹蛙的形象可愛,議題可塑性大,且民眾接受度高,比台南社大追蹤環境汙染之議題,更具彈性。因此最初在構思此保育運動之戰略時即提出:以創意的行動,「想盡辦法」告知社會大眾,讓議題最大化等主軸。美國藝術教育協會(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簡稱NAEA)於1999 年出版的《在藝術教育中建構環境教育》(Built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Art Education)一書中Graves(1999)提出「建構環境藝術教育」(built environment art education)理念,將環境教育的理念和思維,融於藝術教育之中,實質上涵蓋了「藝術教育」和「環境教育」兩個範疇,是以科技整合的方式,結合了多領域的發展,將設計環境當作社會意義的表現。運用此觀念,而延伸出各式的教學理念和方案,是一個透過藝術學習,而將潛藏於孩童心中,對社區環境的認知、價值…等等無形的概念,藉由藝術活動的方式具體的呈現出來,其意義不但是「建構」我們生活的環境,也是「建構」孩童的感知。換言之,是利用藝術的方式來呈現環境教育,在課程的實施中,藝術教育則扮演一個建構的角色,可以透過對地區的感知來幫助社區成長(廖敦如,2005)。

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運動中大量的藝術創作,以「建構環境藝術」(built environment art education)融入原本衝擊力強烈的「環境運動」,創造出一種風格獨特的社會運動形式,是近代台灣野生動物保育之社會運動中成功地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案例之ㄧ。

 

二、社區大學組織運作

李柏諭(2005)提到,「治理失敗」、「資源依賴」與「組織自主性」對社區大學在「治理」的挑戰。「治理失敗」:在公私協力的合產模式中,處於自我治理的私部門,容易面臨眾多的協商對象、複雜的事務層面,因此產生資訊管理能力無法承載和組織能力不足,造成治理困境,甚至無法解決。一所社區大學必須與當地政府、傳統大學、現有正規成人教育機構(空大和推廣教育)、社區民眾及其他民間社團互動,其外在與內在的協調統領能力必須能夠負載才足以力行;「資源依賴」:社區大學需要民間組織與政府之資源及利潤考量,但往往政府部門資源得提供確隨伴著行政力量的控制;「組織自主性」:指公私協力無法避免合作與競爭關係間的矛盾情結。

本研究發現,台南社大投入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運動時,並非沒有遇到以上三大問題,然而台南社大在多年的經營之後,從上到下對於台南社大之使命感相當清楚且默契十足,由訪談中可獲得以下訊息:

1.台南社大之所以能這樣積極投入議題,工作人員本身有一定的素養,大家都很清楚所做的事是為這塊土地而做,為留給孩子一個好的生活環境而做,不是為替社大創造一個業績,更不是為公共參與而公共參與,因此靈活應用社大的資源,只為解決問題。

2.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上碰到的問題,台南社大透過課程進行,也在驗證這一點。

3.台南社大工作人員都是長期一起工作的伙伴,彼此就像是一家人,大家有很好的互信與互助的基礎,學校風格有一定的彈性,賦予工作人員各種可能。

社區大學由於其特殊的屬性(融合教育改革、社區議題、社會運動及地方自治運動等),因此也容易型塑社區大學成員的社會使命感。支持台南社大長期關注環境議題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因素,即台南地檢署的參與,而台南社大與台南地檢署等單位組成的「大台南地區防治環境污染犯罪結盟」也是目前台灣唯一存在的公私協立環境保護機制。台南社大在全台灣社區大學中主動關注,並付諸行動參與並發掘環境議題的風格是很明顯地,例如大台南污染地圖、台南市鹿耳門台鹼安順場事件、文化資產保存、老樹與公園綠地的關注及最近追查爐渣傾倒所產生的戴奧辛鴨與鉻米事件等。有了這些社會議題操作的經驗,不但有助於團隊默契的快速整合,同時累積相當龐大的社會力量(民間團體、公部門及媒體之間的夥伴關係),因此在社區大學的組織運作層級比較少出現影響該保育運動成敗的重要因素。

三、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之後續

諸羅樹蛙雖然已被公告列入II級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名錄,取得法源依據,然而三崁店糖廠土地仍只是暫緩開發,因此將如何積極的讓這裡可以做到棲息地保留,建立一個人與環境互動良好的案例,還需要繼續努力。台南社大提出以下建議:

1. 2008年8月1日起諸羅樹蛙已正式獲得農委會頒佈成為II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建議中央政府單位應廣泛參與未來三崁店開發與諸羅樹蛙保育議題,同時注意地方政府是否自行且粗糙的片面處理。

2. 三崁店舊糖廠荒廢19年之久的次生林林相茂密,除諸羅樹蛙之外尚有許多野生動物棲息期間,加上緊鄰鹽水溪堤防,形成一封閉的天然生態避難所。建議不應只保留並公告舊神社遺址為古蹟,應積極進行社區之環境教育,並以「自然教育中心」或「自然公園」等面向思考三崁店之利用型態。

3. 確認建商及台糖公司是否已停止三崁店舊糖廠住宅建案,或其他開發計畫。同時省思全台灣台糖土地在國土規劃中之自然生態保育價值。

伍、結論

由台南社大參與三崁店諸羅樹蛙保育運動案例來看,以社區大學的角色投入社會運動,有利於進行與推展。社區大學如要投入社會議題的操作或參與,在面對社會議題「臨時性」、「急迫性」及「全面性」的挑戰時,社區大學組織是否具有彈性(人力動員、課程配合、學員與志工參與),組織內部認知與態度是否正確,均會影響此社會運動是否成功。本研究亦發現,社區大學發展歷程中的「風格」會影響其投入社會議題的程度。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5-5 學習在日常生活中 晁瑞光/台南市社區大學自然與環境學程經理人

學習在日常生活中
晁瑞光/台南市社區大學自然與環境學程經理人
 ------------------------------------------------------------------------------------------------------■
十年了,過去十年與未來的十年。
我們能不能分享出一些實質的經驗?
我們能不能在未來有更好的做為?
這些年來,我們也不斷的演化與修正,變成今天的樣貌。
你為什麼決定課程要這樣做?
你認為課程這樣進行會有效嗎?
你是否看到這些年來,我們的努力真的造成了一些改變?
學員的改變或是環境的改變。
你可以分享學員在課程學習中發生的故事嗎?

西元2000年社大成立時即加入社大的行列,翻開第一屆的課程資料,不難看出當時的遠景與課程的規劃,比擬著大學的模式在進行,大家期待建構出一所民間版的大學、同時加上民間團體活動的特質,社大就這樣熱熱鬧鬧的成立了。
剛進入這樣的工作環境是陌生的,尤其是從一個貧窮的NGO來到一個有制度的機構,其實還真不適應,最大的差別在於過去在華燈的經驗是大部分的事是自己要決定、自己要參與、自己要DIY的,有想法有創意,記下來和其他同事或義工討論,有趣、好玩,就去做了!自由、開放的,沒有太多的束縛,大家關注的是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空間、人與生活的關係。也因為經費有限,所以很多事必須自己來,從修理東西、刷油漆、架燈桿、打牆壁、辦活動、帶討論、策劃活動、製作節目單、發送資料、拖地、洗廁所等等,也因為每一個角落都有著生命經驗與痕跡,這空間及其中的人,就有特別的氛圍與情感,包括來去這裡的人與活動,因此在華燈藝術中心的經驗,也就反映在我的工作中,要有DIY的精神,要參與,最重要的是要會思考。好不容易的我撐過了第一年,那種要上班打卡、要寫簽呈、請購單的日子,社大的改革與思辯精神也慢慢在自己內部發酵,慢慢的我們剝去了枷鎖,越來越自由開放,大家的付出反倒更多。
社大早期從「我們想什麼」到思辯「社大是什麼」,到現今已跳脫框框,關注的是「生活是什麼」。社大其實沒有一定的形式,就算是在台南市,隨著地域不同就會跟著轉變,在學校中、在社區、在台江、在農村都不一樣,因內容不同,上課方式也就會不同。我們做的還不一定很好,但過去10年來的經驗,也理出了一些方法,或許在十年後的今天,可以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我們在這裡學習知識、在這裡學習方法、在這裡學習付出、在這裡學習實踐、在這裡學習分享。

學習知識、學習方法,很簡單大家都懂,但是學習付出、學習實踐、學習分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師是如何設計課程?如何導引學員?如何和大家一起做?如何讓大家在生活上能有所轉變、付出與實踐?這是我們自想知道和分享的。
舉例來說:台南市老樹之旅,我們希望透過課程的進行,能夠導引大家做老樹的調查,但上課碰到的問題是:老師教大家認識老樹及老樹相關知識,同學也很認真的學了,同時也學了測量與記錄的方法,課堂上也測量紀錄了幾棵老樹,但是課程結束,也就結束了,沒有後續或持續的進行。問題點在這裡,為什麼要持續的進行?還有,老樹在哪裡?探究原因發現有幾點:

  1. 完整的期待值大家認知不一,也就是說的不夠清楚。
  2.  社群未建立,畢竟一群人工作和自己一個人工作是不一樣的,且大家一起還可以討論,甚至談些生活上的事。
  3. 時間表、行程未明確規劃,當然也就沒有行程可以依循。
  4.  議題的發展並不單是老樹本身,跨域結合,包括訪談、攝影、繪畫或其他創作的結合,有趣、好玩的發展,有些學員老師自然會發展,但是大部分是需要老師或工作人員導引的。

因為這樣,工作人員和義工倒是形成了一個社群(註1),直接參與其中,固定每週2次,走訪台南市的許多地方,很多都是生活中根本就不會去的地方,因此大家對這城市也就更瞭解,感情也變得更好,當然過程是辛苦的,但也因此得到更多。因為有所瞭解,所以平常和老師溝通閒聊,陸續發展出一些令人驚豔的課程或活動,例如拼布班,老師將老樹的議題融入教學創作中,帶領學員實際參訪,將老樹及空間的感覺,創作在作品中,且作品是獨特又有地方特性的;繪本班老師也是,老樹變成年度教學的主題,帶著學員,實際走訪空間裡,透過繪畫、訪談、想像,畫出老樹的故事。
問題是,老師為什麼會想將老樹納入教學內容?什麼觸動了老師?老師又是如何導引學員參與?一種是平常的聯繫,透過E-mail分享,和老師的閒聊,讓老師知道我們在關注老樹這議題,有老樹的美、老樹的故事、老樹的哀愁等等,老師也許會自己延伸發展,或是我們直接尋求老師幫忙,另一種是直接納入學程會議的主題,提出和老師們討論,直接變成課程發展的方向。那如何導引學員參與呢?其中一個就是分組,因為分組,所以大家必須討論、溝通、分工,老師站在一條軸線上,去串連大家的發展,導引大家分享並給予鼓勵,最後作品的出現,透過一些方法和大家分享,如展覽、出版、部落格等等,鼓勵與激發,也是過程中很重要的元素。
這過程其實是分成了好幾個層次:

  1. 議題的發現:關注生活邊的事。
  2. 基礎資料的認識與調查:參與、陪伴與付出。
  3. 跨域合作的發想與溝通: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
  4. 分享與資訊流通:鼓勵與成就認證。

追求幸福的過程,不一定都是快樂的,要有所付出,大家要有這個認知。

10年來,我跟著大家一起參與一起學習,,這期間適逢科技、資訊設備的轉換期,看著我們的老師從用傳統相機、拍幻燈片簡報、不會電腦,到慢慢換成用數位相機、用筆電簡報,也看著老師課程的轉變,大家都在進步。自然與環境學程這裡有很多老師,每個人有都有自己的特色,歸納出一些課程規劃學習的方向,在這裡和大家分享與討論。

黃煥彰老師  學習在行動現場  
環境教育除了知道之外,必須要有親身的體驗,我們必須透過自己的感官知覺,觀察實際的現況,驗證知識及所學,這是學習的基本精神。
為什麼要帶大家到環境的現場?環境的現場可以學到什麼?
老師要如何瞭解?如何設計、規劃?步驟如何?
如何導引設計在課程或活動中?

蘇昭旭老師  學習在旅行中
在旅行中,學習總是比課堂上驚豔、興奮與快樂,本身是參與的,同時是與人互動著。
老師是如何規劃、帶領同學去旅行?如何在旅行中去介紹?如何帶領同學享受於旅行中?

蘇明志老師  學習在週六下午的散步
每個月一次到兩次,利用週六下午的時間,大家一起四處去走走,透過行走、認識植物認識環境,探討植物的特性及空間的關係。
台南市老樹之旅、公園之旅,老師如何選定地點?如何和同學互動討論?如何建立起植物同號的關係?輕鬆的行走、聚會?概念、方式,能否和大家分享?

施純利老師  四季節氣與教學
依循大自然的節氣,植物、環境的特性,不同的時間在不同的地點,可以欣賞到不同的美景,這就是環境倫理的基本精神啊。
台南賞花記已進行多年,老師自己是如何去瞭解、認識這些特性?如何佈局帶領學員進入?如何選定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和同學分享?如何轉化變成教材?班上的討論與分享又是如何進行的?

李武昌老師  小花園的大世界
從碗公菜園到小景盆栽,我們可以用最簡單的東西創造出美麗的世界,從自己開始,做就對了,彼此分享彼此學習,生活因而更美好,從中更發現自己存在的價值。
老師是如何導引同學在微觀中認識植物?認識彼此間的關係?如何導引同學彼此分享?如何導引同學關心周邊的事物?過程中有很多的分享,同學間的故事,老師自己的心得。

晁瑞光   一個月一次,一次三小時的行動學習
簡單的、好用的、大家可以參與的,從實際的行動中參與及學習。
台南社大參與海灘廢棄物監測活動已有五年的時間,如何規納出大家可以依循的方法?如何設計成大家可以參與的方式?如何透過課程與活動,讓更多的人瞭解或參與?又如何歸納出問題點?如何凸顯問題?如何研擬解決的方法?

莊孟憲老師  環境教育現場與未來
台灣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很多人拼命唸書、工作,但卻和自然環境是脫節的、陌生的,這階段的人大都患有「大自然缺失症」,因為他們完全不瞭解生活邊的自然到底是怎樣,因為不瞭解,所以也不會關心。現在這些人已經為人父母,也是社會中堅份子,如何讓這一群人,能夠對這塊土地有所瞭解,同時不會阻擾孩子學習,是我們要一起努力的。
孟憲對自然公園、環境教育的概念,人與自然的相處,有多年的實質經驗,是否可以就日本的經驗、台灣的經驗,提出做探討?孟憲自己也實際落實在孩子的教育、生活上,可以提出非常有建設性的依循方向。

歐鴻祥  學習在山野叢林間
在大自然的環境下、更會激發人與人關係的互動與發展。
老師如何帶領學員願意千辛萬苦的行走、付出,去體驗山林之美?如何導引學員願意學習而不是享樂?如何帶領大家的互助合作與分享?

註1:
當時的工做法是,一位召集人負責整體發展,工作人員及邀集的志工形成工作小組,然後依地域劃分成很多的區塊,然後固定時間每週兩次,排定主要的工作成員,及時間可以就一起來的志工,然後就照時間表進行,有人測量、有人紀錄、有人拍照、有人定位等等,之後還有人負責資料整理。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6. 傾聽學習者的聲音--教學者的自覺、立場與實踐

<教學反思與經驗發表5>
主持人:廖真萍/台南社大生命與健康學程經理人


發表案例5:生命與健康學程--氣機導引 
<發表人>: 
教學篇:講師黃興漢/台南社大氣機導引講師
學習篇:學員吳秀燕/台南社大氣機導引學員
<與談人>
  工作篇:傅沁怡/台南社大生命與健康學程經理人
<回應人>:
黃創華/台南社大生命與健康學程召集人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6-1 氣機導引/教學篇-黃興漢

教學發表案例5:氣機導引/教學篇

氣機導引
黃興漢/台南市社區大學氣機導引講師

------------------------------------------------------------------------------------------------------■
在台南社大教授氣機導引課程已近6年,與學員互動的過程始終都保持著良好的師生與朋友關係,然回顧這些年的教學經驗與反思,本人有以下幾點淺見,提供給各位先進參考。其中則分為教學氣氛、師生關係、專業技能、成果展演、課程修正等5個面向,分別說明如后:

壹、教學氣氛
     社區大學是成人教育,成員多為社會各階層人士,對於教學氣氛上的掌握,首先要營造輕鬆、自在,在沒有壓迫感的教學情境下教學,因此,我有以下措施:

一、瞭解成員屬性:到目前為止本班的成員多數為退休人士,少數家庭主婦,所以在經營上要以「謙卑與包容」的心態,去製造簡單又快樂的學習環境,目的在解除學員心中的恐懼與不安。

二、掌握教學主導權:由於成員中,有不少是職場的退休人員,其間各有不同的受教需求與主觀意識,然在了解各自需求後,最後會斟酌利弊後,選擇較佳方案,以期平衡不同之意見,力求公允。

三、推舉熱心成員擔任幹部:幹部可擔任教學者與學員之間的溝通橋樑。針對學員對授課內容有疑問,或學員情緒調處,皆可透過幹部協助留意學員上課狀況,希望可以適時給予精神上的援助。

四、擁有熱忱的心:有熱忱的人所到之處必受歡迎,而氣氛的感染更會加速營造快樂的學習環境,有熱忱的心情,人自然會開朗與放鬆,而心境更直接關係到免疫系統的平衡因子。

五、教學同理心:站在學員的角度,去想像學員需要那些教學元素,
進而去營造渠等上課情境,如鼓勵、認同各別差異等。

貳、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是一種動態的情感交流,是教師與學員之間兩種角色相互磨合的關係,教
師角色除了教學以外,更應主動建立師生良好關係,使師生互動獲得最佳調適能力,去營造教、學雙贏局面,以達教學之成效。
建立良好師生關係品質,需從正確的心態開始做起,首先,在心態上要有樂觀積極、
期待、耐性、包容的態度,把每一位學員都看成很有成就的個體,勿輕易放棄任何一位學員。然教師需促使自己有能力去解決問題,去溝通、了解學員需求,這是促進師生融洽關係的基本原則。如何調整教師的正確心態有以下幾點做法:

一、培養主動積極的態度:主動與學員閒聊、接觸及關懷,並了解個別需求與學習困擾,適時予以說明動作要領及個人心得,讓學生感受老師的關懷,得以在老師的關懷中學習。

二、抱持真誠互信的情懷:展現真心誠意,抱持對事不對人、就事論事的原則,建立師生互信的基礎。師生若處於緊繃敵對立場,教學就無法達到其成效,應以真誠、互信、接納與同理心深入探討學員追尋自我表現與宣洩行為,協助學員判斷正確的養生之道與修鍊方式,並學習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進而謀求和樂的上課氣氛。

三、善用情緒管理的技巧:做一個專注的傾聽者,以成熟的情緒智慧,適度處理師生間的情緒反應,並能運用傾聽的技巧尊重學員,讓學員覺得有價值、受尊重,於是彼此關係在無形中建立,使學生樂於接近、親近老師,使教學工作無形中事半功倍。

四、注重學員的個別差異:處理學員問題時,應秉持公正無私的普遍性原則,或者考慮個別情況予以斟酌決定。在不違背和諧、公平的原則下,權衡輕重,依個別情況分別處理,以適應學員個別差異。

五、建立有效的溝通管道:一個人將事實、意見、意圖傳達給他人,就稱為「溝通」,不管是陳述事實、表達意見……等,都是在影響對方的思考,因此就是思考的互動、是意見的交流。溝通是為了學員的學習和成長,溝通時能給予適切的反應,使意見的交流順暢,這次的溝通合作是下一次溝通合作的基礎,所以一定要互相留下好印象,使老師、學員之間存有無礙的溝通管道,營造教、學雙贏局面,以達教學之目的。

參、專業技能
     教學者在授予專業技能,應以不藏無私的態度面對學習者,首先,教學者可以隨時、隨進度之推進知道那裡有不足之處,其次,學習者也能從中感受到教學者的認真與盡責的態度,如此,假以時日雙方會更有默契,也會培養出同理心。
     每位教學者之所以能遂行教學工作,就是因為本身具有某方面的專長與素養,但不代表其專業技能可以全數移轉給學員,惟個人覺得在教授養生課程中,教學者應有著重以下幾項要點,以利學員順利吸收專業知識。

一、專業課程設計簡單化:在課程操作上因學員的身體狀況不盡相同,所以動作的設計上必須要顧及大多數學員可以完成的動作為主要考量,經過1至2個學期後,在多數學員身體能跟上進度,再適時調整課程進度、深度。

二、因個別差異,教授不同動作深度:每一個學員的肢體條件,都有很大的差異,為了避免學員在操作某一動作而受傷,通常在期初前3堂內,會讓學員自我介紹,並說明要學習「氣機導引」的動機,從中我會觀察學員的個別生理條件差異性。也將所觀察到的現象,加入我的教學元素內,授予學員「相同動作,異同層次」的肢體操作建議。

三、課程進度分級化:學員學習了2至3學期的課程後,功法除了對他們身體體質改善外,情緒穩定度也有明顯的進步。這時會建議此些學員,須到進階班來修鍊,因為進階班強調完整的功法鍛鍊,則學員的體驗也會有更提升到意識層次的訓練,這個階段亦是「練身即修心」的最佳寫照。

四、學理、動作雙管齊下:導引術是中國傳統的養生術之一,至今已流傳數千年了,然而能流傳歷代的養生精華理念,其中必存有可依循之真理與脈絡,換言之,學理確定無誤,教學者則必須依其學理根據,再經親身實際體驗後,轉化為可「複製的」身體律動元素,讓學員在思想上感覺到「信任感」,在動作上感受到「釋放感」。

五、建立助教制度:「助教」是教學者與學員之間的溝通窗口。在教授課程過程中,可以輔助老師遺漏的細節,並將自身的學習經驗分享給新學員,以減少學員在學習上的盲點;另一方面,也可以藉上課機會協助老師,排解學員的心理困惑,及課間情緒的安撫。

肆、期末成果展演
社大在學期課程結束後會舉辦一次成果展演,其目的在驗收教與學的成效,及教師、學員的參與度。有些學員或許會排斥這些活動,經了解可能是因為本身信心不足,或過去從來沒有這樣的經驗,害怕面對群眾;然而當我在面對這些不同意見的當下,我即決定要說服學員敢於嘗試參加此活動,進而享受這活動所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而不要再將這檔事當做是苦差事。在此提供一些個人在心態與做法上的建議:

一、教學者要認同展演的功能:我認為讓學員上台展演是肯定自己教學的成效展示,也可透過展演過程中(如排練整齊性、動作的協調性等)各流程之推演,找出自己教學上的盲點或由學員發現的問題,做為下次教學的參考與改進,所以我是戰戰兢兢的從期初就做好每一動作的教學深怕動作教錯了,會對學員的學習效果打折扣,也因此這幾個學期以來不管展演成效如何我都在教學過程裏,竭盡全力教授課程動作,讓學員看到我的真心付出,他們則對我所要求的事項亦能欣然接受。

二、鼓勵學員上台肯定自我:古有名諺:「兵隨將轉」,老師的言行、觀念會無形中改變學員的態度與認知,因此我秉持這個信念不斷在課堂中有意無意灌輸學員「上台展演即展現自信心」的觀念,多數的學員剛開始會六神無主不知自己到底行不行,同時我也借助班上幹部的力量鼓勵少數沒有自信的學員加入展演的行列,如此,一段時間後學員也都習慣我的教學模式,更自然地從課程中學習動作技巧,從動作技巧中不斷磨鍊展演的功法,經過此一過程洗禮後,我赫然發現學員的心性有明顯改變,不但有信心上台,更能激發潛能在舞台上自在的演出,這就是我想要見到的結果,可見「人沒有能力不足的問題,卻有找不到激發能力的管道」,這也是教學者須下功夫的地方。

三、靜態成果展-心得寫作:學員期末繳交課程心得,亦是另一精神層次的成果驗証,然有多數學員都視寫作為畏途,而我則換另一角度去思索,該如何讓學員願意靜下心來思考這段時間上課的感受?首先,告訴學員寫心得要「想到什麼,就寫什麼」,這樣才是心中當下且自然的反應。再者,描述個人生理或心理的感覺即可。如上的文書鍛鍊是屬「內化又昇華」意識層面,無形中會啟發個人對事務觀察的敏銳度;我也會針對學員的心得一一看過,且在看文字內容的同時,心理回憶該學員上課的狀況,最後回覆給他們些許建議,做為心得回應。

伍、課程修正
教學過程亦須注重起、承、轉、合等階段的作為,所以在最後更重要的是應思考課程實施後,經實際操作與理論設計做比照,歸類可行與不可行之因素,做為下期開課新教案之依據,我認為,這樣才能精進老師教學的內涵。因而我對課程修正有以下幾點做法:

一、從學員身上的問題,擬定新教材:經常在課堂上有學員,會問及個人身體隱私問題,我除了私下說明與建議多練那些動作外,同時也將此等問題,轉換為新的教學主題,這樣可以增進老師教學的能量,亦能讓後進學員,遇到相同問題得以解惑與受惠。

二、廣蒐相關資訊,加入課程中:開學前或學期進行中,我會盡其所能多蒐集相關的養生資訊,隨時加入課程內,做為補充資料或案例,以延伸本課程的觸角。

三、詢問未學者,想獲得何些身體改善:透過徵詢周邊尚未學習任何養生功法或運動的友人,他們身體經常發生那些問題與現象,及最急迫想要改善身體的那些不適感,然後再從中研擬新的教學點子與創新,以迎合未來新學員的身體條件,靈活應變教學方法,期能增進教學深度。

綜上所述,是我對本課程教學效益的粗淺認知,除此之外,教學者也必須時時留意學員的感受,例如課堂中有學員練習上有進步或做的特別好,也要公開給予表揚,使他們有成就感之後,對爾後的學習自然就更有信心;對於動作做不標準或不對,我也不厭其煩一再的示範給他們看,期望他們不要因不正確的動作而傷了身體或自信心受挫,因此,「養生要先知道不傷身的觀念」且從中體會人有無限的可能,在課堂上也會重覆地告訴學員們,我真實的生理與心理的感受,其目的就是希望他們都能和我一樣快樂又輕鬆地學習「氣機導引」課程,更希望能透過學員的影響力,去邀約更多的朋友一起來共同探求生命的課題。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6-2 氣機導引/學習篇 吳秀燕


活在當下、順應自然、放下我執
 吳秀燕/台南市社區大學氣機導引學員

------------------------------------------------------------------------------------------------------■
種下種子-邂逅
一次美麗的邂逅,在驚喜中迸出火花,結下深厚情誼,好快!和氣機導引結緣已近四年。從懞懂好奇進而憧憬期待到放鬆自在,如今導引已不只是運動,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了。這三、四年的修習,身心的舒展、筋骨的活絡、呼吸的沉穩、病痛的鬆懈,一項又一項的體驗,在在令人欣喜。氣機導引的確是動醫學,是預防醫學的主流,我不藏私,好東西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都能遇見「它」,那就是你的福氣啦!

 結緣-師生情 
     很慶幸也很感激與黃老師的結緣,引領我走進導引的領域,透過動作、呼吸與意識訓練,啟動了身體機能,調整了心靈潛能,悠遊於放鬆與沉穩的動靜樂章中,感受了氣機的引動。初級班開始,老師即為我們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從樁步、呼吸、落胯、鬆身等基本入門循序漸進,每次上課會要求大家動作鬆柔緩慢,呼吸慢勻細長,加強身體的韌性、軟度,慢慢開發內在力量,讓身體能量慢慢釋放出來。過程中,老師怕大家動作錯誤造成傷害,總是不厭其煩,一個個引導糾正,尤其費心安排「學長姐助教團」,扮演與新學員的溝通橋樑,幫忙指導動作、發現問題,使課堂學習互動更熱絡,教學進度推動更順利。

進階班的同學大部分都是跟隨老師一路上來的老班底,師生情誼濃厚,上課氣氛好得沒話說,就像家人、朋友一樣,有認真嚴肅的一面,也有歡樂溫馨的時候,在這種放鬆、愉悅的翻壓起落中,上課是快樂的期待,雀躍在每週一堂的「課程聚會」,真的引導了我們保持身心的靈活,使大家更年輕、更有活力。

 有青才敢大聲-專業
     氣機導引融合武術、瑜珈、氣功、太極的精華,是一種內外兼修,全方位效能的運動,藉由強化氣能量的動作,促使身體機能的良性導向,透過身體訓練過程的打擊、挫折、鍛鍊臟腑氣機,藉練導引術之間用心與身體對話,逐漸達到心靜、意專、氣如、力毅,則百病不易纏身,人自然開朗熱忱。

     自古練功者最怕走火入魔,練功不成反傷身,運動亦然。錯誤的動作不但保健不了身體,反而造成運動傷害,豈不賠了夫人又折兵?所以有專業的老師指導是學習各種功法最重要的藥引。上課中,老師常提醒同學不要執著於動作的表象,要了解每個動作的關鍵竅門,如何鬆身落 胯,怎麼收提會陰,確實去體會「以氣領身」、「用意不用力」的意涵。意念的觀想、氣息的流動與細胞的活化才是更核心的健身運動,光是手腳比劃或身影演練,充其量只是依樣畫葫蘆,那能開發身體深處的筋骨關節、五臟六腑呢?

我思故我在-體悟
     運動的確是保持身心活力的不二法門。導引教你在忙亂的生活放慢腳步,用深沉的心傾聽身體的訊息,運動過程中所有的酸麻疼痛都是身體的信號,將它的僵硬鬆開,疼痛就過去。一旦將身體的執著放開,心靈的桎梏也會得到徹底的釋放。「導引身體空間,尋找快樂之泉」-老師除了教授導引的動作功法之外,更帶領大家在生活中實踐氣機導引的精神-活在當下、順應自然、放下我執。

我們在課堂上學到的已不只是一套套的養身功法,還有讓身心靈更充實的養生心得。這一門課你是不是:遇見它→親近它→擁有它了呢?很高興自己一直擁抱著它,在身體、在心靈、在生活!

              氣場靈動人好修     機緣聚合事可成
              導練動靜內外兼     引體旋天脾胃健
              強本固元養生術     身心健康精神好

              氣機導引強身-YOU CAN DO IT!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7. 心靈交織、多元創新-8學期香氛旅程續動力

<教學反思與經驗發表6>
主持人:傅沁怡/台南社大生命與健康學程經理人

  台南社大芳香療法課程,猶如是一段接著一段的身體香氛旅行,旅程中有植物傳說故事、調配DIY、精油按摩、香草料理,為了讓每段旅程多元且難忘,導遊(老師)和領隊(助教群)透過互動遊戲、電影、音樂引領學員成為熱愛芳療香氛的背包客!上過芳療課的學員說:老師總有挖不完的寶、學不完的芳療新知,以至於有抄不完的筆記和應用不完的生活妙方!因相遇而連結一種莫名的師生情誼,緊緊跟隨的助教群,也是這一段段未完待續、心靈交織的香氛旅程續動力。

發表案例6:生命與健康學程--芳香療法 
<發表人>
教學篇: 講師謝詩瑩/台南社大芳香療法講師
學習篇: 學員李曉雯/台南社大芳香療法助教、資深學員
<與談人>
 工作篇:廖真萍/台南社大生命與健康學程經理人
<回應人>:
黃創華/台南社大生命與健康學程召集人
黃興漢/台南社大氣機導引講師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7-1 芳香療法/教學篇-謝詩瑩

教學發表案例6:芳香療法/教學篇

芬芳山林之師生戀
謝詩瑩/台南市社區大學芳香療法講師

------------------------------------------------------------------------------------------------------■
壹、前言與感言:
在芳療世界的那一端,我富有到有常去的一座山林,在那兒奇花綻放、草葉清香而樹林幽靜,在那兒每朵花、每片葉、每顆果、每株樹姿態各異但相互容許。
許多學期以前,我們都不曾預料,相遇了以後,竟然分不太開了! 我們知道其他班同學與社大工作人員心生納悶,怎麼這些人,這麼多年了還在這裡?老實說,別人不問,我們也沒想到,怎麼我們這些人,這麼多年了還在一起?
芳香療法在大家的印象不是還停在按摩泡澡的應用層面,就是那能量感應心靈高來高去的飄邈虛無,但實際上不管自生理學、心理學、植物學、化學等等”借來的理論”或是自遠古各國流傳應用到各研究機構的研究實證,那扎實深遠的理論其實應該要把同學們嚇到一個不剩的,但是無論它是學術研究還是生活藝能,其實芳香療法是一個橋樑、植物與香氣也是媒介,自我的內省及人與人的感動與互動才是這門的課程重點!

 所以我們用各種不同的課程方式讓同學們喜歡、參與、體會,還容易應用在生活中、然後就記憶住了--用活潑的上課方式包裝曲高合寡的課程內容,並不是迎合學員,而是也是芳療的重點 : 透過互動了解並關心,最能夠找出重點對症下藥。所以明明上課上得很忙碌--又要抄筆記、又要聽音樂、記味道、又要觀察坐隔壁的人、還要玩團體遊戲,同學們每學期還是很有勇氣的早早”搶購上課”。三年半前還因為新舊生穿插隊課程不同的需求,更因為許多同學報名不上,我們有了芳香療法初體驗班與進階班。為了讓平日

幾年過去了,我才驚覺,社大真的給了很大的授課空間,辦公室同事想必努力忍受就在隔壁的芳香療法班 : 飄來的”香氣”一下子很香一下子很臭;傳來的音樂一下子催眠一下子電音;開播的電影一下子催淚一下子哄堂大笑;可惡的是每學期一定有一堂假借用本學期所上的香草做料理的課,飄來的料理香氣引人餓到探頭去看還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成人教育與我之前熟悉的大學教育職場不同,同事們抱著熱誠尋求更多課程上的可能性、而同學們一定是出自於個人意願甚至個人需求才會選擇這門課,如何在老師的出發點”這門課一定要教齊什麼內容與同學們”我喜歡學到什麼”達到雙贏,甚至創造出”熱門課程”的三贏,的卻是不動則消失的挑戰,卻也是溫馨而愉快的挑戰!

前幾年配合課程進度,我在美國台灣來來去去,在臺灣的三個月用課程與同學互動,在美國的三個月寫部落格、用e-mail讓同學不覺得我遠在海的另一邊。這兩年我能回台灣的時間短了,我與助理老師們及南社大同事們,在硬體軟題等事前預備準備齊全後,開始了我們的遠距教學,同學們還是每學期捧場”搶購入場”,這是集結同學們+老師們+社大同事一起努力後,才獲得同學們的小小回饋,我們把累積下來的心得,感謝社大、感謝參與的老師們、感謝同學們,也分享給其他老師們。

貳、各班運作與課程設計方向
一.芳香療法初體驗:

1.教學思考方向 :

2.教材編寫大綱 : 

更因為在初進芳香療法的世界裡,與身邊這群人越是熟識,除了學習起來增加許多樂趣,當我們的互動意願越高,我們越能幫助彼此找出問題的癥結;當我們對人、事、物的同理心/感受力越多,回過頭來對植物的理解程度越高!於是雅芳老師與美淑老師很大公無私的把舊面孔拆開、把一起來上課的朋友拆開;讓香氣的感動透過音樂、電影、調配DIY、互動遊戲、作業、課後活動傳到同學心底知識傳遞,最重要的是要有趣活潑、變化多端!邊學邊玩中讓一株株植物深入記憶、邊學邊玩讓初學者有興趣繼續吸收下去。

3.課程進行方式:

二.芳香療法與居家保健(進階班)

1.教學思考方向 :

2.教材編寫大綱 : 

3.課程進行方式:

三.假日手工皂研習營初階/進階:
1.教學思考方向 :

2.教材編寫大綱 : 

c.初階/進階班階穿插少許手工皂相關材料的居家延伸應用,以提高同學的興趣及課程多樣性。
3.課程進行方式: 

  --謝詩瑩老師(課程規畫、教材編寫、理論講解)
  --楊雅芳老師、鄭美淑老師、李曉雯老師、李蘋辰老師(理論講解、技法示範、分組
指導)
  --至少2~3位3~4年以上資深學員到場幫忙
  --初階班連線教學前兩學期商請高雄市第一社大暨鳳山社大手工皂潘秋雲老師到場監督實作狀況,目前恢復自行授課。

--初階研習營詩瑩老師連線教學+四位老師輪流教學,寒暑假需先預備PowerPoint檔及詩瑩老師講授部分的錄音講解檔(連線品質不良時用)
  --進階研習營:五位老師一起現場輪流授課
--同學以分組方式製作不同皂方,提高投入感與參與感,研習結束後交換贈送,期望讓同學有滿載而歸、對手工皂製作興趣滿滿的感覺。

參、與南社大共同創造的教學創舉

1.遠距教學
因為南社大有創新的包容力,我們用設備完善、播放檔比之前更有趣、講義比之前詳細、預先準備錄音檔、現場二~四位老師+連線一位老師來克服了連線品質偶有不佳的問題,同學的問題可以向現場老師詢問或是直接到螢幕前詢問,同學們反而感受到被更多老師照顧,這門課仍然延續的不錯!

2.師資養成與培訓
目前四位加入的老師都是社大的資深學員,在初階班改為部份週數連線上課前,四位助理老師已經有兩年或以上在初階班課堂上協助講解的經驗,所以改為遠距教學後不但更能迅速挑起教學大樑,長期培養的默契更能讓她們在工作分配上毫無適應期 : 詢問及回報新舊學員比例以利調整課程、連線狀態、器具與材料準備、回答同學們的問題、預備前置作業,合作無間的照顧到了大大小小繁繁複複的準備事項與課程進行!
更因為四位老師都是社大的資深學員,在學期間聯繫與休假期間互動上扮演非常重要角色,芳療班同學們的互動活動非常頻繁而溫馨,我相信這也是芳療班同學回籠率高的原因之ㄧ!
而講師費雖依每位老師花的時間及講解多寡區分,但沒有一個老師在乎許多人一起做而只能分享一位講師薪資,而是享受在一起的過程。
許多資深學員非常樂意投入,目前有2~3位資深學員加入協助行列。

3.成果展愛心藝賣
每學期參與成果展或是誠品展覽,我們轉為老師出材料、同學出力製作+義賣方式,將所得長期認養兒童。同學們參與意願更高,也因為幫助別人內心滿足!

4.社大活動互動與社會參與
H1N1、風災期間等等,我們依循老師出材料、同學出力製作模式製作相關用品贈送給社大師生使用、配合社大其他班及社團下鄉活動或以社大名義捐助給紅十字會,我們出的力很小,但同學們每次都呼朋引伴、攜家帶眷來趕工,更因為幫助別人內心滿足!

肆、課程願景與改進

  1. 網路教學品質:目前以Power Point播放檔投影搭配連線講解,仍須事先預備錄音檔以備連線品質不良時用,欲尋找研究出更好的方法。
  2. 社團成立:因同學長期反應寒暑假期間活動太少,同學聯絡不頻繁,或是慢一步報名報不進芳療初階班或手工皂初階班,希望透過社團成立,除了讓同學們有固定互動的管道及場所外,更因為有組織能多參與社區關懷與互動。
  3. 班級部落格:本學期兩位老師參與班級部落格培訓,預計本學期陸續上線,提供師生們互動的管道,也留下記憶與紀錄。
  4. 提高社區/社會參與比例:老師同學們對於公共參與的興趣非常濃厚,但受限於資訊管道及創意不足,我門目前只做到義賣、製作成品贈送,未來期望透過社團成立、大家腦力激盪及對外尋求,有更多機會以不同方式講我們所學回饋社區/社會。
  5. 開闢分班或是尋找社區/機構上課機會:讓現有師資有發揮空間,也能將關懷的理念分享給更多人。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7-2 芳香療法/學習篇-李曉雯

教學發表案例6:芳香療法/學習篇

學作一枚謙遜專心的綠葉
李曉雯/台南市社區大學芳香療法學員

------------------------------------------------------------------------------------------------------■

『果實的事業是尊重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但是讓我做葉的事業罷,葉是謙遜地專心地垂著綠蔭的……』——泰戈爾

故事要從2006年說起……
當時我自學手工皂,「皂欲症」正如火如荼的發作中,每到放假日,就是我的瘋狂作皂日,從書本和網路上四處的搜尋各種作皂知識和精油芳療的資訊,然而我心中有很多的疑問,卻無人能解。

直到某一日我由皂友的友好連結中發現了Selina老師的部落格,我頓時眼睛為之一亮:「這就是我所想的問題耶,這真的是有答案!」,「這麼多精油,究竟什麼是有效的組合?」,「哇!竟然有峇里島LuLur SPA皂配方…」,詳閱了部落格中一篇又一篇的芳療Vs.作皂文後,越看越覺得這位部落格主的人生經歷超級豐富,我不由得好奇起來,這樣一個擁有「老靈魂」的慧黠女子,本尊究竟是什麼樣的面貌?她又有著怎麼樣的神奇魔力呢?我止不住心頭反覆的疑問。

每學期如候鳥般往返於台、美兩地的Selina老師,會在台南社大開課教授芳香療法的課程,當時遠隔著太平洋的我們,怎麼樣也想不到,在隔年(2007)的春天,我們竟能相遇在台南這個奇蹟的城市裡。

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

初次相見又是另一場「驚喜」,有著「老靈魂」的慧黠女子,同時也有著青春的容顏,但從眼眸中立時就讀出了彼此熟悉的訊息……
然而開學第一天的課程,我所遭遇到的可是超級「不浪漫」的震撼教育——香港腳的防護芳療配方,一度還沒回神過來的我,馬上就被原產於紐西蘭山野濕地的松紅梅氣味,給逼到無處可躲……這非常不芳香的潮濕氣息,彷如記憶中陳年倉庫裡的木頭味兒,在腦海中盤旋縈繞,遲遲不散。
慢慢的我相信,這就是冥冥中的緣分,不然為何在茫茫人海裡,且遠隔了千萬里,我們只是憑著內心的牽動與直覺的靈感,就找到了可以依憑的信賴,而這次意外的開端,讓我之後面對松紅梅精油,即有種說不出所以然的篤實和安全感。
這種經驗,猶如每次課程中安排的精油抓週,我們總在當下,找尋到自己所需要或是對應當時生命情狀,和自我最契合的植物能量出來。
這一連串「意外」牽成所開展的師生情緣,如今回想起來,正是:『不要著急,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

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

其實我的求學歷程,並不是很順利,雖有旺盛的求知慾和熱切的閱讀興趣,卻不代表在升學或是晉級考試中都能如願過關。少不更事的年紀,也曾飢渴的吞食過許多心理學和社會學大師的書籍作品,一度也滿腔熱血地想要改造世界,然而面臨現實生活中能量的磨耗,讓我這一顆小小的理想的種子,只能一直收藏在非常、非常深的心底。

直到接觸到Selina老師的芳療課程後的一個夜晚,我握起手工皂,立在盥洗台前梳洗時,念頭如閃光飛過,那一瞬間我突然領悟到:原來過去這麼多年跌跌撞撞的學習路途,並從沒有白白的走過。

因為在沒有遇到芳香療法之前,沒有一種應用科學 / 藝術能像它一般能滿足且達成我的想法與期許,它含括了以人為本的生理與心靈,從一粒種子上達至無限宇宙,跨越了從東方到西方的歷史文化演變,既現代、又古老,它能縮小、亦能放大,除了能療癒自己,也能透過芳療的各種方式與手法,去照護親人,關懷朋友,甚至還能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們。

像88風災過後,我們就募集許多芳療班同學們的愛心,參與製作天然的殺菌精油製品,送到災後亟需清潔消毒的山區部落朋友們的手上,這讓我們學習到不僅僅能用的天然的方法關愛自身,在需要化為大愛的時刻,它一樣能轉化為行動,付諸實現。
這一扇意外開啟芳療學習的窗,讓我在平凡的生活中,擁有更多不同面向的體悟。

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麼報酬…

我們學習到的芳療理論知識,不只是應用於生理保健上,在心理層次上,對於我們身處於不同的生活考驗和生命情境中,我們也需要擬人化為不同的植物性格,好調整轉換自己的心境。
在需要柔軟身段時,學習唇型科植物的精神(如:迷迭香、薄荷),矮小卻堅韌,能變化自身的外型來適應環境生長;在需要心眼清明的時候,學習高大的針葉松柏,歷經風霜雨雪後仍能有格外清晰高遠的眼光,瞻矚於未來的方向;在需要自我表現的機會,學習著如玫瑰花般的多姿芬芳,以捕捉眾人的目光。

這一切的一切,透過Selina老師逐步的引導,去學習從每一種植物出發的眼光,讓我們更深層全面的瞭解自我,當然也不小心的被Selina老師看出,我原來是包裹著松柏針葉的冰冷外衣,內裡卻是一朵衿持嬌貴的橙花。

這大概也只有長期與著芳香植物相伴,彼此是極熟識的朋友,才能這麼樣的開放自我,讓有敏銳心眼的她,覺察出我這兼具矛盾與特色,擁有極大反差的內在性格。


對我們而言Selina老師是如此重要的一位心靈導師,每一學期的課程,她都像是用心的媽媽,為我們列出好多健康美味的菜單,裡頭夾著辛苦設計要我們消化進去的營養,在過程中,我們反饋了各種疑難雜症的學習疑問,她都一一的細心回覆,不求回報。

歷經了多年台南社大的學習生活,我認識多位心靈(氣質)相通的芳療友伴們,大家為著相同的目標而學習、成長、努力,這一路走來,我益發的感受到,原來我們所進行這場奇妙的旅程,根本是沒有盡頭的,有的只是沿路不停變換的內在風光……

在課堂以外,雖然總與Selina老師相隔遙遠的兩地,不管在繞過半個地球的陽光之域佛羅里達,還是在嗆辣的北國韓國首爾,我知道~~在小小的芳療之夢裡,我們共同編織著美好的理想和芬芳,身處在芳療植物的世界中,幸福是隨心之所至,無遠而弗屆……。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8. 在偏遠部落中,我們學到甚麼?


<教學反思與經驗發表7>
主持人:李珮甄/台南社大公民志工小組成員 

  
一場八八風災,沖毀了許多那瑪夏鄉村民的家鄉,遠在台南的我們,除了捐款,還能作些什麼?
 部落的村民,住不慣重建村,因為每晚夢見的,還是那熟悉的家園,停不了的,還是土地間祖靈的呼喚,即使路不通、地不平,回家,還是住民不停歇的訴求。
 這門課,不在強調要如何參與居民的重建,反而,透過陪伴南沙魯村村民回家的過程,讓師生重新認識這一群為了回家,堅持不懈的村民,也讓自己長出了更堅強的生命力量。
 學員慧靜說,我能做些什麼?紀錄,並將紀錄讓自己的朋友看到,把這一部份的眼見為憑帶給他們。因此,寫紀錄時盡量書寫自己真正有感受的東西,不讓文字帶著走;並且警告自己,不要為寫而寫。
 眼睛看得到,雖然是災難的辛苦復建過程,但學習的心靈,在記錄書寫中卻逐漸變得飽滿有力。請跟著這一班的師生,發表在南沙魯村民回家的故事中,如何找到自己生命豐足價值的過程。
發表案例7:社會與生活學程--環境公民記者
 <發表人>
教學篇:講師許淑茹/南沙魯回家關懷行動召集人
學習篇:學員鄭雁汝、梁筱筑
<對話人>
林冠州/台南社大社會與生活學程經理人
  打亥/那瑪夏鄉民族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8-1 環境公民記者/教學篇-許淑茹

教學發表案例7:環境公民記者/教學篇

從環境議題參與、偏遠部落志工服務到公民行動

許淑茹/台南市社區大學環境公民記者講師
------------------------------------------------------------------------------------------------------■

2004年底將過去養豬廢水田間試驗轉變為一位資訊老師,將六年養豬廢水的經驗與資訊專業轉化為中石化台鹼安順場戴奧辛污染案的資訊記錄、田野調查及帶著延平國中環境資訊社團的學生進入污染地顯宮里,進行田野訪談記錄的環境資訊教育,實際引導與陪伴國中學生接觸污染社區,觀察社區因污染衍生而來的社會、經濟與健康問題與風險,污染地的受害居民是學生最真實的環境震撼教育,從田野記錄過程學生不斷問:土地要如何整治、受污染居民的健康未來會如何被照護,污染廠址周邊有魚塭、有農田,那麼魚塭的的魚、農田的蔬菜可以吃嗎?我們在污染地可以做什麼?一連串的疑問不就是現在台灣每一場污染案相同的問題嗎;進行田野記錄過程經歷當時行政院通過的13億人道關懷救助金,但並未還沒開始後續相關救助運作,學生可以有機會學習最真、最善、最美的『生命教育』,這群學生現在都已是大學生,相信這場污染田野記錄的洗禮在他們心中有多樣種子在心裡蠢蠢欲動。

2007年開啟那瑪夏潘朵拉盒子,盒子打開一切欲罷不能,走來三年歷經88風災的傷痛再回首依然快樂勝於一切,收拾傷痛與部落朋友一起重建家園,三年來走進部落知其『生活簡樸』才能擁有更多的幽默感、生活智慧與開闊的心胸;走進部落真真實實發現『分享』擁有最美的回應就是『笑聲』,這些不就是過去台灣農村社會的基本元素亦是生活的『原味』,當原味被文明取代、當文明被物慾模糊了本能,我們終於失去了生活的質樸,比較與計較窄化了視野與氣度,三年來來去那瑪夏布農族部落,從部落志工教育服務行動過程學習到簡單生活讓『心』很滿、很知足,我們是最幸福的師生。
而….幸福在哪兒?又為什麼會開啟這個潘朵拉的盒子?

2007年台灣非政府組織國際交流協會理事長蔡明殿老師 詢問:是否有意願到三民鄉 民生村婦女協會教部落婦女使用電腦,當時我 -- 許淑茹 是協會的理事,心想過去計畫當國際志工到辛拉威教當地小朋友電腦的夢想因家父健康而擱置沒機會實踐,現在有這樣的機會認識台灣原住民部落又可以利用自己的專長跟部落分享,當然一口氣答應並帶領師母王淑英老師崑山科大幼保科大四學生投入,幼保科學生畢業之後,藉由台南社大人權班課程規劃國內志工服務行動、國際事務參與,國內志工行動服務初期學生藉由當地的部落導覽認識布農族、鄒族的遷徙、語言與文化特色,實踐世界人權宣言『第二條  人人皆得享受本宣言所載之一切權利與自由,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見或他種主張、國籍或門第、財產、出生或他種身份』,從尊重族群文化實踐人權的第一步,而潘朵拉盒子就在人權學習與實踐中開啟了。

2008年我們在民權教會進行部落小朋友的環境教育及閱讀,每個月二週上山帶著小朋友撿山林不該出現的垃圾,陪小朋友閱讀繪本,欣賞環境生態、品格與生命教育相關紀錄片,透過導讀與小朋友互動間接培養部落小朋友的表達,讓這群隔代教養小朋友的學習不再弱勢,才藝學習在城市小孩可以自由學習,但在部落就不普遍也很奢侈;在金城國中同事美術老師宋三和老師義務跨刀上山,教小朋友觀察部落周邊的植物,透過顏料將採集的樹葉拓印在布上,我們開啟山上第一堂『環境藝術創作』,我們跟著部落學生及長老認識山林,給予我們最珍貴的土地倫理觀念;就這樣一路走到2009年,2009年發現民權教會、民族村各需要一間多功能閱讀教室,在民權教會石牧師支持、民族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支持及社大冠州主任資源與支援,我們師生於20090516、20090613相繼完成民權教會及民族社區發展協會辦公室二間多功能閱讀教室,環境藝術創作、閱讀、山林影像紀錄及影片導讀陸續開始,緊接著2009年七月完成民族社區發展協會小朋友的部落格多媒體紀錄之後,計畫九月開始部落小公民的多媒體記錄培訓,一切計畫趕不上大自然的變化,莫拉克風災狂掃那瑪夏,我跟部落小朋友的夢想隨颱消逝,原來的志工教育服務行動瞬間變成旗山國中陪伴救災與回原鄉重建的爭取、抗爭到無奈,因災後陪伴親眼目睹政府要消滅原住民文化的行徑,勾起我小時候在學校因不小心講母語--『台語』而被罰錢掛『我要說國語』的牌子回憶;心中的公理與正義讓我跟社大學生再度投入訴求回原鄉重建的社會運動,一路走到2011年的我們,不只是志工教育服務行動,我們師生早已超越志工服務行動的價值,我跟學生無形中早已實踐台灣社會最有力量的『公民行動』,我們從人權學習而覺醒、而行動,這就是教育最大的立基。

這三年來我用過去參與中石化台鹼戴奧辛污染案的社運經驗,引導社大學生投入社會議題與行動參與,讓學生不只是一位配合志工,從行動參與過程中不斷對話討論,培養學生成為倡議志工,並陪伴學生執行志工教育服務行動,這樣的教學過程真的非常不容易,及無法言語的辛苦,當學生學習有了挫折、家人的抗議、上山路途的遙遠…..等等因素,都會讓學生快閃與退縮,一路陪著學生身體力行是我身為老師最應該做的,透過教學陪伴讓學生更真實體驗『社會參與』就是一種公民行動,在台南社大十年之際,我跟所有台南社大師生分享,『唯有老師參與社會議題,才能有經驗引導學生成為一位有行動的公民』。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8-2 環境公民記者/社區篇- 打亥 伊斯南冠 犮拉菲

教學發表案例7:環境公民記者/社區篇

來自部落的潘多拉盒子 打亥 伊斯南冠 犮拉菲
那瑪夏民族國小鄉土教材主任暨民族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
一、怎麼會這樣

有一次,支援本校國幼班上認識植物的課,全班小蘿蔔頭都待去野外,一來藉此互動中,順便來個族語教學。二來讓孩子認識布農族民俗植物之餘,多少也灌輸野外求生的知識。邊走邊講解,突然前方轉角處,部分腳程快(或說,不認真聽講)的一群小朋友,大聲傳來「芒果!芒果!」興奮叫聲。依我生於斯長於斯三十幾年的印象中,此地根本就沒有芒果樹,而且現在也不是芒果成熟的季節,一世代著疑問前去了解。晴天霹靂,那是一株木瓜樹,上面一顆顆木瓜,結實纍纍的青木瓜中,有三顆已黃熟。至此,心中一沉,居住山上的原住民小孩,也走到了鬧笑話的地步,心中的憂慮,久久未散。

二、原住民的教育方向

自然生態,是我們原住民學校的優勢。我們擁有廣大的教室—野外田野;我們擁有豐富教材—多樣的動、植物;我們擁有千變萬化的活教材—野外的動物習性與植物生態。在大家的不重視下、在大家的忽視下、在大家扭曲的短視價值觀下,就這樣一年一年的流逝。

思考了很久,原住民學校缺的是相關師資,設備易買,師資難覓。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空有自然科學的環境優勢,卻缺乏關鍵的優勢—師資,一切都構不成優勢的局面。從此,我一直努力在思考著,如何尋覓相關的師資,有哪種管道可以連結相關的師資,並說服他引進本部落。
 

三、我與台南社大
(一)第一次接觸
緣起總在不經意處。台南市顯宮國小的環境議題之旅,拜訪本鄉民生國小,特邀我去說明「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的種種影響,本著對土地的捍衛與生態的教育,毅然決然的答應前往。後來聽說有位許老師(我當時誰都不認識)要和我連結,我也只好等待這個資源。
(二)第二次接觸
與民權社區的韃虎與一萱主任閒聊,得知台南社大於假日在民權社區為小孩子設計學習活動,當然最讓我心動的是野外生態教學,於是透過韃虎先生,表達希望台南社大的服務觸角擴及到南沙魯。最後終於如願,許淑茹老師親自到民族國小拜訪,並做了溝通,以方便台南社大的課程規劃與南沙魯社區的配合協助事宜。


四、南沙魯與台南社大的接觸
(一)第一次接觸--建置教室
這是與台南社大共同討論出最急迫的課題。基本上學校數位學習中心,可以無條件提供相關資訊課程較無問題。比較耗工的是多功能教室,選擇協會辦公室空無一物的大廳,由台南社大提供桌椅、書籍,並與部落小朋友共同規劃、整理,把原本內容貧脊的大廳,營造成豐富多元適合教學的場所。
(二)第二次接觸--正式上課
台南社大的課程設計多元,初步規劃先著重在資訊素養的訓練,因為它是整個課程的依歸—資訊化。小朋友在台南社大老師引導下,每個人都對資訊電腦的恐懼決然消失。小朋友在台南社大精心規劃的課程學習過程中,每個人都能完成基本的資訊能力,如上網查資料、收發電子郵件、部落格建置、部落格的連結…等等。對偏鄉部落的小孩子,是一大福音。
(三)深入接觸--八八水災後的陪伴
台南社大每兩週來一次南沙魯的課程設計的美意,被莫拉客颱風給掃掉了;台南社大在南沙魯經營的教室及成果,被八八水災給沖毀了。南沙魯因此被安置在高雄縣燕巢鄉的工兵學校,過著驚慌無奈,前途茫茫無助的生活。所幸,有很多民間團體用真愛,亦各種方式來協助本部落,其中台南社大就是有力的一個團體之ㄧ。舉凡法律、資訊的提供與政府對話的支援、長期的陪伴、撫慰心靈,都對當時毫無頭緒的南沙魯注入一股強心劑。
尤其是資訊教育,為了延續之前在山上部落好不容易種下的教學基礎,為了延續孩子的資訊能力不墜,台南社大還是在艱苦的環境中,繼續服務南沙魯的子弟,運用其最大的能力,使每個環節都盡到最大的價值。對在工兵學校南沙魯的小孩子來說受益良多,不只是資訊學習不中斷、也多少規範了孩子的行為思想,也間接協助家長教育在混亂環境中的小孩子,對整個工兵學校的南沙魯居民來說受益匪淺。


五、災後的南沙魯—百廢待舉
時間匆匆,在各種環境的交用下、在各種言論的攻防下,不到百分之二十的族人,帶著不被祝福的身影,毅然決然返鄉,投入即將漫長的部落復建工程。人力極度缺乏的南沙魯,在少部分堅持恢復故鄉記憶的族人的堅持下,與部分民間團體的協助下,終於一步一步的拓墾出原來的模型。在此同時,也在台南社大的陪伴與關心下,包含資訊設備的建置、相片資料的整理,也都在大家的努力下。慢慢整理出南沙魯未來的遠景,不過還需族人的堅持與外界朋友的協助,才能讓南沙魯在搏社會正向的版面。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8-3 環境公民記者/學習篇- 王采炘、 鄭雁汝

教學發表案例7:環境公民記者/學習篇

潘多拉盒子一號
 王采炘/台南市社區大學環境公民記者學員

------------------------------------------------------------------------------------------------------■

回想97年與上圖的這些戰友們一同上山為原住民小孩上生態教育課程,說真的,很開心,很快樂,那裡不僅空氣好,風景也美呆了,小朋友純真可愛,我們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生態環境教學,4~6月。錫誼因為有參加荒野協會,而且對野外一些植物或昆蟲都有研究,透過他,我們與原住民小孩都認識了很多大自然的動植物,當然淑茹老師更讓我們了解,污染的來源與可怕,讓我更驚覺要好保護育珍惜我們的環境。我記得有一次淑茹老師帶我們去看一個地方,那裡的砂石被盜採的很厲害,我那時才了解一些盜採砂石方面的事,很多事攤開在陽光底下時,就會頓時覺得社會好黑暗喔~~善良的人似乎一直被欺負與犧牲……氣!!!

一直以來,我知道自己對社會很多的層面並不了解,當你每天工作,領域所及都是非常狹隘的局限在一個小小自我天地,只有當你走出去,走入人群走入社會,去觀察各個現象,才知道我們該為社會盡到的責任是什麼,我們能怎麼做,以及我們能如何更提升自己。當志工時自己雖然是付出時間,但自身背後的收穫與學習成長可說是獲益良多,學到如何觀察,找出問題,如何思考與如何解決問題,…在那瑪夏我也經由淑茹老師與其他好伙伴身上學到很多,因為這次的上山協助,才知道青蛙和螢火蟲是環境汙染的一個重要指標,當水溝充滿化學污染清潔劑時,原則上青蛙也就消失無影了,而當山裡的草被灑上除草劑後,螢火蟲也將跟著消失。想想平地的人們住的環境跟山上比起來真是貧窮,一點都不富有,因為平地小孩早已失去了所謂的大自然,有的只是水泥森林與不斷製造出來的汙染物。

我記得有一次進行野外植物認識,需要讓小朋友寫下聯想事物,有些國小三年的小朋友,很多基本字彙都不會寫,這讓雁如和我都擔心了起來,山上的教育資源比較少,因為偏遠,能投入的人力相對較少,硬體設備也顯不足,我想這是為何當初淑茹老師那麼積極輔導當地人民學習電腦操作的原因吧,期望他們能具備更多的能力與競爭力,積極輔導他們能在下山就學或就業時,都能更快融入社會。謝謝辛苦一路走來的淑茹老師與雁如美女,還有志工群,加油!!

專注力的問題
一開始我們真的遇到很多困難,因為小孩的專注力非常短暫,所以影片不行太長,要讓他們乖乖坐著真的不容易…你得花心思,用新鮮的題材還吸引他們。
還有他們很多都還沒吃早餐,所以都很餓,後來我們有準備點心來因應。
而每次的上課內容都是由淑茹老師、錫誼和勇慶去策劃,淑茹老師指導與山上民權教會聯繫,月賓姐總是為我們加菜,真是辛苦他們了。

一起培養好習慣
期望他們愛惜山上美麗的環境,志工帶領著大家一起沿路撿垃圾。
即使在山上,還是隨處可看到垃圾或空罐,而且還有酒瓶碎玻璃撒了滿地,好危險,很多山上小朋友都沒穿拖鞋,很可能不小心就踩到了,不隨便丟垃圾的習慣在,需要從小慢慢去灌輸。而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去撿垃圾,分類垃圾。

戶外教學,一起了解自己的環境
我想他們不會知道自己多麼幸福,高山溪水青蛙綠樹,這樣的環境再不好好認識與保護,就太不應該囉,淑茹老師和錫誼策劃了戶外教學活動,從周邊的花草植物開始認識~這樣的活動真的是太有意義了,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書寫板,上面有表格,可做紀錄與繪圖聯想。假日不再是窩在網咖打電腦的時光,三個月下來,雖然一個月只上去兩次,但我也慢慢愛上了這塊美麗的土地與人們。

永續經營
這樣的活動與教育必須是長期性的,這樣才有辦法深耕,教育是立國之本,小孩是未來的主人翁,需要我們的地方是那麼多,可見若要光靠政府的力量,很難補足這些看不到的地方,很慶幸自己能在97年參與了這樣有意義的活動,希望未來的日子裡,有機會繼續服務下去。


教學發表案例7:環境公民記者/學習篇

潘多拉盒子二號
 鄭雁汝/台南市社區大學環境公民記者學員
誤入森林而愛上森林的小綿羊……我是一個平凡的女生,雖然平凡但一直覺得總該為人生留下些什麼,而這個念頭讓我96年時在社大遇到了淑茹老師,在97年時跟著淑茹老師到高雄縣那瑪夏鄉陪伴原住民孩子做教育,原以為離開了幼教界就跟孩子不會再有接觸的我,又開啟了另一個與孩子接觸的方式,一樣在做教育,但在那瑪夏鄉陪伴的日子裡,沒有制式教育、沒有照本宣科,從協助淑茹老師規劃的環境教育課程到獨自陪伴孩子讀繪本,讓孩子從讀繪本的互動中愛上繪本的魔力而喜歡閱讀,過程雖然辛苦但現今再回頭看,那是一段幸福又快樂的日子。
    教育是一件重要的事,資源不足的偏鄉偏村更需要教育,願我們的陪伴能讓孩子不只是知識的成長,在心靈也能富足。

前 言
    為什麼要當志工?當志工的價值在哪?最開始的動機在哪?跑那麼遠不累嗎?但通常只會有人問,不會一起跟著做。
    其實開始的動機很簡單,只是想讓自己的人生不要只是忙、茫、盲,我開始思考該留下什麼,該放下什麼,剛好有這個機緣,上了社大的我就跟著淑茹老師在山上跑。我們在97年後半到98年六月,我們幾乎是一個月二次,六、日二天在那瑪夏的瑪雅村陪伴著瑪雅村的小孩在教會做完主日學後的時間上淑茹老師規劃的環境教育課程。

瑪雅村是我真正開始做志工的起點,在教會陪孩子上環境教育,陪伴著孩子讀繪本、折紙,孩子也慢慢習慣自己來到教會拿書閱讀,瑪雅村是我在那瑪夏停留最多日子的地方,也是最快樂的時候,相信當時的孩子跟我們一樣,也是快樂的。

陪伴閱讀
在一連串的環境教育課程中,我們也發現孩子們的閱讀及寫作能力較弱,所以大家發起了「山中猶有讀書聲」募書活動,希望能透過閱讀來增加孩子們的語文能力。

募到的書籍就在淑茹老師家整理,適用的書籍、繪本擦拭整理後再分批載上山,書籍有了卻發現沒有適合的地方擺放書籍,經由淑茹老師的協調,民權教會石牧師的同意將我們原本上環境教育的課程的地方做為多功能閱讀室,而社大主任支持並商請了木本木植李維睦老師和李罐君二人載著工具與材料上山,與淑茹老師及幾位志工一同到民權教會與小朋友一起合作製作了二個嵌入式的書櫃,剩下的材料做了二張小桌子和佈告欄。

書櫃完成了,接下來就是該把書定位了,小朋友先把原有的書本搬離鐵櫃,志工們將櫃子移到適當的位置,把不適用的書挑掉之後,再由孩子們接力把書放入鐵櫃,跟孩子們一起建構教會多功能閱讀教室。

在沒小桌子的之前孩子們坐的是辦桌用的組合式大桌子,但這二張小桌子是沒辦法滿足這一群孩子,每個人搶著要使用,這時候我們去買了地墊,環境教育可以使用,孩子也可以在此閱讀繪本,幾次下來孩子也養成了在上環境教育課程前會一起幫忙把軟墊鋪好,鞋子擺好,安靜的看書,等待上課。

觀察下來,孩子沒辦法長時間安靜的看書,所以淑茹老師找了三本集中力與專注力的書,我們就一頁一頁拆下印給孩子使用,結果大家常常為了要搶二張小桌子使用而吵來吵去。後來冠州主任說延中有淘汰的課桌椅,可以讓我們可以利用,大家就腦力激盪用垂降方式將三十張課桌椅由四樓運到一樓,罐君再協助載到民權教會並教我們如何整理課桌椅,如何讓這些報廢的課桌椅付予新生命,孩子們也由一起動手整理這些課桌椅的參與過程中,進而愛護這些課桌椅,多功能教室就這樣在大家的一用努力下完成了,孩子們可以在這個空間裡面上課、閱讀、寫字。

在這個多功能教室中,我扮演的角色是個說書人,讀繪本給孩子們聽,一起進入繪本世界裡。我曾是個幼教老師、安親班老師,沒想到離開教育界後,會有這樣的因緣際會在這邊與小朋友一起閱讀一起分享一個個精彩的故事,能讓我把這幾年的在教學上的磨練,能再次派上用場。

繪本對於孩子而言,是個非常好的教材,不論看不看的懂字的小朋友都可以進入繪本世界,繪本上每頁都是個連續故事,孩子可以自己去看圖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孩子也可以從閱讀繪本上的文字進而增進識字能力,也能增強表達能力。
在這間多功能教室裡,相信有我們的陪伴,帶領孩子進入繪本的世界,為孩子開啟了一扇喜歡閱讀的窗,透過不同的引導方式,如:先讓孩子做聯想或讀完繪本後做相關的繪圖、美勞,運用不一樣的方式讓孩子去更加喜愛繪本。我們也會讓孩子講自己喜歡的繪本給大家聽,讓孩子透過分享,相信孩子們也能對自己更有自信。而且小朋友想聽故事大孩子們也會自動的講故事給小朋友聽,看著他們,我們深信我們與孩子們一起一點一滴建立起的多功能教室,從無到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除了繪本和寫專注力、集中力的練習,我們也陪孩子折紙,我們會陪著孩子們配合著季節折山林裡有的動物、昆蟲,我們也在螢火蟲季節時候,陪孩子們折螢火蟲送給來賞螢的遊客,孩子們也很喜歡折紙,看著孩子們專注的眼神,跟著我們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折出屬於自己昆蟲,每個人折出來的角度不同,完成後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相信從中他們也獲得不少的成就感。
原本在98年我們也希望在教會培養種子教師,因為我們在雨季會面臨到路況問題而無法上山,在山上所做的教育、陪伴都會停頓,所以教會也找了一位願意陪伴孩子的潘文明老師,希望可以讓他可以獨自帶領著孩子繼續閱讀,讀繪本、說故事給孩子聽,但他本身務農,在農忙的時候根本無法顧及孩子、陪伴孩子,在教會還有帶青少年團契,更是分身乏術。孩子們在閱讀的這一塊,我們無法長期不間斷的陪伴,山下的團體在這來回要耗上半天的地方敬而遠之,教會又找不出人來固定陪伴,是一個很大的隱憂。

分享
將近一年的堅持,一個月二次,加上得自己開車單趟就得二個多小時,說不累是騙人的,也不知道哪來的力量支持下去,或許是這群孩子天真的笑容,讓我們有動力繼續努力下去,我們失去了一個月二次的假日休息時間,但跟孩子擁有很多的第一次,心靈是富足的,在這些日子下來,很多事情,很多想法都慢慢的在改變,更懂去關心別人,更懂得知足惜福,更懂得用眼睛、用耳朵、用感覺、用行動去體驗人生。
當然一切不可能是如此的美好,雖然淑茹老師在我們要上山之前就打理好與山上一切的連繫,還是會有挫折的時候,如連繫好到了教會,孩子們可能因為村裡有活動就不來上課;在剛開始上課時因為孩子不習慣長時間靜下來而常常情緒浮躁,得不斷思索如何去引導孩子…等等。
 
以前的我對於社會現象是個很冷漠的人,在這二年多從志工轉變為公民參與,我不敢說我對社會有多熱情,但我從老師身上、從這片土地身上,學會去觀察、去思考,而不是冷眼旁觀,到現在更得努力去把所看的所想表達的書寫出來,做一個環境公民記者,到現在我依舊在努力學習中,為這片土地盡一點心力。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8-4 環境公民記者/工作篇-林冠州

教學發表案例7:環境公民記者/工作篇
幸福學習VS公民行動
面對災難、沉重的議題,要讓學員在學習中產生熱情與行動,該怎麼教?
林冠州/台南市社區大學 主任、社會與生活學程經理人
------------------------------------------------------------------------------------------------------■

  一個風災,彰顯了台南市社區大學不受地域限制、教與學的服務力量。

  當八八風災席捲南台灣的時候,風雨中無助的居民,用電力不足一半的手機,撥電話給台南市社大環境公民記者班的許淑茹老師,並透過她連絡社大黃煥彰老師協助緊急連絡立委、內政部長廖了以等人尋求緊急救援,終於安排到直升機將災民救出。只是,為什麼部落的災民,會先想到打電話給許老師?

  在風災前,透過課程的導引,許淑茹老師已帶著學員至山上進行持續性的孩童資訊學習陪伴,希望可以透過志願服務的力量,來稍彌補偏遠部落的資訊教育落差。而長達兩年的服務,不但建立了居民的信任關係,也讓台南社大的教學場域多了一個學員學習志工精神實踐的場域。

  只是這樣的課程,在社大來說,不管是對行政或是對教學的教師而言,都是一個挑戰。因為面對災後重建千頭萬緒的事項,身在台南的師生,怎麼找到切入的教學脈絡?在不打擾災民的重建步驟前提下,又能讓學員學到知識,也能讓重建可以因為師生的投入有了一些些協助。同時還要克服山路不通、天候不佳等影響班級上山上課的不穩定因素,對教師的教學來說,這類的教學更需要高度的熱情與堅持。

  這樣艱難的上課方式,維持到現在,對於社大而言,很難從組織經營的角度來評估這樣的課程效益。不但不可能從這類課程彌平開課成本,也很難將其包裝為社大的外在形象,就是一份對一群災後堅持回家鄉重建的族群支持。就是這樣單純的支持,也讓八八風災過後到現在,在政府經費補助及媒體關注逐漸退卻的今日,這群台南社大的師生,還是依自己的步驟持續陪伴與學習。

  回到教學的現場,這類跨區域(議題地點在高雄縣)、變動性高(山路隨時會被沖斷)、必須持續投入的議題,台南市社區大學該不該投入資源去支持?或是支持的限度到那邊?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課程怎麼教,學員才會願意學?

 身為學程經理人以及台南市社大主任的雙重角色,必須兼顧資源分配的公平性與急切性。當外界越來越將社大的辨識光譜定義在「社會運動」、「社區教育」的實踐上時,這一類開課成本極高、並且對老師的熱情與持續有更高要求的課程,可不可以把它當成是社會運動學校的主力課程?行政制度、組織資源能否支持這樣的課程來調整出不一樣的作法?
 自然與環境學程召集人黃煥彰說,對於倡議社會運動為主題的課程,唯一的評量指標不是人次或收入等量化數字,而是社會有沒有因為這樣的教與學行動改變了什麼。
 許淑茹老師說:沒有社會運動經驗的老師,怎麼教得出有公民行動力的學員?

 這樣的課程,相對於社大現在的課程,在體制上需要有更大的彈性,教師的教學壓力也會來得更高。雖然學員數比較少,且多是以免費推廣的方式來增加學員的參與意願,但也因如此,學員在面對議題參與時的抗壓力也會更低,更容易放棄對學習的堅持。

 所以,這一個班級從原本的參與災區重建的學習目標,淑茹老師將教學的強度重新調回「人權」、「閱讀」、「記錄書寫」及「行動反思」的學習脈絡。讓學員從個人面對災難及不同文化社群的學習中,重新長出內在的行動力量。老師透過身教的感染,讓學員瞭解生命的價值可以透過利他的服務產生更多的豐富性,也強化本身對於公民行動學習的認同與持續性,也讓社大這類高強度的公民議題課程,找到與個人學習參與及持續行動的連結點。

 反思社大十年,已有一些議題透過成人教育知能的整合,轉化為教育活動、課程的設計,讓議題及運動,因為教育培力更多關心的人投入改善的社群。所以成人教育的專業知能建立,是社區大學應可發展出自己特色的領域。換言之,社大的工作人員及教師應是社會運動領域中的教育者、說服者、學習社群組織者或帶領者。設計怎麼讓為自己興趣而來學習的學員,瞭解公民行動的學習其實是可以轉化及豐富本身生命價值的一種選擇。這種生命價值因為學習而豐富的可能性,也就是台南社大幸福學習模式的新價值,也是台南社大之所以在成人教育被認同的主因。

 辛苦了,淑茹老師及環境公民記者班的所有學員,因為你們,讓我們看到成人教育在公民行動中的新價。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9. 每一門課都是一種令人幸福的行動

<教學反思與經驗發表8>
 主持人:王複蓉/台南社大語言與文化學程經理人

這群師生讓日語課成為療癒系課程,每周四上課時間都是師生們的快樂約會,因為他們,社大發現:「每一門課都是一種令人幸福的行動」。
 「日語研究社」師生學日語的過程就像他們的情誼一般,都是從零開始,基礎、初級1、初級2……,一直進階到「日語研究社」。第4年,她們決定一直在一起,於是組織社團、持續研究日語及文化,現在,第8年,她們還是持續每周四來上課。
  雖然已籌組社團,有能力自己規劃課程,這群師生仍堅持在社大教與學,她們認為唯有一直在社大學習,才能與學校的同步脈動、同步成長,而配合學校活動以及參與公益服務就是回饋社大的具體行動。
  這群師生做事情的態度就像她們的學習態度,打從5年前參與社大第1場成果展開始,就令人感受到本班的爆發力、組織力與執行力,製作用心、精采的日本歌舞一直是社大成果展令人感動的節目,看過她們的展演的人都很想開始學日語。
  本班師生成果展演能量豐沛,但是師生們平日在學校行事低調、不常發言,透過這場教學發表會終於邀請到日語研究社講師陳昭芬及本班永遠的班長-蘇芳純現身,分享他們這場歷經8年的師生情誼以及如何幸福教&學、如何經營班級的心法。

發表案例8:語言與文化學程—日語研究社
<發表人>:
教學篇:講師陳昭芬/台南社大日語講師  
學習篇:學員蘇芳純/台南社大資深學員
<回應人>:
  蕭志強/台南社大創校時期語文學程副召集人、資深日語講師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9-1 日語研究社/教學篇-陳昭芬

 
教學發表案例8:日語研究社/教學篇
日語研究社
陳昭芬/台南市社區大學日語研究社講師
------------------------------------------------------------------------------------------------------■
    最近経常思考著、若沒選擇「教學」這行業、若沒在「社大」教、若沒遇見這群「超
可愛的学生」、我想我應該不会擁有現在所感受到的幸福感・満足感及快楽吧‼想著、想著・・・我不禁笑了。還好、還好・・・

教學初期 
    只想著要將自己所知的「丟」給學生、一味地要求學生配合自己認為的「超完美教學」方式。固歩自封、没有溝通・互動、在台上我最大的功能是演独角戯。上課、下課、上課、下課・・・日復一日如此一晃眼就是好幾載。

身為教学者、要開口対提問的同学説「我不知道・没聴過、所以我無法回答此問題」是需要相当的勇気。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我之所以在意回答不出同學的問題而感到「丟臉」、極力地想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而曖昧地応付回答、其実只是
因為我自身沒有自信罷了。

在社大授課近10年、我對自己的專業變得更有自信。而我的自信卻是來自於同學所給予的肯定。現在的我面対同學的提問、會的盡其所能為同學解説、不懂的我會在下次上課前搞懂後、再為同學解説。而且不再因為回答不出同學的問題而感到「丟臉」、反而感謝同学譲我有機会又能学習新的詞・新的知識。真的好謝謝我那群「超可愛的学生」。

進入社大 
    遇見了這群「超可愛的學生」、我教學方式開始有所改変。願意來
社大學習的學員、畢竟是與其他補習班的學員不同。我那自以為「超完美教學方式」、並不能滿足他們旺盛的求知慾。我不得不修正以往的照本宣科教學方式。課前我備課、課堂上我戰戰兢兢、隨時準備迎接挑戰、課後我給自己打分數。漸漸地、課堂上開始有了互動、不再是我一個人演獨角戯、而下課後我們會分享各自生活點滴。慢慢地我們之間不再只是「師生関係」、多了一層所謂的「朋友關係」。我也不再視它為只是一份「工作」、因為我得到的是太多太多的「無価」。開始懂得樂在其中、期待毎次上課學生所帯給的驚喜。之前忽略語言是活的而人也是活的這道理、所以上起課来総是不来勁、老是注意下課時まこと間、有時候還会想是不是社大的鐘壞了啊?怎麼上了那麼久時間還沒到啊?好不容易熬完、趕忙一句「沙呦哪啦さよなら」劃清彼此関係、結束一日的課程。但、如今即使下課時間已過卻有意猶未盡、方興未艾之感。大家依依不捨互道「騎車小心、回家要看書喔。下星期見囉」。彼此多了些關心、心中有了牽絆會惦記著彼此。原來「改変」並不難、而且改變後所得的是這般美好的感覺、真好。

課堂気雰
    教學內容固然重要、但上課気雰更該重視。況且社大的學員多數是下了班匆匆趕來、一日的疲憊未消又如何去消化你那艱深的文法講解呢?所以、此時如何営造課堂気雰、掌握毎個学習者所需、譲他們産生興趣、在無圧力・自然的學習環境中、習得他們所要的、進而達到學習効果是重要的。
  因此、進入主題上課前、我総是先用日語簡単的介紹自己近來生活點滴、與
同學們分享、互相交換心得。所以上課前一定得先模擬情境、揣摩同學們心理、提出能引起共鳴的話題、慢慢地帯入句型、譲同學們自然地運用所學過的文型、説出自己的意見及看法。譲學習不再只是「上課聴課」、也不再是時間到了才開始、而是在不知不覚中開始進行而有所獲。

課程內容
    上課前的備課是必需的。一樣的課程會因學員不同、出現的問題也會有所差異、所以上課前一定得先模擬情境、作好準備、才不致於臨時慌、而亂了分寸。
即使名為「日文課」但只是教課本裡的東西是絕對無法滿足學員所需。適時地掌握時事新聞、応用於課程上、譲同学們可以同時習得「知識・常識」。
  毎講解完一個新的句型、一定得注意毎個学員的表情反応。才不致陥入「臺上講得口沫橫飛、而台下聴得霧煞煞」的窘境。
   毎個學員的學習能力與理解力是不一様的。遇到不擅長理解的同學、你得用
不同的方式不厭其煩地解説。而在解說的過程同時自己也領悟到、學習到個中
奧妙。初期總會忘了、同學們就是因為不懂才會來學、會覚得「為什麼我已經說得如此詳細了為何你還不懂呢?」孔子所言的「因才施教」、也是我在社大授課之後才領悟到其意義。

倶備條件
我認為在社大教的老師得倶備以下條件:
1.「精準的看人能力」:
選出一位至二位的班上核心人物作為代表、他們會為你処理班上的一些人際関係、譲你無後顧之憂、只需専注於教學上即可。且因班上同學間感情融洽的話、相對地上課氣雰也會愉快。
2.「超人的體力」下課後的「交心」是必要:
因為「它」可促進彼此情感。且課後的「交心」可瞭解課程的安排・內容是否有満足他們所需求。藉此可増進自己教学能力。
3.「適時的失智」
聰明人老是擺出一付「我很聰明喔」的臉是傲慢的表現、讓人不易親近且易引起反感。而適時的露出笨樣、會讓對方有信心同時也會讓更多的人想親近你。聰明之人所擁有的智慧是無需他人來肯定。
4.「尊重他人専業」
社大的學員來自各行各業、毎個人各有其専長。課堂上偶有日語以外的話題時、同學們総會義不容辭的為大家作解説。正是所謂的「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亦如古人謂「隔行如隔山」。要有包容他人「比你強比你懂」的心胸。
5.「柔軟的身段」、「白癡的笑容」
毎個人喜歓看到的是張「笑瞼」、而不是一張「苦瓜瞼」。
不是如此嗎?成天一張「苦瓜瞼」、讓誰都不想接近。那笑呢?是不能笑的美美要笑的白
癡樣才能達到成效。
6.「懂得聴話」
只要對方開心適時的聽話又何妨呢?
7.「真心付出」
這是最重要的条件。是否真心相待、坦誠以對、相處的過程中、
相信都會感受到彼此的那份真誠。

以上若皆兼倶的話、相信你得到的一定會比你付出的多、多、多、、、、

 最後、我還是要感謝我那群「超可愛的學生」。沒有遇到他們的話、我仍是那吝於付出愛的我。現在的我雖然仍愛自己、但已學會與人分享愛、更懂的愛他人。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9-2 日語研究社/學習篇-蘇芳純

教學發表案例8:日語研究社/學習篇
日語研究社
蘇芳純/台南市社區大學日語研究社學員
------------------------------------------------------------------------------------------------------■
1︰甚麼時候須要來社大…
〝活到老學到老〞古人說得真的非常有道理。每個人都應隨時這樣的提醒自己,日子
才會充實、活得才會有意義喔。但是該如何作到〝活到老學到老〞?這可是得自己來安排規劃的,而且要有“三心〞耐心、恆心、信心。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打從心裡的想充實自己,找尋自己想學的目標,要有耐心的學習、要持續更要有恆心要求自己努力學習,不論自己選擇的是怎麼樣的學習課程或技術都要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學得好。

當你有了好學的精神時、卻又不知該往何處著手…就是選擇來社大的時刻!社大有好多好多的學習課程…我們可依自己的興趣、時間來挑選自己喜歡、適合的課程。這是一處針對社會人士而辦的學校…讓我們這群出了社會的朋友们,還有機會來當學生…學習自己興趣的課程,讓我們再次體驗當學生的充實與快樂…。

琳瑯滿目的課程當中,有許多都是可以培養成自己另一專長的,只要本身有心、用心的跟隨老師好好學…在社大要讓自己有另一專長並不難。社大有教育部的力挺,學費酌收的也很合理。所以只要有時間的朋友们都可以到社大來上課學習喔。

2︰社大為我開啟了另一彩色天空…

就我個人而言…來到社大上課一轉眼也已9個年頭了…9年前的我是多愁善感的,結婚十多年一直得照顧家、孩子還得上班、工作的職業婦女。來自家庭、公司…的壓力經常令我喘不過氣…曾想逃離這〝為別人而活的世界〞…但心中那份對孩子、父母、公司的責任讓我逃不了…不論怎麼累還是得扛…得面對…我慶幸自己在生活、心情低落期間…因緣巧合幸運的來到社大。開始學習日文…在這兒遇見了優秀的昭芬老師…還有一群親切又熱情的同學…昭芬老師的活潑、生動、易懂的教學方式讓我喜歡上這樣的課程……再加上班上同學之間的友好互動…每週四漸漸很自然地也就成為我心情放 鬆的時刻。

以前總覺得放不下家庭、放不下公司。總覺得孩子、公司隨時都須要我…深怕一不注意就會有狀況。壓力大到經常晚上睡不好…許多朋友教我要對自己好一點…更要懂得〝活在當下〞該盡的責任要擔待,但可別太壓抑自己。以前一直感受不到〝活在當下〞的重要!
經常自己是很憂鬱的。來到社大上課的這9年讓我深深的感受到給自己、為自己安排一些些時間、空間的重要及樂趣。之前那黑白的心境也漸漸彩色了起來…這樣心境的轉換也讓我對於長期那股無形的壓力,得到了無比的舒解… 相對的心情輕鬆起來,不論面對任何的逆境、困難、壓力…漸漸也更能愉悅欣喜的接受與面對。許多事也都隨著愉悅的心情而處理得更順利。

3︰學習是一種快樂…任何的人、事、物的接觸對我而言都是種學習。

這些日子以來我在社大學得不只是日文,還有同學、老師之間的互動。透過參與成果展、社團的活動,還有擔當幹部…執行事務的過程都是種學習,雖然曾在某些的的執行過程當中,曾有過不順利、不開心…我依然帶領著同學、我們相互協助相互讓步…我們努力讓所有問題處理到最完美…希望將最開心 最美好的給所有同學。

一個任務的達成我們都會好開心…每個月社團的活動、每回的成果展、每次的謝師晏還有邀約同學们一起參加〝日文檢定〞…倘若大家都能將每個任務也都當作是〝學習〞你一定也可以像我們這樣當個〝快樂學習〞的人喔!

我常告訴朋友,在社大上課不只學你課堂上老師所教的內容!另外還有更多的學習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同學與同學、老師之間的情感…這是最難能可貴的!有善的同學们彼此相互惜緣,相互切磋…好學的磁場相互感應對方…只要自己能敞開心胸先接納他人虛心求教…社大真的是一個多元化的幸福學習園地。

4︰日子過得充實也就更有意義…
我想每個位朋友,每天應該都會有空閒的時候…你是否曾想過?空閒時、你在做甚麼呢?又該做甚麼呢?做甚麼才好呢?一寸光陰一寸金從前人說的話真的很有道理,對我而言、時間真的非常寶貴!每天都覺得時間不夠用。以前生活當中空閒時,經常是無所是事…眼睜睜看著時光一分一秒的過。還好,我在9年前來到社大找尋到我的興趣︰學日文,因上日文課我又結識了許多的朋友。

所以現在生活當中若是空檔時刻,我會拿起日文書,看著老師所教過的內容,加以複習、或背單字、或者作預習的動作。不論在家裡或車上、公司只要是自己會歇下來的地方我都會在那兒擺上日文課本或書籍、CD、光碟學習片。有時到銀行、醫院、等人…像這些須〝等〞的時刻,我也會帶著日文書籍在身邊…把握時間充實自己。日子真的變得更有意義。

這些年我很榮幸擔當班上的〝班代〞同學们的不嫌棄,也感謝同學们的愛戴…擔任班代我有著很大的責任!我將當班代也視為是一種學習…努力做好班代的角色…將同學们的須求轉訴傳達給社大還有老師。當老師或社大有任何事須佈達時…我也得以客觀的態度宛轉的傳達給同學们…有些事的佈達難免同學或老師、社大偶爾會有不認同的聲音…為了避免不愉快的事發生…我學習著安撫大家…讓所有事情、狀況都能圓滿。承接班代雖讓自己比其他同學更忙碌,但我覺得也該算是充實生活的一種挑戰。

休假有空時,與老師、同學我們會一同邀約出外踏青。或看電影、我們也成立〝讀書會〞一起討論學習上所碰到的問題…相互學習相互成長…分享生活中所遇到的快樂事及傷感的事。大家成了談心的知己。成了好兄弟、好姐妹。
         
5︰給社大的建議…
我們社大大部份的課程都安排在星期一~星期五,是否也能有些課程是安排於假日的
呢?讓有些平常日無法來上課學習的朋友们也能有機會來到社大充實、豐富生活。能有優質的學習環境對每位好學的朋友來說是一種福氣,也是一種幸福。希望社大能有更多方式更多管道推廣社大的課程,讓更多的朋友们知道在我們台南市的延平國中校園裡有這麼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台南市社區大學〞。當然透過學員们本身的推廣其實是最直接!效果也會是最快最好的。有機會的話工作人員應多多與學員们互動…即使只是一個誠懇的微笑或只是一句真誠的問候…或是工作人員於各班部落格上的留言…都足以令學員们倍感窩心…當然若是學員们所提的問題,我們更應表示在乎與重視盡可能的給予最恰當的回覆與處理。

在此我也建議,社大工作人員每位同仁包括志工们,都應隨時隨處面帶微笑…精神抖擻、心情愉悅(如︰複蓉、慧玲、沁怡、真萍、瑞光、主任、小梁姐…你們讓我們來到社大~看見你們就能令我們感到有安全感有希望喔…)讓來到社大的學園们感受得到也看得到這個環境的友善。

吸引學員们喜歡來社大上課,另一責任應屬各班的講師!這也是讓學員们想不想繼續來這環境學習最大的因素之一。如何讓各班的老師與班代用心和善的來經營各班學員们的情感…這都須要老師與班代願意一同來付出與經營…我個人覺得這也是我們社大本身可以對每位老師再教育的部分!

我們在很多的班級都不難發現,許多學員都很熱心的…但他們須要有老師來發掘、來在乎與帶領…我相信有老師積極熱忱帶領學員之下…我們社大一定會更壯碩!

6︰感恩這幸福的學習園地〝台南市社區大學〞… 
社大帶給個了好多好多學員们的成長…也讓我們豐富了我們的生活…9年來我看到了
社大的進步…也感受到冰雪工作室的用心經營…謝謝你們 …未來的日子我們也要和社大一同成長一起努力!讓我們的未來都更美好更精彩喔!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9-3 日語研究社/回應篇-蕭志強

教學發表案例8:日語研究社/回應篇
回應日語研究社的教與學
蕭志強/台南市社區大學創校時期語文學程日語學群召集人、資深日語講師
------------------------------------------------------------------------------------------------------■
  
記得陳昭芬老師剛來社區大學時,在文化中心「擺攤」時就有學生來幫忙,當時直覺,這是一位能和學員打成一片、讓學習如沐春風、愉快而有效的好老師。

果不其然,後來事實證明,她班上的學生,凝聚、向心力之強,堪稱前所未見。其原因與原理,則在陳老師這次報告中完整呈現,值得所有語言學程老師參考。

陳老師班級經營有道有目共睹,不需贅言評論,但又不能不盡「回應」之責,想想,那就略述個人日語教學經驗談,相互砌磋,還請同行先進不吝指教。

日語教學經驗談

常有同事與學生好奇,課份量那麼多,蕭老師怎麼有時間上課外補充教材?當然,我非三頭六臂,無法神奇地伸手一點,就讓學員日語呱呱叫,不過,有幾個訣竅,不妨參考。

一、以「現場實況造句」取代課本的範句:

「大家的日本語」一九八五年推出以來,就是以在日本學日文的老外為對象,這套教材對台灣人而言,其實不是頂恰當。

不只不是專為台灣人而編,本書的「造句技巧」其實大有改善餘地。比如,第二課「文型」(句型)四個句子分別是「這是辭典」、「這是電腦書」、「那是我的傘」、「這傘是我的」,但「辭典」、「電腦書」甚至「雨傘」,恐怕教室都沒有吧?

越是初學者,造句具備臨場感才越有效果,所以,我改變做法,以自己隨手攜帶的「水筒(????)」(水壺)、「鞄(???)」(書包)、「日本語(????)?本(??)」(日語教材)為例,造同樣的句子,變成「這是水壺」、「那是書包」…等等。

二、先會話再讀課的好處

而且,一開始我沒打開課本,而是直接拿起來水壺,邊用手指邊說「???水筒??」,然後指著學員的書包,說「???鞄??」,接著問同學這話的意思,不曾遇過全班都答不出來的狀況;頂多有點遲疑,但至少會有一位說出答案。原因很簡單,畢竟老師手上拿水壺、指著同學的書包,太容易猜出來了。

這個會了,就可讓學生拿起自己的書包,練習說「這是書包」。不僅如此,還可加料,比如,「那“也是”書包」、「那書包很可愛」等。因為都用實物,學員馬上會模仿造句,像聊天一樣地對話,而且印象深刻。

過程中問答難出現生字或聽不太懂的字,此時寫黑板即可。

這樣做好處是什麼?各位注意到了嗎?這才是真正的「聽→說→讀→寫」,正確且有效的語言學習過程。最糟的是和國中英文老師一樣,直接叫學生打開課本,唸生字、背生字、唸課本、背文法…不曾“實況”會話,只會背文法、填鴨。

反之,實況會話練完再打開課本,學生會發現,「文型」和「例文」的句子覺得很簡單。學員原本預期自己不會,因為是新的一課嘛,卻發現都會,就會驚喜(自己怎麼那麼厲害!),很有成就感。

其結果是,唸「文型」與「例文」的時間縮短,只要再舉例練習,連後面的B、C練習都等於完成。而且更有效果。

三、生字表不教嗎?

是要教,但擺在最後,也就是「文型」、「例文」之後。我的道理是,幼稚園和小學,老師都直接唸課文或講故事,遇到生字再口頭或黑板說明,這是正確做法,所以,大家都學會了國語。反之,國中英文先唸生字,再讀課文,八成甚至九成的人學了三年幾乎都白學。(媽媽、幼稚園老師講「小紅帽」,會要求孩子先記「小紅帽」、「大野狼」、「奶奶」、「獵人」等“生字”嗎?)台灣中學英文爛方法其實是跟日本人學來的,「大家的日本語」也是相同做法。

舉個例子好了,各位翻開第八課生字表,劈頭連續列了32個形容詞,媽咪呀!媽媽和幼稚園老師會這樣教小孩嗎?學生會不會一口氣要背這麼多生字而怕學日文?不過,若先用「會話」稍微練習,最後再唸生字表,真正的「生字」只剩3或4分之1,壓力大大減輕。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10. 集合創作與分享的幸福滋味

<教學反思與經驗發表9>
主持人:王複蓉/台南社大語言與文化學程經理人

發表案例9:美學與藝術學程-繪本、色鉛筆、拼布、馬賽克鑲嵌、彩繪
<發表人>
 林幸珍/台南社大大自然拼布講師
 陳貴芳/台南社大繪本、色鉛筆講師

<與談人>
 葉玲君/台南社大資深馬賽克鑲嵌、彩繪講師
 李慧玲/台南社大美學與藝術學程經理人

<回應人>
陳建明/台南社大美學與藝術學程召集人、榮仁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10-1 拼布玩家/教學篇-   林幸珍

教學發表案例9:拼布玩家/教學篇
我的混搭式拼布課程
        林幸珍/台南市社區大學拼布玩家講師
------------------------------------------------------------------------------------------------------■
  台南社大每學期都發揮神奇魅力,招攬一群優秀拼布學習者共同探索學習樂趣,在臥虎藏龍學群中挖掘大家身上的寶物。難得學習機會,從開課那一分鐘起,直到課程結束秒鐘敲完,學習者共計112天與拼布一起屏息以待,引頸期盼自我成長;每一位學習者精進112天乘以29位,包含老師共學相處3,248天,相等於九年之久,驚奇發現,集合學習、研習的力量不可忽視,等閒待之。班級經營最終效益在於多元學習成效,被鼓勵的能量,應該是聚眾群組牽絆感應式學習。
  狹義的每週上課三小時,相對性重點早已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上課內容……每位學員割分不到10分鐘與老師對談解題的機會之下, 無奈還需抱著一點點罪惡感佔用上課時間參加校方會議。曾聽說過:「生活中每一個事件發生,並非偶然,而是在已知與未知被計劃著、安排著次序、間奏、律動、上演。」混搭式拼布課程,搭配的內容無法在千字文述詳盡,僅能應要求說部份,言簡意賅,有恐難以恰如其分,傳遞溝通,敬請海涵。

集合創作「百福具臻」的啟始
  拼布製作依循世代傳承的歷史,「合作」完成是必要的,同時也是加深拼布故事內容不可缺少的人情世故,提升作品價值與存在精神。
  事實上「合作」縫製大幅作品技術上的困難有兩點:
一、    作品分解、分隔成每個參與人員一部份,合體成一大幅作品由誰完成?最後作品歸何人?分解的部份,分別屬於眾多人員,待合體之時有意外,無法合併成一幅作品時,是否有失原意。充其量也只是曾經完成過一幅大作品,將可能留下圓滿的遺憾與不完整的回憶。

二、    假設合作計畫有人策劃統籌,包含作品縫製成品、出資者及縫製過程的承擔,與最後完成之縫製工程,甚至是作品的保存者,就像是統合承包設計一幅合作縫製作品一樣。
  經驗法則如豐饒的海般,讓參與的每一個成員,在極短時間內觀察作品,從無到有完成過程,使學習無距離的渡過彼岸,也可淺嘗即止部分承擔接縫心得,分享參與喜悅。
安排成員將心得書寫成文,亦是縫接後的反思或心喜的分享,都是經驗傳承,便於日後修正改進,為學習最佳操作實驗。
  從一張以前繪製的手稿「百合花」,當時聽過一則故事,有關聖母花即是百合花的由來典故,隨手繪製後的感觸,留下很深的印象,期待早日能以百合為

主題設計一幅作品。
每幅集合拼布都必須透過參與成員一起討論發展的主題與過程安排複雜創作內容,這種難以想像的複雜工序,超乎一般拼布縫序。
原始共識是為台灣沿海僅存的白色鯨豚環境保存聲援動物保護法。但是,當時因環境變化而使人類遭受困苦的全球環境議題,像雨後春筍般到處林立,地震、暴雨、水災、火災等天然災害不勝枚舉,急待救助的事件太多……
因此想起「當時聽聞聖母降臨安撫大地的故事」手繪聖母之花正合時宜,用在為大地祈福,比僅僅保護白色鯨豚個別事件更有意義。


  爾後之設計過程是件大工程,以說故事心情來傳述一點都不誇張過分。
其實我很願意分享每段轉折過程及低空飛過的經驗。研發本作品時引導設計發想的反思內容有非常清楚方向及感情傳述。
氣候變遷絕不是單純代表氣溫直線上升,雨量變多或變少;而是非線性的現象,或許我們用「混亂詭譎的氣候」表示,會比氣候變遷或全球暖化貼切。
多樣性物種是達成適應能力為首要法則,單一作物只帶來毀滅,摧毀生態安全。機械化的思考導致思想單一化,只有超越它、改變它……如跨物種植,種地轉移等等。
徒增現今人類煩惱的是長久以來,人類將原始自然法則背棄,求以簡便而成的傷害,恢復大地原貌生態,應該從保護原生種子開始。

用心呵護照料,生命種子:
散播生命種子,以取代將滅亡種子,
希望的種子,以取代絕望種子,
自由的種子,以取代奴隸和自殺種子
讓生物多樣性、文化多元性、永續性、前瞻性。

合作成員共識
  春夏秋冬分時程來報到,告訴人們季節正在轉變,每個生命也在運行著有趣的、有生存意義的生態,盡其所能為存活而努力。「百福具臻」原創概念是為這個世界祈禱各種福運一齊來到。讓大自然中每個生命體,得到平靜的祝福,並給予力量。(Various kinds of blessedness gather all together)
人類不斷的向大自然爭取生存空間,影響範圍加速擴張,降低生物多樣性,惡化地球生態,使得人類生存受到威脅,災難頻繁衝擊逐漸嚴重,該是靜思的時候了。
「百合」又稱「聖母之花」,依母親密密縫大地身上衣的心情,為受傷的大地,用愛心、平靜心來縫合每個人心中的不安與疼惜之情,期待每一位參與接縫的「拼布玩家」學員用平靜溫柔的針、線,邊縫邊祝福大地中每個生命都能得到祈福,感恩! 

最後整合心得
  拼接本作品每個單元的心情很喜悅,也許它就像百合花每分每秒都被祝福著完成;每段針距亦如小心的呵護大地般接縫它;布片之間色彩交映舒適感,柔順如母親雙手撫慰受傷的國度,安詳、平靜。
每位學員用心學習的精神感動上天!合力、齊心的能量非同小可。據說人們合群有一種力量是「眼光之所在,成就之所在」,確實如此,大家專注力放在同一焦點,成就就在哪裡。神奇的連小誤差都沒有,真是太美妙了!特別讚許第一次參加及第一次學縫拼布的學員們,令人佩服之至,你們和學姊們接縫在一起,難分軒輊,真是後生可畏,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完美的集合作品,感恩!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10-2 繪本、色鉛筆/教學篇-陳貴芳

教學發表案例9:繪本、色鉛筆/教學篇
又幸福又寂寞的工作
陳貴芳/台南市社區大學繪本好好玩、色鉛筆的生活美學講師
------------------------------------------------------------------------------------------------------■
    成為一名老師,並沒有出現在我的志願中。當上社區大學的講師,更是一場美麗的意外。
    社區大學的學生,大都有職場經驗或人生閱歷豐富,他們通常對於自己的「需求」是很明確的;來學功夫的、來放鬆的、來交朋友的、來踢館的都有…。與其說社區大學是一個「全民的教室」,不如說它是「老師的考場」才對,因為每堂課都是在考驗老師的應變能力,危機處理智慧。
    來社大4年,雖然已經身經百戰,但還是不能太放鬆,還是要戰戰兢兢面對每一次上課。不會畫圖的同學,希望老師有法子教會他們;厲害的同學,想出許多狀況考老師。每次上課都非常有趣,像是玩過招遊戲,一關關的考驗在眼前上演。面對的過程當然很刺激,拆招後會有喜悅感,高興自己解決學員的問題,被考倒的,回家後會深思,要找出答案下次上課給個解答。所以在社大不用擔心老師不上進,只想守著舊課程不更新,因為老師也在學習如何當個好老師,邊教邊學中和同學一起成長…

幸福的工作
    社區大學的老師是幸福的。因為學員都是社會人士,各行各業各種年紀,大家離開校園許久,對於選修的課程也是自己喜愛或感興趣的,所以每個人對老師的尊重讓人「足感心」。有新產品、新想法、新景點都會跟老師分享。我會和學員去新開的餐廳喝下午茶,一起團購好用的產品,還會收到學員烹煮的小點心當禮物…。在社大,老師和學員的關係很有趣,我們同時有多重身分,是師生,是同學,是朋友等…。多重的關係讓彼此在社大的日子,並沒有相衝突的問題,反而充滿著幸福感啊!

寂寞的工作
    社區大學的老師是寂寞的。因為社大畢竟不是一般正規教育的學校,自己的課程並不是必修課,學員有選擇的空間。教學初期,每學期要面對新同學加入,舊學員的離開。舊生不續報時,會在內心自問,是自己的課程規畫出問題嗎?還是教學內容不精采,為何有些相處不錯的學員不再續報課程,其實很有失落感的。所以社大的老師要訓練心臟強壯些,不要因為學員的來來去去而感傷。不過,偶而看到消失一段時間的同學又回鍋上課時,心中的喜悅是藏不住的。由學員的加入和離開中,深刻的體認到學習真的有緣份,因此改變想法,將失落感轉變成珍惜和大家一同上課的時光。

誤打誤撞
    我在台南社大的第一門課是「輕鬆學色鉛筆」。那學期,因為有一項作業是畫自己家的地圖,有人分享自己散步的路線,有人因那堂課真正的認識自己的居家環境,因為太精采了,我建議學員們可以一起合作,共同繪製一份「私人的散步地圖」。於是我們自費小量印刷450份,想和親友或有興趣的人分享創作。那次的經驗才了解,原來我們共同創作的小冊子就是「集合創作課程」的一種。之後我才開始學著和社大一起合作。幾個學期下來,除了「集合創作」外,也開始認識何謂「跨領域」學程合作。

    需要團體共同進行的課程,其實很費心力的。雖然多人一起討論完成作品是件有趣的事,但是背後的問題也有。老師必須比一般課程更加用心,因為他的角色不再是單純的教學了,不再是只要管好自己專業領域就好了。除了要應付日常備課外,也要認識合作對象的領域,知己知彼才能撞擊出美麗的火花。因為我是屬於繪畫類課程,所以比一些學程更容易有「集合創作」或「跨領域」合作的機會。以下是我的小小分享:

跨出那一步
  在編寫新學期課程表時,我喜歡先設立一個課程主題,然後和我的學程經理人討論,看看是否有合作的機會。教學初期與社大的課程合作,大多是他們參考我的課程內容,然後詢問某堂課是否適合演變成共同創作。那時我的合作模式較被動,不過幾個學期的默契後,已經由被動轉變成主動,在編輯新教案時,我會主動告知我們這學期的創作主題,或是我有集體創作的想法時,讓社大得知是否有合作的可能性,甚至我會詢問社大,請他們幫我尋找適合的老師、班級或是活動的地點。

  其實社大能提供的資訊和幫忙很多,舉凡合作對象,景點介紹,這些都是老師可以主動和社大接洽請求幫忙的。重點是,老師願不願意跨出那一步。其實初期合作時曾想過,為何要攬一些責任在身上,單純的上課不就好了,因為合作課程需要花費許多私人的時間去配合。可是幾次經驗後,自己會由其中找到樂趣,因不同領域中認識更多有趣的課程、人物和故事。這些經驗反而成為自己進步的養分,無形中自己也成長許多,回過頭看到之前的付出,會覺得超值,因為這份經歷老師得到回饋更多,超乎自己的預期和結果。

淡淡的漣漪
    有一學期,請學員分組化身成小記者去採訪社大的有趣人物,寫下並畫下這段經歷。其中一組是訪問台江分校執行長,其中一名學員愛上「大廟興學」的環境,於是下學期去台江分校學習吹奏笛子。
這學期旅行寫生班和社大合作「社區觀察」的創作,認識以社大為主的社區環境觀察,畫下值得分享的角落或人物。 課程規劃中,我帶同學以散步的方式認識我家的週遭環境,介紹他們我家附近的有趣行業和小吃,以及分享我在社區寫生的經過與操作方式,3個小時的小散步,學員反應良好,有學員的孩子想住在我們社區,有學員要開始用散步寫生的方式,重新認識自己的住家環境…。
有一班,繪製老樹繪本,我們請社大環境學程經理人瑞光幫忙導覽,帶大家實地去拜訪老樹,聽聽樹的故事後再改編然後畫下。有學員告訴我,自己因為畫老樹的故事,無形中對負責的樹有份特殊的情感,每次路過時會抬頭看看樹好不好,後來得知老樹病了,還擔心請我代為詢問瑞光,想知道樹目前的狀況與後續發展…。
  我想合作的課程就是在學員心中投顆小石頭,但是能激起什麼樣漣漪,發生如何有趣的故事,這才是合作課程當中值得期待。

小樹變成大樹  
    以上的合作經驗,可以用課程中的某些技法或內容去延伸。例如上到如何繪製地圖時,可以演並成獨家地圖;可能某些技法適合表現人物,於是演變成為人物繪製。  


    當然,也有突發性的可能,有一學期的繪本班因為題材是要彩繪在木板上,我想不如將木板當成畫紙,讓學員集體合作畫出一份釘在牆上的繪本。於是想畫個台南的故事,那時腦中浮現安平追想曲的旋律,由於歌詞內容也像個故事,我與同學討論後,將歌詞拆成12個故事情節,請大家分組畫出歌詞中的畫面。為了讓學員能更融入安平金小姐的年代,其中一堂課我安排「古蹟導覽」帶大家拜訪有關於安平金小姐的景點。繪製完成後,我們遇到文字書寫的問題,於是找社大是否能邀請「書法」老師給予協助,幫忙書寫文字於我們的作品上。沒想到繪本完成後,「說城市的故事」班覺的我們的繪本有意思,還安排短劇及說書人於誠品靜態展時演出。我的一個牆上繪本想法,竟然由4個不同領域的課程一起完成,這樣的合作結果除了大大加分外,更大大的超越我的原始構想,其實社大也是實現老師想法的地方呢!

    因繪製這份安平金小姐的繪本,意外得知班上竟然有位金小姐後代鄰居來上課,為這個神祕的傳奇故事留下小小的真實印證。

一位名叫「老師」的同學
    剛進入社區大學,我對於「社區大學」的定義,並不是很明確,最早期的課程規劃,也安排以「技藝」學習為主,將「社區大學」當成一個大型才藝教室,有各式各樣學藝可上的學校,而我的工作就是做好「教學」這件事情,如我求學時的學習管道,單向教學,以老師為主,學生全盤接受。後來經過多次的共同合作經驗,自己對於社大老師一職終於有個明顯的輪廓出現。慢慢發現,成人的教學環境,是雙向的溝通管道,老師的角色是「藥引」,負責將學生內在的感受和想法提味出來,讓他們知道自己可以藉由學習,了解需要是什麼?

    在社大4年間,我慢慢的修正自己的角色,由「教導」變成「影響」。我學習由教大家如何畫圖,改成讓大家喜歡畫圖,上課過程中,我扮演鼓勵者的角色,是大家的朋友,和同學是平起平坐的同學,只是他們是喊我「老師」罷了。我也在課程中慢慢加入環境關懷,認識故鄉,愛上社區等議題,希望我的課不但能讓同學愛上創作,也能讓創作有主題性、思考性。

    很高興社大10年了,也期待自己能繼續在社大學習,迎接另一個新的10年。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10-3 木本物質/教學篇-李維睦

教學發表案例9:木本物質/教學篇
在轉變的過程中找尋幸福教學的軌跡-
木本物質教學歷程回憶
        李維睦/台南市社區大學木本物質講師  (林冠州採訪整理)
------------------------------------------------------------------------------------------------------■
  身為社大唯二教滿十年的老師,要談自己的感受,得先從自己的小故事說起。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很穩定的人,常常一個工作就待很久。由於自己不太喜歡唸書,因此國中時就先去爸爸的鐵工廠工作,對於用手工作,感覺比唸書要快樂多了。一直工作到後來抽到海軍陸戰隊,才不得不重新讀書考上二中。這段時間對自己的工藝技術有很重要的養成作用。

  後來到了劇場工作,發覺在表演團體中,很多人想從事編劇、表演或行政工作,但卻沒有人想作較勞力的工作,自己就用自己的專長,從事劇團中的舞台設計、道具等工作,結果這一待又待了24年。

人生的轉變~從劇場到社大
  到台南社大教學是自己在劇團工作第十年的時候。那時候在劇團剛好也開始接觸到木工製作道具及劇場佈置的階段,一切都是自學,也逐漸摸出一些心得。會來社大是因為社大想開木作的課程,而社大工作夥伴又不希望僅是找一個木工師父來純粹教技術的部份,所以有找自己來談,恰巧自己也覺得或許可以發展一些新的經驗,也就開始自己在台南社大教學的時光。

  巧合的是,那時的台南大學戲劇系也在這個時段要找一個劇場設計的老師,讓自己在人生中另外具備了另一種成為教學老師的可能性,也讓自己開始整理自己要怎麼整理本身的經驗,並且可以教會別人一些事。以前的自學經驗,都是在遇到問題逐步解決中產生知識,但要把這些知識教給別人,就必須經過系統的整理與實作,這樣的過程,也讓自己的人生有發展另一種專業的可能。

  這個教學的機會,也讓自己確認一種人生的態度,也就是只要在一個領域作的夠久、夠認真,就會有很多人找你去作另一件事,所以人生並不一定要強求什麼事,只要自己夠認真,在一個位置待夠久,夠專業,機會就會不斷的出現在自己身邊。

  這兩個教學的機會,也讓自己開始去正視整理我們所學這件事。由於以前是自學,所以不注重系統化,在面對劇場問題時,就是去找出解決的方法。但教學不能這樣,必需要將自己所會的,透過系統化的組合、排序才能引導學習者依自己所設計的學習步驟,一步步學會所教的知識。

  所以針對社大的課,自己開始建立自己專業領域的系統,重新從基礎中去拆解經驗,建立一種系統化的工序,再到教學現場去印證自己的工序,從中找到很多需要再修改處。在社大學到最重要的是教學相長,告訴自己必須要真正進入一些事,才能得到真正的經驗知識,而這種真的結合工作經驗及教學現場調整的知識,才是真的可以引導學習者學到東西的材料,且對於已經有豐富生活經驗的成人學員來說,對於教學的引導方式更不同於一般大學,需要更多的現場討論與調整。

不希望教學變成一種教師的複製
  在社大前幾學期,自己不斷地透過班級中討論與學員回饋的磨合,不斷回來調整及完善工序。雖然如此,目前在課堂上的教學還是非常忙。因為自己並不希望所有同學在班上都在作同一件事--不希望僅是教出三十個小李維睦,教大家作出同樣的物品。所以要面對三十多位不同的學員要發展出不同的作品,而且又都是沒經驗的初學者,教師本身就要注意到每一位學員個體的學習狀況,所以必須不斷地走動、協助調整、回答問題,教師必須不斷地輪轉,不斷地面對單一學員協力解決單一的問題。

  會不會出現現場負荷不了的問題?有時候會有一點,主要還是要看那一學期學員的特性。有些學員的學習方法非常依賴教師,習慣一遇到問題就都丟給老師解決,然後自己再照著摸索;有些人則完全不找老師,比較有自我研究的精神,作出來的作品比較有自己的風格。所以這些年下來的教學經驗,如遇到依賴高的學員自己會"閃",盡量協助他發展出自己解決創作問題的能力;而依賴度低的自己就會"點",有事沒事就會轉到身邊,偶爾提點一下技術或創作視野上的小問題,以此來讓班上不同學習風格的學員趨向一致的學習。

 這種不想複製小李維睦的教學概念,保留了學習中開創性及趣味性的探索元素,所以會讓很多學員不斷再回來學習。最重要的是老師有保留學員自由創作的空間,讓學員有不斷學習的動力。

  所以,這樣的教學方式,就必須有助教的協力,尤其像自己這樣在現場有機具操作的學習,助教是必要的。目前自己班級助教的工作,多是協助教師處理較危險的問題,許多機器在初使用時會有隱藏的危險性,因為班上的機器都是功能性較多的機器,使用的自由度較高,危險性也比較高。目前安全性高的則是功能較單一、操作也不複雜的機器,但若採取這樣功能單一的機具,現場就必須採買很多機器,較不符合目前社大場地及經費的負擔。因此自己對於助教的要求多在協助學員注意較危險的機具使用教學。

  在這一部份,自己這幾年的教學經驗,有發展出很多安全的使用機器的方法,包括如何教會學生安全的使用機器,要用幾分力推木材、要怎麼避免操作不當受傷等。這些年來都有記錄學員的受傷記錄,許多同學受傷都不敢告訴老師,因為老師都說過,但自己會在每一次的受傷後去檢討及記錄,這四個學期都沒有發生這些事。

 據自己的觀察,社大學員有三種,有一種人是因為想幫別人作一點東西,有一種是不太喜歡工作的,是來社大交朋友的,在社大有暫時脫離家庭、脫離自己角色的呼吸感,用學生的身份暫時喘口氣。第三種是真的想要作東西,想在在這個技術上多一些學習。這樣的學生,也促發了自己不斷的補充教學知能,比如說當自己看到一些非常有創意的經典椅時,就會在課堂上丟一張想像力特殊的經典椅,大家透過討論、到外面參觀,嚐試用自己的手去復刻一張百分之八十、九十接近的椅子,那個成就感非常大,也讓學員有不斷學習的感受。

用創意發展教學資源
 社大不是一個有充足資源的公立學校,而是一個非營利組織,所以自給自足是一開始自己在接下這個教學計畫的設計前提,因此也在課堂上便引導學員去維護這個概念。由此逐步發展出一個工具補充計畫,只要交五百元,就永遠是木本人,以後都不用再交這五百元,後來新手班一進來都要去交這五百元,也讓工具的補充有較穩定的財源。以前開學前都要到處去借工具,前兩三年因為工具不足,許多學員在課堂上都要等,後來透過這個計畫逐步完善了工具教室的規模,也讓許多木本學員把社大當作了自己的家,有了一份歸屬感。

 另外,從這個計畫的施行經驗,也讓自己改善了叫料的程序。前五年都是開課後再叫料,所以許多人都會多買,也導致班上到處都是多出來未用的木料,到處堆積如山,撿回來的漂流木或叫的木料怎麼存放一直是很頭痛的問題。

 現在則是開課前先備料,需要什麼去領,以自己登記的方式去領料再付錢,也就是信任學員自我管理的方式,讓教與學有一種信任感,是一種很愉悅的經營方式。這個方式後來有提供給金工班等其他類似的班級,也都採用這種方式去處理工具的問題,讓手藝課程困擾很久的工具採買、材料囤積的問題獲得解決。
 另外,為了讓自己記住越來越多的學員臉孔,也為了增進木本人的交流,班上還創造了「畢業紀念冊」的記錄方式,正式上課的第二週會拍同學的大頭照,由副班代建立一個有大頭照的連絡簿,也建立起師生持續連絡的資料庫,讓舊生常常可以回來敘舊。

教學方法的改變—從個人到集體創作
 在社大教學一段時間後,有發覺班上越來越注重自己的作品,不斷深入自己作品的結果就是班上會有疏離感。後來一方面是社大公共參與的需要,另一個希望透過大家的合作,來讓彼此有所對話。所以發展出集體創作的教學方法。

 在集體創作的過程中,越來越覺得開始有很棒的效果產生,把疏離變成合作,也對社大建立與社區的關係有所幫助,而學員在把作品送到公共區域不但沒有不捨,還有很大的成就感。這個成就感,來自於學員覺得自己的作品被放在一個社區中心,被更有需要的人來使用。也讓同學間的聚會變多,有支持的力量,也逐步發展出社大所強調的「學習社群」,透過集體的力量來支持個體持續學習的能量。

 在學習評量的部份,自己是反對社大認證這件事,因為覺得認證就產生目的,目的就會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態度,感覺好像是為了一張證書而學習。現在的課因為有趣,學員是為自己的興趣而來,自主學習的力量就會促進學習的動力。所以教師在處理學員的學習問題中,應在解決的過程裡去找出讓學員持續學習的動機。
 這樣的態度,也讓自己在每學期的課程設計中思考怎麼讓學員學得更好。在寒暑假都在思考怎麼讓教學流程變得更順。也是這種全力以赴的誠意,讓學員不斷留著,所有資源都在把現在的事作到最好,自然未來就會有不斷的機會產生。

 所以,不喜歡別人稱自己課程為木工班,因為木本物質教的不是技術,而是一種創作的態度,以學員鄭源發的例子來說,他已經在發展自我的創作風格,都是用作品來跟老師討論,已經脫離了師徒關係,而是以彼此的美感風格來對話。

 而另一位學員可容,則讓自己有教學相長的感覺。她有創作一張名為「可以」的椅子,一開始來就帶著個人的學習計畫及創作目標來的,自己也因為回應她所的創作目標,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到東西。學員帶著創作的態度來,不是為了作家中的物品來的,這個創作的態度有引發自己的愉快感,用鼓勵的態度,也讓自己挑戰自己在課餘時間去進一步研究,來回應這個學員的創作態度。這就是教學相長的最好案例。

教學反思:別把學員作為公共參與的工具
 身為陪伴台南社大十年成長的老教師,一直希望可以幫社大建立一個更好的工作環境,能有更多人可以在這個愉悅的環境中,能幫社大找大更多的公共參與的人,並且壯大教室。所以也非常建議社大能發展出協助班級進行公共參與的程序,如先帶老師去瞭解捐贈對象的環境,讓老師可以將對象的故事轉化給學員。如參與公共議題的班級是新手班,則老師必須針對新手班的能力,設定好以達到的目標,用那個空間來達到創造一個大家可以愉悅使用或參與的空間,這個目標要考量到新手班可以作得到的程度,讓大家都可以在可以負擔的過程中,一方面去創作空間,另一方面可以引發大家在那個空間中愉悅的交流。

 以最近成功國中談心椅的捐贈行動為例,一方面能達到老師創作這個空間的目標,並且在學生可以作得到的原則下,展開課程的學習。因為現場有一個舞台,所以想像椅子上有很多人或動物的造型,來觀賞舞台上的演出的概念。會選用黑色調的原因,是有一種剪影的概念,不要太搶調現場空間的主調,黑色有縮的感覺,從這樣的基調產生了班級集體創作的主題。也因有如此的討論過程,也讓學員的作品產生故事性,讓受贈的成功國中師生也可以參與這個故事。
 在這樣的公共行動下,也讓自己發覺,原來提供協助是自己人生最快樂的事,也是自己的特質。但在提供給參與學員誘因的營造上,是用愉悅的學習當作誘因,用說故事的方式,把捐贈的目標說給學員聽,去引發學員的觸動,而學員的參與動機,則是把社大提供的議題變成一種讓學員有嚐試錯誤、養成經驗的素材,再輔以愉悅的學習,給學員有機會去服務,而且樂於服務。

 這樣的轉變,讓學員不會覺得自己是配合社大公共參與的工具,而是學生可以在過程中學到了許多可以犯錯或作不好的經驗,也讓自己在過程中可以去檢視與成長。因此很多木本班的舊生因為感念社大提供的學習,會主動協力幫社大修復木椅,成為學校非常重要的輔助志工人力。
 陪同台南社大一起成長十年,就是一家人一般,也跟許多學員結下了如好友般的緣份。希望這所開放的、充滿創意的、尊重師生的特殊學校,能永永遠遠的堅持下去,共同來完成在合併後的大台南市的各個社區公園,幫助社區發展帶有社區故事的椅子,讓公共家具成為社區的地標,彼此共勉!台南社大十歲,生日快樂!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11. 台南社大工作組教學對談1 教學,公共參與的第一步

教學,公共參與的第一步
─生命教育,高難度的學習課題
時間:民國99年6月16日
口述:林冠州、廖真萍、晁瑞光、傅沁怡、李慧玲、吳茂成、王複蓉
紀錄整理:吳茂成
------------------------------------------------------------------------------------------------------■
課表是我們教學與公共參與的地圖,讓我們來這一場開教與學的航海會議。
改革是需要場域,場域要對,這是我們首先要思考的重點,場域是什麼?對教與學來說,教師、學生與學程經理人共同的溝通平台就是「課表」,讓我們從課表的改革開始談起。

何青蓉老師所提供的閱讀文章「成人教育理論專題研究回顧」一文,也是從一門課的課程設計到教學行動談起,首先探討「成人」的定義,進行觀念對話,她認為,「成人」是如何成為一個全人的過程。
從這裡,我們要思考,如何導引社區大學老師在教學時,必須去思考學生如何成為一個人。社大老師有這樣的思考的時候,教學就不會只是一種技藝,例如,陳建明老師教的是設計與生活美學,但是他認為「分享」就是公共化,因此,他的教學方式就會引導同學去聊天,去對話,與社區鄉親一起分享美的觀念與經驗,參與公共事務。

第二,何青蓉老師指出成人教育的內涵是「生命教育」,要讓生命向上開展。因此,我們的假設,社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若能隨時保有如此的想法─引導同學向上開展生命,那麼在他的教學設計及課表就會進一步去思考安排。生命向上開展,何青蓉老師進一步分析,可從「人己」「群己」以及「人與自然」三個層面去反思,進一步在課程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善導同學開展生命。
何青蓉老師在她的案例課程中,其課程教學設計可分成下列三個步驟:
一、課程討論分享:閱讀,討論,課堂報告,心得上傳網站
二、書籍評介:寫作學習,上傳網站
三、 鼓勵學生寫作思考,透過數位教學網站進行分享。
這三個步驟,綜合言之,包含了「對話」「閱讀」「寫作」三個學習方法,最後透過數位教學網站進行分享,事實上,透過互動式的網站教學,這也是一種教學與學習的紀錄與反思。

何青蓉老師除了採取以上三個方法進行教學之外,在實質的學習課題中,她善導同學進行「社會變遷與成人教育的關係」的對話討論,細分還可分為「靈性學習」「風險社會」以及「非營利組織」等三個具體的課題。為了促進同學與實務界有所接觸,課程中還安排「專題演講」,最後安排一場參與式的學習體驗─把愛傳出去,自助義賣活動,讓同學透過行動參與再一次印證課堂學習的心得,進一步澄清問題,去看到心靈的力量,去看到自己的學習位置與進度。
這是何青蓉老師所使用的形成式評量的做法,真實的學習一定會有改變,如何讓學習者看到自己的學習改變,對社大教師來說,更為重要,成人學習者在學習歷程中,要能看到生命向上開展的學習改變與成就,他的學習才能持續且終身。因此,社大教師必須重視形成性評量的重要性,在課表中,應該進一步思考如何制定適性適才的形成性評量。例如,何青蓉老師在這門課中就透過書籍閱讀與寫作,來評量學習的認知學習:成人教育的基本內涵;透過參與式學習─自助義賣,讓學生自己評量情意學習:把愛傳出去。

從「成人教育理論專題回顧」一文的閱讀開始,在「重回村廟:從成人學習到社會參與」教育文化研習之前,身為社區大學辦學者的我們,開始思考「教學如何開啟學習者思考的可能性?」

同仁A認為,學程經理人的工作,比較像一位規劃者而不是教學者,因此,經理人如何期待教學者能做到如此呢?她進一步反思,往往老師在成為「全人」的部分,可能都還不夠,因此,要如何促進老師理解「人」的部分,就更形重要了,特別是身心平衡部分。

同仁B聞言有感,她說,有些老師在專業經驗是夠,但是侷限在各自領域,無法看到多元與跨界的部分,特別是專業知識技能與成人教學是不同的,社大老師是要分級的…同仁C聽了很有興趣,他提問道:我們對老師的期待是要有一個等級嗎?B快速的回應「不是」,應該是說「參與度」,社大教師在不是專任教師情況下,老師大多是自願或是被強迫去做公共參與,能夠主動參與者是不錯的。

B一席話似乎點出問題,C就感歎說,老師也不是一個全人,那麼要如何教學生呢?A似乎較樂觀,她接著說,如果老師有意識這一點,也想要去追求就不錯了,C回應道,如果「公共參與」能夠做為教學與學習的課程,那麼,學習者可以去思考如何開放學習。B聽了非常有興趣,她說,以植栽漫畫學為例,二位老師因為課程認識,一位因為學畫,就不再是以種花為主,而是能夠跨界到漫畫學習,學生是老師的粉絲,因此,老師去學畫,學員也會跟著學,這位老師除了畫畫之外,也學部落格,這是終身學習的精神展現,也影響到學員的學習,這位老師認為,每個學習者都有個畫畫夢,在畫好的同時與植栽一同完成。因此,老師的學習旺盛心是能夠影響到學員,或者是學員之間也可以互相影響,不過,這部分與老師的個性有很大的關係。A也舉介紹某個布展的工作給社大師生來做,老師一口就答應,還要帶著學生一起來做,事後請他們喝咖啡,這類型老師有種與人互動的快樂氣質,A思考著說,這種老師是否符合公共參與的要求呢?

C回應了這個提問,我們期待的是老師能夠不斷的學習,會呈現一種與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老師應具備觸發學生學習的能力,例如前面所談的老這位老師,這部分可以是未來「教與學」研究小組要研究的東西。

身為導讀者的我,將大家的發言與討論,做了一個小結:我們期待的社大教師,要具有與人互動、學習的熱情,而且身心要平衡的公共知識分子。
A聽了之後,特別強調「身心要平衡」,她說,社大工作人員也是要如此,有時工作人員也會忽略、不會去面對學員的問題。
真實的問題與對話,會引導我們進到真實的學習,因此,我進一步提問:「與人互動」「學習的熱情」及「身心平衡」這三個社大教師特質及行動要素,要如何在課表中展現呢?

B的看法是,課表牽動經營學員的一切,所有的人性起伏都在課表中表現出來,人的謀合過程都要在課表中設計出來,才能看見人的改變行為。她說,這部分教學者要有很大技巧,即使是有經驗老師 課表也是表面的,想要如何做大多是在他的內心,因此,如何讓有經驗老師能夠輔導新進老師,發展出新進老師操作手冊,這是大家可以思考的。

針對B的思考,我進一步提問,課表若不是從時間軸來看,而是從謀合過程來說─破冰、認識到閉幕,那麼,我們如何從課表的規劃中找到關鍵的教學步驟呢?
同仁D就點出實際的困境,她說,社大學員往往認為公共參與課程是沒有關連性的。B則認為在公共參與的過程中,還涉及到老師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引導,D進一步說明,公共參與活動,很多社大都是到大禮堂去聽演講,B也有感而發,社大的公共參與不管是聽演講,還是別的…如果是不願意的,學生會認為是被迫的,所以,我們是期望學生、或是等待學生主動去發展社團組織,而不是工作人員去拜託、求學員參與的,她認為,台南社大這幾年教學行動累積一定能量,讓學生願意去參與公共事務,這是不是意味著「身心平衡」之後,學生才能公共參與?

C進一步分析,以一個管子來說,我們要製造什麼樣的學生,不管是什麼課程,到最後都是一位現代公民,因此,生命分享是現代公民必具的能力,保護環境也是,這些是不是做為現代公民的通識課程,讓學生來參與。現代公民要有關心公共事務能力,所以在每一門課中要置入這種精神,所以,老師的課程要有這樣的安排─公共參與。舉例來說,新秀老師進來社大,在他的課表中一定要有公共參與的課程設計。

此時B覺得這樣的條件是不是太高了?C則說,社大要著重精神的影響,老師要清楚了解,不一定要組織社團,而是一種分享的精神,能否到社區去服務,例如台江分校的手語、二胡就是如此,師生到社區去服務,但是,課程一開始並不是要求學生一定要參與公共事務。

A在這樣的真實對話中,冒出一句:「公共參與是一種學習方法」,老師對待學習者,要思考提供學習者什麼東西,例如打結,就要思考為何要學這個結,老師要教學生如何善用這個結,與社會連結,給學員實習機會,進行生活運用。

我想,「公共參與是一種學習方法」破除了公共參與變強強迫式服務的污名化的困境,讓公共參與成為最佳的學習方法。
C接著表示,學程經理人要引導老師去規劃這樣的課表,因為經理人心中有這樣的公共參與的心,所以可以去引導老師,這個心的本質是什麼?這是成為社大老師的必要條件與門檻。

A也說,專業有無限多,學程經理人要依照專業去鋪陳,要有學習者的想像、全人的概念,老師與經理人都要如此思考,終極目標是生命教育、靈性教育,人好了,社會就會好。


這場教與學的讀書會討論到最後,大家對社大教與學的期待聚焦於「生命教育」「靈性教育」,剛好也聚焦於「重回村廟:大廟興學教育文化研習」第二場次的主題─從成人學習到社會參與,如何展現心靈的力量呢?我們個人的學習能否改變社會的困境呢?

中場時,我總結了諸友的思考與發言,公共參與是一種學習方法,這是我們要與社大師生進一步去溝通,產生共識的目標,此外,我們也要思考有無其他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促進學員的生命關懷思考、社會參與的關懷行動,這些關鍵的教學方法如何在課表中設計與呈現呢?

這是我們下半場讀書會要再討論的議題。待續……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12. 台南社大工作組教學對談2 關於幸福與工作這些事

關於幸福與工作這些事
學程經理人/教學對談錄
時間:民國100年1月18日 14:00
口述:林冠州、廖真萍、晁瑞光、傅沁怡、李慧玲、吳茂成、王複蓉
紀錄整理:陳怡樺、王複蓉、林冠州
------------------------------------------------------------------------------------------------------■

  讓更多成人認識社大,有機會享受社大的學習資源,是社區大學的責任,開創各種民眾可多元參與的各項教學活動,則是台南社大在正式課程之外的重要辦學事項。
  台南社大10年了,在10歲的這一年,嘗試以「幸福研討會」為主題辦理系列活動,包括「誠徵幸福--圖文徵件」、「教學成果展」、「教學創作展」、「教學發表會」、「愛物市集」及「教學研討會」等。
  所以,「幸福研討會」不是一場研討會,而是「行動式的」、「連續的」,以行動,展演幸福;以活動,讓人與人相遇,發現幸福;以教學發表會,師生參與,敘說幸福的定義、詮釋教與學的價值。
  
  以下為學程經理人針對即將辦理的「教學發表會」所進行的工作對話與經驗交流。
  這場對話,是台南社大學程經理人的工作對話,從工作人員的工作位置來談談台南社大的教與學內涵,讓參與這場教學發表會的民眾或社大師生夥伴認識台南社大這個工作團隊。

學程經理人的工作位置與台南社大的教學幸福?   

複蓉:
  10年來我們第一次辦理師生的「教學發表會」,鼓勵師生分享自己的教與學經驗,論述、詮釋、發表他們在社區大學的幸福學習感,讓民眾進一步認識社區大學。而學程經理人也應該要開始書寫自己的工作反思,將累積10年的辦學工作經驗,包括:經營師生夥伴關係、學程經營、課程規劃、企畫教學活動等經驗書寫出來。

  我總認為工作人員要有「責任意識」,尤其台南社大辦學已經10年了,擁有珍貴、穩定的工作團隊,我們這群學程經理人從「學程助理」做起,幾乎是一張白紙、從零開始學習如何辦學,到了第6年才正式成為「學程經理人」。
  學程經理人在台南社大是很核心的工作位置,與其他社大的工作組織、工作文化很不同,不知大家對於自己的工作位置有甚麼心得或感想?

沁怡:
我覺得在台南社大經營學程上,讓我擁有很大的權力,我可以去串連各領域的老師來開發新的課程,或是跟老師談談開課想法後,再來想著還可以配合什麼相關活動,但這權利也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呢!像97年引進國外的「活化歷史」課程,找二位老師去台北受訓,參與課程規劃討論及每堂課的課程紀錄,但學員課程上得很開心也頗受好評,最後無奈每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規劃以致課程續課不成功,身為學程經理人也要反思,中高齡學員到底來社大想要學什麼?我並沒有深入去探究,我想我應當回歸當初開辦社大時期認真選修社大課程,重拾台南社大學員的身份,深入課程才能了解學員的需求,規畫學員實際想要的課程或活動。

真萍:
回顧剛開始承辦社區大學時,對我們這群只有非營利組織活動企劃經驗的工作人員來說,是陌生的,我們有的只是工作的熱情與許多活動的經驗,辦學這件事,看來很偉大,也很艱難,所以,校長尋覓了一群陣容堅強的籌備委員為我們完成了第一學期的課程規劃,但是,實際上的執行就面臨了難題,學程核心課程很棒,但選修的人太少,那要如何推動學程課程呢,下學期又要開設什麼?工作中總是可以產出方法的,在與學員對話中,理解課程名稱訂定很重要,因為
這是選課的第一要素,太學術的課程會讓學員卻步,所以要在生活藝能課程中置入學術的概念,溫柔的置入行銷,讓學習相輔相成,經過近10年的學習培力,現在台南社大已經可以開設「馬克思與資本論」這樣的課了,可是要如何讓學員付了錢來上課,又覺得占了便宜,應該要做一些事來回饋服務?剛開始,學員可能是半推半就,後來,掌聲是會上癮的,所以,社團就這樣成立了。

   我們都是需要舞台的,社大提供學員一個展現自己的機會,學員也給了社大同仁

   一個實現夢想的可能,我們幸福的共事了十年,讓學習即是生活、生活因學習而改變。

慧玲:

我想,如果不是長期參與學程經營,我大概也無法消耗那麼大的工作時數與工作量。正因為處在不只是行政處理的位置上,工作範疇充滿了許多挑戰與可能,老師和學員不斷在合作過程中,教會了我如何成為一個好的社大工作者,教會了我如何認識台灣人真正的純真與可愛。

就一位學程經理人來說總會想要在課程規劃中預期與設計些什麼?過程中也總會遇到些許挫敗,畢竟大家對於社大的期許皆有所不同。「知識解放與公民社會」是所有社大人都知道的發展目標,但我們形塑出來的辦學風格與願景,應以何種平台與師生共同對談與實踐呢?這是我在工作崗位上所面臨的挑戰。多年下來,看著師生與我的蛻變成長,逐漸開始學會「等待與期待」,有些事也真的急不得,我想內在安定了,位置也就清楚了。多年的工作經驗讓我學會了「土地自有他的生命力,很難預測也無法掌控!」

吳茂成:

台南社大這個團隊是一個自律的團隊,這是很珍貴的特質。「團隊」的形成,價值的具體形塑,再直接引導公部門的作為,透過城市議題的經營轉化成更明確的實踐價值。社大發展十年,內部如何維持自律,如何將課程的發展緊扣「價值」,公民行動又是否緊扣「價值」?我想,「社群組織」、「自律」、「價值」,是台南社大的幸福辦學基礎。

幸福研討會,研討幸福是什麼? 若從工作人員談起,工作的幸福是甚麼?    

複蓉:曾聽瑞光提過,在台南社大工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不知你所謂的辛苦是甚麼?

瑞光:

我認為在台南社大工作若無法自動自主,會是很辛苦的工作,尤其每周六日可能都要工作,薪資相對來說也不高,因此需要很多對工作的熱情與興趣來支撐這份工作,但是若對工作有很多熱情,就不會感到辛苦,這是我所謂辛苦的意思。
對我來說,在台南社大可以有很多自主工作的空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一種幸福。

複蓉:

那也是因為有一群好同事幫忙,共同擔負一些「個人不喜歡做的事」,每一個人也才能享受「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幸福」吧!所以,每一個人的工作幸福,也可說是來自大家共同促成的呢!

慧玲:

我極喜歡黃武雄老師所形容的教育場域:「塑造一個好的環境,讓人性中正面的力量浮現、匯聚、相互激盪而蓬勃發展出種種不同的美麗樣態。」在社大工作已近十年,青春歲月與熱情都伴隨著我的學校一起成長。如何在這工作量極大、工作時間極長的社大持續眼光發亮熱情的工作,我想動力就來自於我身邊的「一群」夥伴了,那是我的同事、我的老師、我的同學,我知道這所學校可以創造的價值,更瞭解一群人可以做的事,我一點都「不寂寞」。我的工作來自於我想創造的生活,也來自於一群人可以一起玩有意義的事。

茂成:

學程經理人」要有把社大認知為台灣教改的火車頭的期許與格局,先從改變台南市社大周圍的人開始,讓台南市社大扮演一個城市的關鍵角色。所以價值及思想的引領,創造一個學員可以感動參與的學校,也就是說社大人員本身要有辦學的熱情與有對關懷社會足夠的行動強度,自然就能影響老師及學員聚集到社大,進而型塑台南社大的特色。而,台南社大能夠站在一個改變台南市關鍵的位置,進而推動台南市成為改變台灣的位置。

複蓉:

我覺得我們還有自省特質,也喜歡歸零思考、以學習者的立場思考,就我而言,很多開課點子都是先以「學習者立場」思考,再加上一些創意一點不怕犯錯的勇氣及浪漫,然後找到可合作的講師或學員,就這樣推出來了。
因此隨時保有學習者的學習感受,對於學程經理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我這學期也全程參與兩個課程,並謹守學習者本分,充分學習與感受,所以也能更深入了解「一個學習者為什麼想學一門課?」、「甚麼樣的學習氛圍是尾學習者想要的?」這類的學習感。

沁怡:

對我來說,學程經理這個工作頗具挑戰不枯燥,多元且豐富,工作自主性高,我可以自己決策部份事情,而且可以從做中學;加上工作與人的情感有連結,接觸志工、學員、老師及各領域的人。工作不孤單,舉凡課程、活動皆是結合眾人的力量執行,與人有多元且友善互動、有學習、可自主,都是工作的幸福感。

複蓉:

對,我覺得在社大工作,是一個「為人著想」的事業,社區大學的辦學使命之一,所謂的「公民社會」,不就是「為人著想」、「利他」嗎?當然我們也必須學習以更廣的格局,進而引動「為地球著想」這樣教與學高度與內涵。
我覺得這個工作,從精神、思考、創意到行動,甚至延伸到自己的生活,都是一個整體,在生活中也隨時可以發想開課創意,在工作中也能邊學邊玩邊實踐創意與理想,因此,就算週末都在工作,並不覺得工作是辛苦的,甚至還覺得很幸福。

真萍:

在台南社大工作,不打卡,但是假日要常常加班,也沒有加班費,對於我這個已婚女性而言,應該是很大的挑戰,但是我把家人變成學員,讓他們參與社大課程及活動,認同我們的工作,我常常告訴有宗教信仰的婆婆,這個工作是在種福田、做功德,請她支持;也漸漸讓先生參與社大,用學習打發枯燥的生活,我們的話題可以是孩子,但也可已是網站如何更新資料討論,婦唱夫隨也是一種幸福。

茂成:

對我而言,舉辦幸福研討會的意義是,對於過往工作經驗的回溯和反思。如何緊扣教與學中所呈現的「幸福」?我想,「幸福」,沒有什麼具體的指標,什麼樣的環境最適合人居住,什麼樣的環境又適合工作,在適合居住的生活環境中產生的舒適感,便是一種幸福感。同理可證,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也就是教與學幸福感形成之處。一所讓人感到幸福的學校,「幸福」,真的很難指標化。

瑞光:

社大十年了,過去十年與未來的十年。我們能不能分享出一些實質的經驗?我們能不能在未來有更好的作為?這些年來,我們也不斷的演化與修正,變成今天的樣貌。為什麼決定課程要這樣做?目前如此經營課程的方式有效嗎?校內師生,乃至各界,看見對於這些年來我們的努力造成的改變嗎?這些改變是,學員的改變或是環境的改變。這些是我對幸福研討會中的想像,透過這些討論也是對環境學程十年的反思。

 關於台南社大目標、核心價值的討論    

冠州:
台南市社區大學有三種特質,一個部份是成人教育的專業推動學校,一個是以社會企業作為組織經營方向的非營利組織,最後則是以社會運動作為引導師生投入的學習目標,這三者共同構築了台南社大的公共性格,也影響了台南社大的教學特色。
社大的核心價值是什麼?經營面向又有哪些?幸福學習模式如何經營?社群經營如何持續?這些都是帶深入討論的命題。此外,老師的人格特質和「氣度」也是變因之一。
價值是什麼?短期的目標又是什麼?社大的價值會不會變?「價值」和「目標」如何區分?以「大廟興學」為例,在區域性發展的前提下,大廟興學是階段性的策略,而非整體目標。

社區大學是在社會運動的行動下被催生而成的產物,知識解放、公共參與是兩項根本的價值,也是參與公共政策的武器,如何扣連價值,並透過短中長期的目標執行才是更重要的步驟。

瑞光:

社大早期從「我們想什麼」到思辯「社大是什麼」,到現今已跳脫框框,關注的是「生活是什麼」。社大其實沒有一定的形式,就算是在台南市,隨著地域不同就會跟著轉變,在學校中、在社區、在台江、在農村都不一樣,因內容不同,上課方式也就會不同。我們做的還不一定好,但過去10年來的經驗,也理出了一些方法,或許在十年後的今天,可以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我們在這裡學習知識、在這裡學習方法、在這裡學習付出、在這裡學習實踐、在這裡學習分享。

    屬於台南社大的「幸福學習模式」是什麼?    

林冠州:

在成人教育的專業學校部份,前十年,我們所推展的,是一種幸福學習模式,透過教師在課程中加入公共參與的學習,讓學員在課程的進行中,學習到上台表演的自信心、願意將親手作的手製家具捐贈到社區、在生活中重視不傷害地球的消費方式等等讓自己在利他導向的學習中,得到學習的成就感與愉悅感。
只是,針對所謂的「幸福學習模式」,身為學程經理,有必要進一步反思,這些十年以來或許是有意識的推動,或許是無心插柳,這些經驗已經可以變成一種模式了嗎?

如果說,我們對社大的定義是一所社會運動學校,我們所要推動的課程精神是要透過師生的參與,來促發社會的改變,那可以思索,我們所推展的幸福學習模式,對這個社會的改變到底是什麼?

如果,嘗試對幸福學習下一個定義,是一種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中持續快樂學習,並且由日常生活中發展出一些願意分享、集體合作的公民性格,這樣的目標,可以代表台南社大的教與學的內涵嗎?
利用三個問題,來反思最初我們成立台南社大的原點:
1.台南市社大,開設大家有興趣的課程,是階段目標,還是過程?
2.在有興趣的課程中,從日常生活中發展師生的公共性,是目標,還是過程?
3.從日常生活中長出願意分享、喜歡參與的公共性之後,社大責任已了,還是必須讓這些公共性格的師生引導去集體作一些行動?

這些問題,都會挑戰幸福學習模式建立的方向與內容,這也會讓社大反思這所學校成立的宗旨以及目標—這種利他的幸福學習模式,能不能成為台南市社區大學這所社會運動學校的成立特色,在成人終身學習的版塊中塑造我們獨一無二的特色,建立我們清楚的辨識度?

幸福的定義有非常多重,對自己來說,讓對社會改革有期待的人能夠在這個教與學的平台上,去實踐讓自己熱情投入,對社會有改變的事、並且能夠有機會引導更多學員的參與,這是社大作為公民教育學校的責任,但對於社會改革而言,更多的是不美好的、帶有衝撞性的議題學習,這些是幸福學習模式可以容納的嗎?

複蓉:

回應冠州的諸多提問,我認為「沒有答案,只有熱情」,而且這些教學目標的設定也都是過程,身為工作人員,應該要開創各種機會讓師生去參與、行動、服務或實踐,讓師生自己詮釋教學的價值,自己選擇下一階段的教學步驟,所以,要有學習目標,但是應該說目標設定是階段性的,但是長遠來說,教學價值的定義卻是開放的,也因為開放,才能容納更多答案更多創意。

慧玲:

社大之所以豐饒,是因為留白的空間,讓工作人員有很多開創機會,而我們的工作就是連結、捲動更多動人與好玩的故事持續發生。我也認為「守護」是台南社大的根本價值之一;「守護」是一具有行動力的用詞,也是作為一積極公民的必要條件。

     「幸福學習」模式之一:公共性      

林冠州:

釐清「幸福學習」的意義,何謂「幸福學習」?公共性如何形成?如何設定階段性目標?引導老師達成目標?如果「幸福學習」是一種模式,而此模式是否能對應於社區、災難性、沉重議題呢?在公共議題上,台南社大扮演的的角色是什麼?面對社會上的現況,學員到台南社大來,得到如何的學習能量?面對衝突議題時,又該怎麼教?學校裡的老師又該怎麼教?如何培養學員的日常公共性?

      「幸福學習」模式之二: 社群      

李慧玲:

社群是可以讓學習持續的一種教學方式—留給學員發表的空間,教師重視與學員的交流、老師有足以尊重學員學習發展的氣度與教學觀念。未來可以比對研究成功及失敗的社群經營模式,來找出成功學習社群或是社團發展的關鍵因素。

社群是推動議題/課程持續發展的關鍵;在課程中善於經營組織的老師,基本班底不太會有變動。不是每個老師都善於經營班級,如何讓老師和社群相輔相成,是門課題也是學問。以武昌大哥為例,武昌大哥善於給予學員展現自我的機會,懂得留舞台給學員;善於利用這群關心植物的學員,期待未來這群熱愛植物的學員將關注的層面擴展到老樹,甚至是公園。

對於操作集體創作的老師而言,根據我的觀察,木工班李維睦老師到了社大才投入成人教育領域,這十年來逐步累積屬於他和他的學員的教與學步驟及思考脈絡,同時也慢慢學習如何成為一個老師。而陳貴芳老師則是從學員到老師,加上透過集合式創作,在公共空間創作,發現原來教學不只是課堂授課或是單向教授,進而開創更多有意思的事情。林幸珍老師也是長期以來帶領拼布班的學員已集合創作的方式、參與各種議題的發聲,如守護三崁店得諸羅樹蛙、記錄台江風光、以全球暖化議題為題材,進行全班的拼布合力創作。透過三位老師分享集合創作於教學過程中的角色,獲得新的創意。

此外,我也想談「揪團」在課程中的意義。「揪團」,對於李維睦老師和陳貴芳老師而言,是一種挑戰,是老師的必經功課,透過集體創作加速老師於教學過程中的成長。這個場次中也邀請資深學生加入與談。在木工新手班裡,就有這樣一群資深學員,他們不肯進階始終停留在新手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熱愛集合式創作。透過團體學習及集體創作的過程中,經常會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小驚喜。

傅沁怡:

芳療課程謝詩瑩老師目前旅居國外,仍以遠距教學持續進行教學,全賴助教群的支持。謝老師透過長期的課程培力助教群,讓課程順利進行。芳療班裡許多學員從初階、進階到手工皂班,一路相隨的學員;對於如此的學員,謝老師則是力求自我創新,不會重複已經上過的課程。目前芳療課的助教群的培力部分,凡是要選修進階班者,必須選讀兩門初階課程後才能選修。

晁瑞光:

我也聽過有關謝詩瑩老師的生命故事,也是因為生命分享周的那場活動。那時,因為機器有問題,設定不順,我在教室裡多待了一段時間,因此聽到這段經歷。透過這次的經驗,我發覺,「直接參與」也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以我自身的學習為例,最初我參加高雄鳥會的活動時,對於鳥毫無所悉。而鳥會的經營方法是,技巧地將新舊成員切割在幾個小組之內,歡迎所有成員隨時加入。讓舊生帶著新生走。目前海廢社的做法便是如此。海廢,依照目前的模式操作的很順暢,但卻不適用於老樹調查的志工。

經營社群,持續性是一門課題。除了海廢之外,其他課程遭遇到的問題是,剛開始很多學員投入,一次、兩次保有熱度,之後便沒有了後續。這是需要突破的困境。經營自然與環境學程至今,我發現,「付出」、「實踐」、「分享」等特質是經營課程中的關鍵,如何引導誘發學員卻也是課程發展的瓶頸之一。

     「幸福學習」模式之三:開放性    

王複蓉:
對於台南社大工作人員的工作方法,一向是不受限的,採取絕對開放的態度,因此也開創很多機會,讓師生透過不同的機會,詮釋出屬於各自的模式。例如語文學程所設定的學程內涵為:「聽說讀寫都是改變世界的方式」,課程重視的是透過培養學員聽、說、讀、寫、展演等能力,規畫、安排許多讓師生有很多與不同領域觸動的機會,去實踐語文的「表達、溝通與合作」的內涵。

所以,學習目標是開放的,不設任何答案不放棄任何可能性,讓師生自發性的發展出願意參與社區服務的熱情。也因此近年來與幾位同事共同推動,引導師生進行「社區服務,教學分享」,就是因為我們深信「教學分享+社區服務」是教與學的重要過程,對師生的情感經營或是教學進展都會很有收獲。
   

例如台灣繩結技藝這一班的發展也是一個有趣的例子,這門課在開課的第一年,我便積極和講師溝通將「社區服務,教學分享」做為期末成果展現另類方法,起初學員們都有點勉強參與,但是我和老師都很積極促成,一直到這學期,我讓師生自行決定是否要進行期末的「社區服務,教學分享」,沒想到,學員竟回應說要參與,令我喜出望外,我便定義這是:「第五次服務,就上癮」現象,我看待這件事是有趣的事,也很開心自己能堅持,2年來全程陪伴繩節師生進行總計5回合的「社區服務,教學分享」。
我想,工作人員要先者工作價值,先說服自己,才能說服老師,再讓老師說服學生。實踐開放的學習模式的過程中,我也常常提醒自己「我們在決定要為學習者做一件事情時,是關注到他的需要?還是自以為是地覺得他欠缺甚麼?」這兩種思維會產生決然不同的結果吧!

林冠州:
「學程經理人」的扮演的角色也顯得重要?師生的能量有多強?「目標性」、「核心價值」具有關鍵的決定因素。

李慧玲:
「核心價值」決定教與學中幸福感的產生!對於學員,台南社大樂於幫師生找舞台,讓師生的作為被看見、被滾動、被連結,進而創造更源源不絕的學習幸福,更樂於成為台南社大的一份子。

每位老師和學生的特質不同、才能不同,透過每位師生的能量創造更多可能,進而讓學員和老師認同學校堅持的價值,一切便是支持工作人員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

     幸福學習模式之四:經營與老師的關係    

廖真萍:
芳療班謝詩瑩老師投身芳療過程,其實也是回應到她的生命歷程中重大轉變。

之前謝老師曾提過,目前台灣缺乏正規芳療師,期待未來美國芳療協會能認證台南社大的課程,並透過社大開辦芳療證照課。芳療是一項專業;更是一項技能,謝老師也期待,促成更多學員投身公共參與,協助更多弱勢婦女再就業,並傳達正確的芳療觀念和養生的概念。

如何了解老師的個人生命故事呢?「生命閱讀周」是關鍵,透過那次的分享,我更了解老師,同時也加速我與老師配合方式和速度。比如,八八風災時,謝詩瑩老師號召學生製作消毒水投入救災,協同台南社大前往屏東救災。

老師是學程經理群的同事!學程經理人經營與老師之間關係的同時,也是培養自身對於議題的認同和熱情。對於謝詩瑩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默契和互動,傅沁怡認為,這是謝詩瑩老師的個人特質使然。吳茂成則認為,做讓自己感動的事情的同時,大家都會來幫助你;這也是一種對土地認同的具體表現。李慧玲則認為,教與學的過程,是一種解放的,貼近生活的,貼近生活的,也是改變世界的開始。晁瑞光認為,經營學程過程中,與老師、學員的關係,是一種陪伴關係,更是像朋友那般的互動。

李慧玲:
學程經理擔負的整合資源的角色,看見老師心裡的「看見」,給予老師全力的支持,自然而然老師也會帶著學生一起回饋學校。比如,陳冠竹帶著學員一起走出戶外,參與環境議題的現場,了解學校的經營理念,就是一個例子。
人心是柔軟的!學程經理人不只是「經營」課程,即使和老師互動的時間有限,凡是「利他」的事情,最終大家都會看見根本的價值,而老師認同學校的價值之後,也就是開始協助回饋學校的時候了。高韻芬老師是跟著學校一起成長的最佳範例,從了解學校的核心價值開始認同學校的作為。

社大是一個社區人才培力庫!從教與學的過程中,時間累積,老師和學員透過課程產生的火花、認同…在課程中,如何培養積極公民?這些人,被改變了什麼?學習,改變未來?改變什麼樣的未來?
如果將社區大學設定成一個「人才培力庫」,木工課裡的學員柯志龍,起初只是常來借教室做木工,時間久了,發現學校也參與了許多環境議題,從到海邊檢漂流木,到後來加入海灘廢棄物監測志工的行列,之後便加入一起撿垃圾。這也是一種從個人學習到投入公共行動的例子。